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華
(解放軍體育進修學院,廣東廣州510500)
我軍有著光榮的體育傳統,其誕生80年來,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不同歷史階段,但開展體育運動始終是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同志2000年提出,新中國的體育是建立在革命根據地體育和人民軍隊體育的經驗和實踐之上的,尤其是我國的競技體育,更是在人民軍隊體育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建國前,我軍體育工作表現出了不同的形式。如: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以在連隊中建立俱樂部開展體育娛樂為主要形式,緊密結合作戰需要進行軍事體育訓練,從而使紅軍的體育運動得以形成并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抗日戰爭階段,為了戰勝裝備更為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八路軍、新四軍體育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振奮和鼓舞了全體軍民的抗戰決心,八路軍120師成立的 “戰斗”隊,設立專職機構和體育參謀,開創了我軍體育正規化管理的先河;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充分利用作戰休整的間隙開展陣前練兵,以射擊、刺殺、投彈三大技術為主的軍事體育訓練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戰爭奠定了克敵制勝的身體基礎。
我軍體育這一系列重大貢獻雄辯地表明了我軍體育所走過的道路是正確的,所積累的經驗是成功的。那么從歷史的高度對我軍體育工作的特征進行分析和研究,將是十分必要的,因為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這些對于當前軍隊體育的規劃和發展,甚至國家體育的發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自建軍之日起,黨和軍隊領導人就對部隊體育訓練給予了很多的關懷和指示,并以身作則,親歷親為。
以紅軍時期為例,當時的黨、政、軍的負責同志,積極提倡赤色體育運動,宣傳體育運動的作用,組織體育運動隊,為運動會作指示與總結,甚至親自擔任體育裁判,同時,帶頭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中央機關的干部以身作則成立了各種球類代表隊,如任弼時是中共中央局籃球隊的中鋒,張愛萍是少共中央籃球隊的前衛和中央聯合足球隊的隊員。在蘇區,曾經擔任過體育比賽裁判工作的領導有:毛澤東、博古 (秦邦憲)、周恩來、洛甫 (張聞天)、鄧穎超、項英、楊尚昆、陳云、何長工、王盛榮、宋裕和、張愛萍、劉伯承、陳壽昌、顧作霖等。毛澤東對蘇區體育工作做過很多指示,不但自己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還教育青年戰士和警衛員學游泳或練跑步。毛澤東還與徐特立、謝覺哉一起親自組織修建沙洲壩大運動場。朱德特別喜歡體育活動,尤其籃球技術全面,撐桿跳高表演博得戰士陣陣掌聲,還經常和戰士一道做游戲,做啦啦隊員。張愛萍等還經常撰寫體育報導文章,為赤色體育的開展推波助瀾。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賀龍曾組織開展部隊開展打獵活動,以提高戰士對戰爭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射擊本領和奔跑能力。針對在洪湖蘇區水網地帶作戰,賀龍親自帶領組織戰士學習游泳、水上射擊和進行武裝泅渡訓練。
各級領導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和參與,能密切干部和群眾的關系,調動所屬人員參與體育的積極性。通過相關的研究顯示,在一個連隊中,如果主官對體育運動能積極參與,通常這個連隊體育活動乃至軍事訓練的開展效果就會很好。反之,如果主官對體育活動沒有興趣,那整個連隊的體育活動的就難以很好的開展。
為軍事斗爭的主線服務,體育也出戰斗力,這是我軍體育倍受重視并得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我軍自建立之日起就走上了武裝斗爭的道路,因此,我軍對體育的認識和實踐也是從戰爭中開始的。早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和朱德就十分重視結合作戰開展體育訓練,并且親自制定訓練計劃,規定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利用地形、地物的射擊練習、各種隱蔽動作,以及刺槍、劈刀等白刃戰技術;為訓練部隊行軍、奔襲及沖擊的速度,還經常組織戰士背石頭,練習跑步、爬山、搶占山頭等訓練。毛澤東曾對戰士們說:“你們要加強訓練、打好野操,鍛煉好身體,才能打敵人。”賀龍在1928年創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提出了 “練好身子,戰勝敵人”的口號。
