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萬達 張建森 劉 宇
低碳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對于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75%;2008年,中國有4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二氧化碳當量(CO2e)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90%。據世界銀行報告,從2000-2030年,世界城市建成區面積將從20萬平方公里擴展到60萬平方公里,新增面積主要在發展中國家(世界銀行,2009年)。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對資源的需求和碳覆蓋的領域已經遠遠超出了其承載的界限,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這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世界不同國家不約而同地倡導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生態經濟,城市的低碳化與生態城市建設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低碳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 改變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 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付允等,2008)。
我國經歷過的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發展模式,即“高碳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2009年,我國城市化率只有46%,還處在城市化的“蜂速”發展時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這將改變中國的城市發展總格局。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我國在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將越來越迫切,需要在一些城市中探尋突破的途徑。本文以深圳為案例進行分析。
從理論上來分析,低碳城市的運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是低碳化的城市空間結構。各城市功能區組合方式和地理形態的不同便會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間結構。本文認為,在我國,對于那些城市規模巨大、城市內已經沒有綠地的城市,可以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功能分化,形成專業的功能區,再通過塊狀團組式的模式或者通過衛星城的方式,有效緩解城市中心的壓力,提升城市整體的人口承載力,并通過軌道交通和常規交通的一體化建設,解決城市的交通和環境問題。對于那些較為分散、城市發展水平較低、城市內或周圍擁有較多綠地的城市,可以借鑒林奇的多中心網絡模式,通過交通系統將各個中心有機聯結,在各個中心周圍存在大片的綠地,呈現網格式發展,有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和低碳城市化的實現。
二是低碳化的城市能源系統。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是由科學技術水平、城市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統供應可以劃分為城市、社區以及終端三個層面。為了實現低碳城市化,我們應該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節能技術的推廣有助于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的效率,是低碳工業化、低碳城市化的途徑之一。要開發低碳或無碳的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以及水電和核電。
三是低碳化的城市消費方式。低碳消費是低碳城市化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測算,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經占到能源消耗量的26%,大氣中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居民生活行為以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政府作為城市低碳消費的引領者,首先發揮自己模范帶頭作用,使用節能減排型設備和辦公用品,將辦公大樓建設或改造成節能型建筑;市民是城市消費的主體。低碳消費就是城市內的居民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在消費觀念上,改變以前純物質消費的觀念,進行學習消費。企業是城市消費的“橋梁”,提供低碳消費的產品。高碳消費品提供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低碳消費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四是低碳化的城市交通運行模式。
低碳城市的交通運行模式對于城市低碳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低碳城市的交通運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二是促進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一體化建設。為有效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城市調整城市交通發展策略,以城市軌道交通作為主要方式,積極發展中心城區與衛星城間的公共運輸系統,是城市組團間最重要、最經濟和最有效的交通方式。通過構建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交通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一體化的線網、站臺及運營,一體化的經營主體等多方面措施,實現兩者的一體化建設,是解決我國城市交通現存問題、降低碳排放、實現低碳城市化的有效途徑。
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加速人類文明和工業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氣候變化等問題。同樣,深圳在創造工業化和城市化奇跡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為了摸清深圳工業發展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借用IPCC的計算方法,在確定研究對象和邊界、確定排放源、獲取活動數據、獲取排放因子、匯總排放總量等五個步驟下,并根據我國能源轉換情況,測算1998-2008年深圳工業企業二氧化碳排放狀況(表1)。
測算結果表明,深圳工業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總量大、強度小的特點。深圳市的工業企業能源消耗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明顯上升趨勢,由1998年的885.2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3159.3萬噸。但深圳的排放強度方面有下降的趨勢,單位工業總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998年的41g/元(g為克,以下同)穩步減少到2008年的19g/元,與之類似,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也有下降的趨勢,從1998年的58g/元減少到2001年的47g/元,之后維持在50g/元左右,到2008年則減少到40g/元。深圳由于具有較大的工業規模,化石能源需求和消耗量大,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較大,但由于能源利用效率、經濟效率和活力具有優勢,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較小。
與廣東省其他地區相比,深圳的二氧化碳總量排在第五位。以2004年為例,深圳排放量為2226.5萬噸,僅次于廣州、茂名、東莞、佛山。但深圳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比全省其他地區低,2004年深圳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2g/元,遠遠低于韶關(723g/元)、茂名(693g/元)、云?。?47g/元)、湛江(324g/元)、梅州(321g/元)、東莞(208g/元)。
按照國家的減排方案,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根據這個目標的要求,2020年深圳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控制在3300萬-3600萬噸,同時2005-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必須控制在2.3%~2.8%,遠小于基準情景下的6.4%的增長率,也低于GDP年均增長率8%的目標,這意味著深圳的減排壓力比較大。

表1 深圳市近年工業企業能源消耗量(單位:萬噸/億m3)
