劉 超 姜同仁
(1.淮北煤炭師范學院a.教學評價辦公室;b.體育學院,安徽淮北235000;2.安徽財經大學體育教學部,安徽蚌埠233041)
課程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課程建設的水平是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教育部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和要求,自2003年起決定實施“質量工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是實施 “質量工程”的重大舉措。至2008年底,已有1678門課程(本科)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體育精品課程在此項工程中不僅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成為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和建設中基礎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質量和成果已成為衡量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本文對2003~2008年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建設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體育精品課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2003~2008年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其中公共課7門,理論課13門,技術課11門。
查閱相關文獻,對2003~2008年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進行點擊瀏覽,通過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從中找出其各自的特點和存在的不足。對所得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從而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2003~2008年,各校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結合各自實際,開展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精品課程建設工作 (見表1)。

表1 2003~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本科)門數
至2008年底,已建成1678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本科),分別為 127、248、238、254、411、400門,逐步形成以13個一級學科為框架、70個二級學科為主體,覆蓋幾乎所有學科內容的立體化精品課程體系。其中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31門,在整個70個國家級本科類二級精品課程體系中各年分別位列 28、22、18、24、16、16位,平均名次為21名,處于中等偏上的位置,總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成為精品課程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并發揮著積極地作用。具體情況如表1。
2.1.1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學校分布情況
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來自25所高校,根據研究的需要,將這些高校分為 “211”大學、體育專業院校和普通大學三類,其中 “211”大學所占比例最高,達到61.2%,其次為體育專業院校(不包括北京體育大學),占25.8%,普通大學只占12.9%。
2.1.2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學科分布情況
將體育學科按照專業進行分類,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公共課指的是大學體育;專業課分為理論學科和技術學科 (見表2)。

表2 2003~2008年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本科)學科分布
2.1.3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地域分布情況
從2003~2008年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地域分布來看 (表3):在全國 (內地)31個行政區域中,只有14個區域有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這種不平衡性表現的較為突出。

表3 2003~2008年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 (本科)地域分布情況
2.1.4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情況
從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的整體情況看: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較高,平均為56.7%,其中公共課占52.3%,理論課占68.8%,技術課占62.3%;在學歷方面,碩士以上教師平均占52.6%,其中理論課最高,達到86.6%,其次為技術課,占56.2%,公共課較低,為41%;在年齡分布上,50歲以上的教師占14.5%,40~49歲的教師占37.4%,30~39歲的教師占36.4%,30歲以下的教師占11.7%。
2.1.5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可瀏覽量較低
由于有些體育精品課程評審結束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有些網站鏈接經常出錯,或網站的服務器出錯,有些高校未公開體育精品課程資源,需要賬號、密碼才可以瀏覽,瀏覽率和資源共享率較低。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雖然都能打開,但能全部打開瀏覽的課程只有6門,只占19.4%,有80%的課程一些內容不能瀏覽,特別是電子教案和課件,這完全違背了教育部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按照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要求,所有國家級精品課程都應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實現精品課程資源共享,以滿足社會需要,推動全國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課程資源包括課程教學內容和基本教學環境。根據 《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規范》中對網絡課程做的相關規定,“課程教學內容”指電子教案、課件以及授課錄像,“基本教學環境”包括與網絡課程學習直接有關的練習題、答疑系統、課程學習討論系統和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
2.2.1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與可瀏覽情況
根據對31門體育精品課程的瀏覽情況進行分析 (表4)多數體育精品課程沒有案例。

表4 2003~2008年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網上資源呈現情況
2.2.2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基本教學環境建設情況