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引下,八路軍、新四軍領導從軍人的體魄和戰斗精神兩方面出發,認識到體育對于提高軍人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部隊戰斗力的鞏固與提高,必須根據戰爭和軍隊的要求開展體育運動。時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在1942年9月9目的 《新華日報》中指出:沒有 “鐵漢”般的體魄,是受不了戰斗的鍛煉的;沒有 “金剛”一般的鋼筋鐵骨,是殺不勝日本鬼子的;精神的旺盛,有賴于體格的強壯,因此要戰勝我們的敵人,就要從這一點認識的基礎上來訓練我們的戰士。新四軍副軍長項英曾提出 “建軍必先健人”的口號,認為健人即是健腦與健體,要把文弱現象消除,把病態身體改造,那必需開展全軍的體育運動,來鍛煉身體,活潑筋骨,雄壯體魄,養成身強力壯的革命軍人。毛澤東為1942年邊區首屆體育節題詞 “鍛煉體魄,好打日本”,1937年8月6曰,賀龍在 《新華日報》發表文章,號召部隊 “積極開展體育活動,練好身體,提高戰斗力,更好地打日本”。
軍隊的任務決定一切工作必須圍繞提高部隊戰斗力展開。我軍體育訓練80多年的發展表明:我軍體育訓練是在戰爭中產生,在戰爭中發展,為戰爭而存在的。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盡管武器裝備變了,戰場環境變了,但人作為戰爭主體的地位沒有變,體質在戰斗力構成中的基礎地位就不會變,因此,在軍隊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軍體育仍必將而且一定得到更大的發展。
組織化是我軍體育發展的顯著特點,建立相應的組織和領導機構,是我軍體育能夠得以順利開展并發揮其特有功能的重要條件,也是我軍體育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得以經常、廣泛和有計劃地進行的重要組織保證。早在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就要求建立俱樂部和列寧室,俱樂部和列寧室的活動包括:1)捉迷藏;2)打足球;3)音樂;4)武術;5)花鼓調;6)舊劇,這標志著我軍群眾體育組織的最初形成。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員會頒發了 《紅軍中俱樂部列寧室的組織與工作》文件,規定了紅軍中以師為單位設俱樂部,以連為單位設列寧室。俱樂部和列寧室的建立,使紅軍體育的作用與地位更加突出,這不單是由當時的軍事形勢和黨的政治工作要求所決定的,而且也說明了體育的娛樂、培養集體精神、提高軍事技能等特殊功能對軍隊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在中央蘇區紅軍普遍建立俱樂部及列寧室的同時,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軍中設立了紅場委員會,專門分管部隊體育活動及運動競賽。在著名的湘鄂西 (洪湖)蘇區,1932年賀龍就在紅3軍第9師建立了紅軍第一支籃球隊和足球隊,以此來推動部隊的體育活動開展。1937年3月8日,紅2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在陳爐鎮召開了黨代表會議。會上,根據賀龍、任弼時的建議,決定部隊以團為單位組織 “戰斗體育社”和 “奮斗體育社”,負責組織指戰員參加球類、田徑和拳術等體育活動。
為了更好的加強紅軍體育的組織管理,在1933年 “五卅”運動大會后,產生了蘇區體育運動的最高的領導機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赤色體育會委員會,組織和領導全蘇區的赤色體育運動。同時,代表著千百萬群眾的一百八十多運動員,一致通過加入赤色體育國際。八路軍、新四軍時期基本繼承了紅軍時期的組織管理模式,只是名稱根據當時抗日的需要改成了 “救亡室”。這段時間最突出的進步就是1940年1月,賀龍和關向應領導的八路軍120師就在師部配備了專職的體育干部。同年7月29日,賀龍和關向應向全師頒布了 《體育訓令》,“訓令”規定:在師司令部教育科設體育股;各縱隊、旅、團司令部增設專職體育參謀;營連教育干事和文化教員要兼管體育工作。專職體育機構的建立,使體育工作有了組織保證,120師的體育活動得到更廣泛的開展。作為常設體育機構和專門的體育管理人員在人民軍隊還是首創的,它開創了我軍體育管理的先河,使我軍體育管理由紅軍時代的俱樂部、列寧室以及抗戰中的救亡室等群眾組織管理,發展成為具有正式軍隊編制的專門體育管理機構,并把專業化管理 (專門體育機構)同業余化管理 (俱樂部等)結合起來,促進了人民軍隊體育管理體制的完善,推動了我軍體育運動的發展。120師專門體育管理機構的出現,標志著人民軍隊體育管理的正規化、科學化發展。
除此之外,1937年成立了 “陜甘寧邊區體育運動委員會”;1940年成立了 “延安體育會”;1942年又成立了具有學術研究性質的 “延安新體育學會”,研究新的體育理論與編譯各項體育教材,并進行體育調查研究工作。
組織化是借助行政力量或集體力量來推動某項社會活動,擴大其效能的一種途徑,對于體育工作亦不例外。組織化是我軍體育的一大法寶,通過建立健全組織和領導機構,集中優勢資源,使得我軍體育在不同層面都得到了高度一致地快速的發展。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我軍體育的發展水平與其物質保障條件都是極不相稱的,之所以我軍體育得到很好的發展,有賴于我軍廣大官兵因陋就簡,因地、因時制宜,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建造了許多體育訓練場地和器材,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紅軍時期,根據地的條件非常艱苦。在中央蘇區,紅軍開展體育活動都是堅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在比較平坦的山坡上修建田徑場,用竹子編兩個圈綁在兩根竹竿或木樁上制成籃球架,用廢布、舊棉花做成球,排球網是自己編織的,往兩根木樁上一掛就成了;踢球時是赤腳或穿著草鞋,用獸皮包一團亂草縫好就是足球;用一根木頭平架在兩棵樹之間充作單杠;池塘和江河,是最好的游泳池。