不過,深圳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有一定的條件和基礎。深圳的產業結構趨于優化,2008年三次產業比例為0.1∶48.9∶51.0,其中第三產業增長超過第二產業。產業內部呈現出高端化發展趨勢,2008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1%,高新技術、物流、金融與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0%。深圳的能源結構比較合理,目前,深圳清潔能源使用占比超過50%。深圳能源利用效率也有顯著的提高,全市萬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59噸標準煤,下降到2008年的0.54噸標準煤,相當于全國平均能耗的49%。
1.將低碳高增長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深圳在2009年明確提出“率先建設低碳經濟的先鋒城市”;2010年1月18日,住建部與深圳政府簽訂共建低碳生態示范市協議;提出在規劃建設低碳產業、公共交通、綠色建筑、資源利用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在促進建設低碳生態城市這一新的發展模式上為全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深圳積極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向低碳化轉型。
2009年9月出臺了《深圳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年)》,提出2015年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500億元以上,比2008年(300億)增長7倍。重點培育太陽能、生物質能、風電及核電配套等產業;新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占全市總裝機規模的一半以上。
2009年12月30日又出臺了《深圳市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政策》。市財政每年集中5億元,設立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新能源產品研發,專項資金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鼓勵企業和高校在深圳設立符合規定條件的研發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專項資金給予最高500萬元資助;鼓勵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承擔國家有關產業化項目,專項資金給予最高1500萬元配套支持;鼓勵新建太陽能-儲能電站、風能-儲能電站等示范工程,政府對單個項目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其關鍵設備成本的50%且每瓦不超過7元;鼓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EMC),給予承擔深圳市節能服務企業不超過3年的銀行貸款貼息,單個項目貼息額不超過200萬元。

表2 深圳2020年低碳排放的目標
3.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城市規劃方面進行探索。
(1)低碳交通:深圳規劃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年生產能力20萬輛、累計應用10萬輛;大力發展軌道交通,2011年前新建157公里地鐵,推進城際軌道建設;提倡自行車出行,建綠道網300公里。
(2)低碳建筑:2006年8月深圳在全國率先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對既有建筑進行大規模的節能改造,推廣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2008年深圳實現的削減建筑能耗總量相當于40.8萬噸標準煤,節能量占全市年度節能總目標83萬噸標準煤的49%。當年建筑節能減少碳排放95萬噸。
(3)低碳城市規劃:在深圳市光明和坪山新區進行低碳生態城區規劃的示范。負責承接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政策技術標準試驗和示范任務,積極建設各類示范項目,比如綠色交通、綠色市政、綠色建筑、低沖擊開發模式、可再生能源等。
1.要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深圳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到2020年時,深圳的第三產業要繼續提升發展,在產業結構中占重要比例,清潔能源使用率進一步大幅提高,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應用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低碳產業成為深圳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為此,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試點城市,要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工作,將自主創新確立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通過自主創新搶占低碳技術的制高點,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有一個根本性轉變。同時,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體系,為低碳經濟提供各種金融創新產品和金融服務。
2.到2020年,深圳要形成低碳城市的基本格局。要合理布局各功能組團,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加快城市功能區的分化,加快寶安、龍崗與特區的一體化,形成相互補充又各自成體系的城市功能布局,避免大規模、經常性的高碳化通勤,通過網絡化的公共交通體系串聯起來,構建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交通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在社區層面,降低社區公共設施的能耗與廢棄物排放,形成節約社區、清潔社區和低碳社區。在單體建筑層面,加大低碳建筑和綠色建筑的研究和開發,在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基礎上形成低碳或零排放的建筑體系。
3.到2020年,深圳要初步形成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模式。深圳的經濟基礎比較好,2008年人均GDP達到1.3萬美元,已經步入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階段。這更需要在全社會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樹立綠色生活觀念,鼓勵節約,反對浪費,珍惜能源,物盡其用。提倡物品的重復使用,自覺施行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嚴格制止廢棄物的違規排放,使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費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市民自覺的行為。
4.政府在促進低碳城市建設中要發揮立法者、提供者、示范者的主導作用。為此,建議運用特區立法權將《低碳經濟促進法》納入2010年深圳市人大立法計劃,與已經頒布的《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等法規政策構成體系,有力推動深圳的節能減排,通過立法加快推進深圳的低碳經濟發展;進一步規劃深圳的低碳技術的運用和開發,制訂深圳低碳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路線圖,全面規劃深圳低碳產業發展的愿景、藍圖;將共建深港低碳優質生活圈納入2010年深港合作的框架范圍,作為落實《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有關粵港共建優質生活圈的重要內容在深港之間率先規劃、實施、落實;將“綠色建筑、低碳社區”納入深圳所有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標準和要求中,并納入深圳城市更新規劃的理念和開發;將“碳足跡”報告納入深圳市國有企業的年度報告,并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指引文件中有所體現。
[1]World Bank,2009, “ECO2Cities: Ecological Cities as Economic Cities”,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EASTASIAPACIFIC/Resources/226262-1246459314652/Eco2Cities_FullReport_ConfEdition6-26-09_sm.pdf.
[2]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發展路徑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3]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城市發展研究,2008,4,Vol.15.
[4]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
[5]牛文元等.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學出版社,2009.
[6]郭萬達,劉藝聘.政府在低碳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開放導報,2009,(6).
[7]葉祖達.碳排放量評估方法在低碳城市規劃之應用.現代城市研究,2009,(1).
[8]氣候組織.中國低碳領導力:城市,http://www.theclimategroup.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