“基本教學環境”包括習題與測驗、實驗實訓以及交互平臺。其中交互平臺包括學習論壇、答疑系統、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考試系統。
根據對31門體育精品課程的瀏覽情況進行分析(表4),習題與測驗的呈現形式有在線和下載兩種,但能打開可共使用的只有 13門,占41.9%。實驗實訓呈現形式也是在線播放和下載播放兩種,能打開可共使用的只有7門,占22.6%,其中在線播放最為普遍。各門課程都設有交互平臺欄目,能全部或部分打開的只有13門,其中學習論壇 10門,占 32.3%;答疑系統 11門,占35.5%;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 9門,占29.0%;考試系統7門,占22.6%。
2.3.1 有為了 “精品”而建 “精品” 的嫌疑
通過對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的瀏覽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體育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中普遍是為了 “精品”而建 “精品”。表現在:首先體育精品課程的建設還是停留在 “知識教育”的層面上;其次是有些材料只是簡單回答了所填表格中提出的問題,沒有新意,甚至是有關材料的翻版;再次是成為體育精品課程以后,多數課程網站更新工作就停止了,有些內容或欄目已卸載或關閉,沒有起到體育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和示范作用。
2.3.2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學科和地域分布不均
從學科分布來看:公共課7門,占 22.6%,理論課程13門,占41.9%,技術學科11門,占35.5%。從幾年的建設軌跡中可以發現,公共課保持穩步發展的勢態,技術學科中,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中只有籃球、排球、田徑、武術 (民族傳統體育)、滑冰課、健美操、戶外運動等7門課程,理論學科課程也只有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學校體育學、運動心理學、體育管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奧林匹克運動、競技教育學、體適能評定理論與方法、運動訓練學等13門課程,所涉及到的理論學科和技術學科遠遠不夠,且發展不平衡,應引起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建設。
從地域分布來看,由于地域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在全國 (內地)31個行政區域中,只有14個區域有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這種不平衡性表現的較為突出,僅北京、上海兩市就占了31個席位的 13個,比例高達42%,除5門來自東北、陜西、云南的高校外,其他課程均來自經濟發達地區。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的進步,不僅僅是某一個地區、省市的進步,而是全國范圍內的整體性的提升。因此,切實加強中西部地區的體育精品課程建設,對帶動落后地區體育教育水平,促進體育教育事業全面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2.3.3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中公共課和技術課的教學團隊職稱和學歷水平偏低
經過多年努力,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已基本建立了一支水平較高、在職稱、學歷和年齡結構等都較為合理的教師梯隊。但由于受 “重理論、輕技術,重專業、輕公共課”的傳統觀念影響,從總體上看,公共課和技術課的教學團隊,在職稱和學歷方面,與理論課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建設,使之均衡發展。公共課受益面最廣,對促進大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和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技術課是體育學科的特色和支持,是其它任何課程都無法替代的,其教學團隊整體水平的高低,決定本學科的發展質量。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加強公共課和技術課教學團隊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振興體育學科。
2.3.4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資源重復性大,指導性不強;交互平臺使用率不高
電子教案能較系統全面的反映教學內容,授課錄像更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如能將錄像與教學內容的文稿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但對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所呈現的電子教案、課件與網絡課程內容來看,他們之間沒有實現互補的效應,只是呈現的形式不同,多數內容出現相同之處,有些甚至是教材的簡單“搬家”。授課錄像只是某位教師或某幾位教師某節課的實況,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都沒有提供完整的授課錄像,指導性不強,示范性大打折扣。通過統計,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都設有交互平臺欄目,但學習交流、答疑、作業提交與管理和考試等這些系統使用率不高。
2.3.5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教學評價形式單一,說服力不強
教學評價是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一般包括總體評價、學生評價和同行評價等形式。具體的評價方式為學生評價、學生和專家 (教師)與錄像資料評價、學生和專家與教師評價、學生和專家與教師及用人單位評價、學生和專家與教師及用人單位畢業生評價、學生和專家與教師及社會評價、用人單位與社會評價等幾種。但對31門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中所呈現的評價方式來看,都只是列舉了校內外專家、教師以及在校生等對課程的評價,普遍采用學生評教與專家、教師評教的方式。而畢業生、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評價幾乎沒有,說服力不強。因此,建立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動態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首先,體育精品課程建設是培養高素質體育創新人才的有效保證。要培養21世紀要求的 “寬基礎、高素質、強能力”創新體育人才,一方面要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專業知識在不斷更新和發展,要求課程內容不斷更新和調整。其次,體育精品課程建設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既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而體育精品課程建設既從縱向以推進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科學性,又加強了課程之間的橫向結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同時通過研究、建設與實踐,不斷提高體育教師隊伍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第三,體育精品課程建設是教學各項條件建設的聯系和紐帶。抓體育精品課程建設,必將相應地促進師資、教材、條件、管理及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并最終通過系統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最后,體育精品課程建設是提升體育學科在整個學校地位和魅力的窗口。通過體育精品課程建設,可以提高體育學科在學校乃至社會的地位,同時也是體育學科向學校其它學科和社會展示其發展水平和獨特魅力的窗口,更是惠及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只有通過體育精品課程建設和展示,才能使大家了解體育,關心體育,重視體育,才能減少對體育的偏見。