當時大部分體育器材都是戰士們自己動手做的,還有一些則是繳獲敵軍的,場地也是簡陋無比。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我軍仍然能把體育活動開展地豐富多彩,這與我軍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勤儉辦體育的方針是分不開的。紅軍戰士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展體育活動的精神,對今天軍隊體育活動的開展,仍具有極好的指導意義。
我軍從建軍起就非常重視體育知識的宣傳,充分利用報刊、雜志、教材等媒介,介紹有關體育訓練和安全衛生常識。
1933年7月29日,《紅色中華》發表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歐陽欽 《為學習和提高軍事技術而斗爭》的文章。文章認為:“提高軍事技術,必須發展體育運動,鍛煉強而有力的健全身體,比如刺殺與投擲手榴彈的熟練與準確,是爭取最后勝利的保證。我們部隊中最近還表現刺不透、投不遠的弱點,這是投刺與臂力差的原因,我們應經常練習臂力體力,部隊中疾病,行動中落隊掉隊的還不少,體力虛弱,亦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與敵人白刃肉搏時,我們體力差,亦常有表現,所以應提倡體育,發展體育運動,養成強健身體的階級斗士”。
紅軍也非常重視在教材中安排體育宣傳的內容。這些內容,有宣傳為什么要運動的,如 “運動、運動,強健我們的身體,活潑我們的精神”。“天氣冷,操一操,血脈流通精神好。天氣冷,跑一跑,血脈流通不冷了”。“讀書要緊,工作要緊,運動也要緊。整天沒有運動,讀書不好,身體健康也難保”。這些通俗好記的 “順口溜”小知識在當時對人們正確認識和參與體育運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紅軍的文工團還編寫了不少宣傳體育運動的歌曲,如 《運動大會歌》:“運動大會開幕了,同志們來比賽,鍛煉我們的身體,努力去殺敵;緊張斗爭的精神,擁護工農政權,鮮紅的旗幟展開,創造人民共和國”。《紅色中華》、《青年實話》還經常報道蘇區各地開展體育運動的情況。這些體育宣傳,對于形成蘇區的文明健康的風氣,廣泛開展根據地群眾體育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朱德1942年在其 《祝九月運動大會》的文章中強調:“改進我們軍民的體力,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即改善軍民生活,豐富軍民的給養;一即普及體育運動和衛生保健知識。”所以朱德號召解放區的軍民 “運動要經常”。從1942年,邊區就推廣起“10 min運動”,每天早晨和傍晚到處都可見到軍民們成群結隊參加跑步、做操、打球和游戲。在組織方法上,解放區的體育經驗是不受運動比賽規則的過分限制,而盡可能讓人們廣泛地參與活動。例如解放較早的東北地區,他們組織的體操比賽,一般都不分級別,也沒有規定動作,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從事這項運動。可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解放區體育就已經開始了堅持廣泛的人民性,堅持體育大眾化、生活化與經常化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建國初期新體育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實踐基礎。它第一次使體育真正成了人民大眾的體育,具有較廣泛的群眾性,較少有錦標主義和 “選手體育”的缺點。這也是軍隊體育工作巨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我軍體育伴隨著我軍的誕生、發展、壯大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早期體育工作所形成的諸多特點,不但確保了當時軍隊基本任務的順利完成,也給建國后整個國家的體育事業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溫故而知新,通過回顧和分析它們,對軍隊體育乃至國家體育工作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1]劉德佩,等.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史研究 [D].解放軍體育進修學院,2006
[2]谷世權.中國體育史 [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
[3]曾飆.中央蘇區體育史[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 [M].安徽:安徽體育史志編輯室,1985
[5]伍紹祖.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