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云南省紅河學院體育學院,云南紅河661100)
我國近代先后從國外引進了許多體育教育思想,諸如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前蘇聯體育教育理論等。其中,清政府在清末時期從日本引入的軍國民體育思想是我國近代以來第一種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正式實施的教育思想,它因為符合了當時國家和人民的整體需求而倍受青睞。但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軍國民體育思想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并最終被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所取代。雖然它們對當時的社會和教育狀況有一定的緩解和改進作用,對我國體育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由于其基本原理與社會發展的進程發生越來越大的偏離,不斷暴露出其局限性,致使它們在我國體育教育整體發展歷史中大多是 “曇花一現”。
在 《教育大辭典》中,軍國主義是 “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為了侵略別國而瘋狂擴軍備戰的黷武思想、政策和制度”,其體現在教育上亦稱軍國民教育,以希特勒德國和20世紀20—40年代日本的教育理念為典型代表。軍國民體育思想是軍國民教育思潮在學校體育上的具體體現,而軍國民教育又是軍國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就意味著軍國民體育思想實質上突現的是工具性和社會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個體需要。
我國是在清末民初時期從日本引入軍國民體育思想的,雖然同樣以軍訓作為主要的課程和手段,可由于當時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國內民眾的起義,它被一些教育家和有識之士視為強種保國、抵御外辱和對內平亂最有效的途徑,而并無德日那種為對外侵略擴張服務之意。
由于軍國民體育思想無論是在管理制度的建立、組織形式和內容、方法的選取,還是師資的培養等方面都滲透了濃厚的軍事化意義,因此它必然要在教育過程中強調整齊、嚴肅、統一的 “軍人作風”;再加上這種教育思想對兵式體操的過分 “偏愛”,也導致了體育教育過程容易出現枯燥、乏味和機械的狀況。學生被視為實現國家利益的奴隸,他們享受體育、創造體育的權力被完全剝奪,嚴重地影響和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但也正是因為軍國民體育思想明顯的軍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當時潰散的社會不良風氣,引起了人們對國民體育的關注;同時也因為它受到統治階級的 “重用”,為以后體育教育在社會中地位的確定及其體制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由于軍國民體育思想的廣泛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我國尚武風氣的形成。因此,它在我國體育教育思想的發展史上也具有積極作用和進步意義。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是在自然主義教育思潮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有關體育教育的學說。它提倡人性的解放,主張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進行,強調人的自然本性和價值。第一個提出遵循自然教育原則的當數夸美紐斯,盧梭在進一步提倡自然教育的同時,延伸和擴展了該教育理論。他認為人們所應受的教育來源于自然、人和事物三者,主張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滿足和發展兒童的需要、興趣和能力;要遵循兒童生長發育的自然順序,尊重兒童的自由選擇,不加任何干涉和約束地任其發展,并提出鍛煉要按照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進行。這種體育思想突出的特點就是運動的選擇要順應鍛煉者的需要和興趣,充分利用自然界 “天生”的各種障礙、條件及自然環境的變化,采用跳躍、爬樹、游泳、跑步、徒步等方法進行身體鍛煉,同時也磨練兒童的意志,增強他們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并培養了自由、自主的能力與習慣。
在我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由于對科學與民主思潮的大力宣傳和倡導,人們逐漸認識到軍國民體育思想為帝國主義侵略服務的根本特性,兵操訓練的機械、呆板和枯燥嚴重滯緩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伴隨著基督教青年會體育活動在我國的開展以及留美回國學者的廣泛宣傳,最終取代了軍國民體育思想而立于當時體育教育思想的主導地位。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傳入,豐富了體育教育的內容和教學形式,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充分燃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為現代體育的確立提供了良好的氛圍。由于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對田徑、球類等競技運動的推崇,為競技運動在我國的廣泛發展創設了條件,各種運動競賽制度也相繼建立起來,較好地促進了課外體育活動及業余訓練的開展;拓寬和加深了人們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地推動著體育教育朝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它所提倡的發展兒童的個性、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強調體育的教育作用、培養兒童的體育意識及終身參加身體活動的習慣、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等觀點,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甚至對以后體育教育的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這種教育思想的弊端也比較明顯。首先,它認為在學生受到運動教育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會獲得健康的身體,增強體質是體育運動的附產品。其次,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極力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及個體發展需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獲得系統、全面的體育知識,易于滋生 “放羊式”教學現象,影響了體育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第三,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力推實施自然的體育活動,因而對體操持否定態度,這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身體姿態訓練。另外,因為它對競技運動的過分偏愛,使體育教育逐漸脫離了大部分學生的健身需求。所以,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比較趨向于與軍國民體育思想完全相反的價值觀——本體論,且同樣帶有極端性。
自然軍國民體育思想與自然主義體育思想雖然都對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下表所示。

表1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與軍國民體育思想的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和軍國民體育思想有著鮮明的差異。雖然都要通過教師作用于學生,都以身體的運動實踐性作為實施媒介,但二者在實施的宗旨、要求、價值取向、內容選擇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也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利弊因素。而且,它們對體育教育結構中一些組成要素的認識和態度也有所不同,如:教師、學生、教育內容等。它們在教育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都將影響到人們對體育學習、體育鍛煉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和軍國民體育思想之所以能在我國的體育教育發展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究其原因,社會根源是關鍵因素。無論是哪種體育教育理論,它始終都會具有社會性和教育性兩種基本屬性,不可能脫離社會或人的發展而存在。之所以最終會出現千差萬別的現象,除了其核心思想的差異外,關鍵就在于選擇和實施的過程中對社會 “工具論”和人文 “本體論”的取舍標準和尺度發生了偏差。這就提示我們,對體育教育思想的認識或是對其未來發展的預測,必須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人們的體育需要。一旦離開了它們,體育教育思想只是空談,體育教育發展將嚴重受阻。
[1]孫培青,李國鈞.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三卷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簡編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建軍.近代中國學校體育思想尋蹤[J].體育與科學.2002,1
[4]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鄭俊武,鄧星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體育的影響 [J].體育文史
[6]趙讠戔華.論自然體育及其對中國近代體育的影響 [J].體育文史,1998,3
[7]賴天德,于述平.中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百年演進給我們的啟示 [J].中國學校體育,2003,3
[8]邵偉德.試論近代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J].體育科學,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