構建體育精品課程的共享資源是體育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關鍵,也是體育精品課程建設的終極目標,對于真正達到體育精品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各校應當改變觀念,在確保上網內容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從課程資源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按照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要求,不斷完善和健全體育精品課程平臺,構建體育精品課程的共享資源,真正實現體育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和滿足社會需要。
建設高質量的體育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是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關鍵因素。要加強體育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講教授負責的、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因為教學團隊的知識結構、知識創新能力和師德風貌直接決定著精品課程的質量和水平??梢哉f,沒有名教師就沒有名課程,名師是一所高校體育精品課程的形象代表。有了名師,可以凝聚成一個高素質的人才組合中心、高水平的學科中心、成果卓著的科研中心,可以支撐起一個著名的課程或課程群。高校開展體育精品課程建設,其重要內容就是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名師,形成自己的名師團隊。
要科學準確定位體育精品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體育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既注重基礎教育,又重視專業教育;既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又重視科學精神教育;既充分發揮體育精品課程在課程群中的獨特作用,又注意加強各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增強其內在邏輯性,在傳授知識技能、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的結合上構建人才培養的課程框架。使課程內容具有足夠的廣度、深度和梯度,突出顯示多樣化、開放性和可選擇性的特點。為此,體育精品課程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與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重視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吸納并應用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利用網絡優勢,建立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后現代課程觀為指導,結合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采用一體化教學設計、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保證精品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先進性和前沿性。
建設體育精品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對體育精品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至關重要,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這是體育精品課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雖然從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教師團隊等多方面,設置了相關評價權重,建立了一級、二級評價指標,以及對課程評價的基本評價方案。但在評價體系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從而使得在體育精品課程的評選過程中,往往會落入俗套,形成定式,不能夠真正體現精品課程的本質、內涵和特色。因此,應根據各門課程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有所側重的建立一個立體化的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更顯得迫在眉睫。
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是社會的共享資源,建設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大舉措,因此,應適時對體育精品課程網站進行維護、更新和建設,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對體育精品課程網站的訪問、數據讀取和訪問流量監控與檢查,確保體育精品課程資源的共享和示范性。對不能達到要求的體育精品課程,應給予相應的處罰。
[1]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 [P].2003
[2]全國高校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http//www.jpkcnet.com
[3]貢福海,王莉.試論高校精品課程建設 [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17(1):126~128
[4]董傳國.國家級體育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7(2):89~92
[5]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 [P].2004,9
[6]張大良,呂浩雪.打造精品課程,提升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 (半月刊),2003,9:8~9
[7]李克安,張存群.以建設精品課程為契機,加強基礎課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3,9:22~23
[8]張堯學.扎實推進“質量工程”,抓緊抓實精品課程建設 [J].中國高等教育 (半月刊).2003,9:6~7
[9]黃寶玉,項國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分析與思考 [J].中國高教研究,2007,(9):72~76
[10]劉思聰,邵桂華,孫傳寧.我國高校體育類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5):71~ 74
[11]柳禮泉.論精品課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2~ 86
[12]張威.對普通高校體育精品課程建設的探析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9):6~ 7
[13]段德君.建設精品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J].高等農業教育,2004,3 (3):5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