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錚 熊澄宇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聚落形態。“城市”這一概念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時空坐標中找到原點和發展路徑。當下的城市是一個物質的概念,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通過與鄉村、城鎮的互動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經濟、金融、商業、信息中心;同時還是精神的概念,城市在精神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等方面也主導著社會文化的消長與盛衰,產生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主宰世界文化的主流話語。
“知識城市”是伴隨著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成長,知識逐漸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的過程出現的新概念。這一概念在21世紀被世界接受、認可和廣泛使用,而這一過程也恰恰是文化產業①在世界范圍內飛速發展的時期。作為人類社會當前最主要的組織形態,以“城市”作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成為“知識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知識城市(Knowledge City)的概念并非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更多的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新理念。雷夫·艾德文森(Leif Edvinsson)教授認為,“知識城市是一個有目的地鼓勵培育知識的城市”。Margaret Haines指出,“知識城市是一個在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戰略上執行一項有目的地鼓勵知識培育、技術創新、科學研究和提升創造力使命的城市。”②總體來講,知識城市指將知識提升至城市發展的中心地位,將知識的教育、傳播、創新與城市規劃、經濟發展、市民生活、社區建設緊密結合的城市發展理念,其目標在于打造可持續的城市環境,為城市謀求在未來競爭中的核心地位。
“知識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創新戰略與理念,已經形成一些具有國際共識的基礎指標,即盡管不同城市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但是構成知識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共同的。廣為人知的是2004年巴塞羅那《知識城市宣言》中提到的“知識城市”標準,這個標準從知識教育、公共圖書館、新技術的普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大眾媒體發展、文化多樣性、文化活動機能等角度確定了“知識城市”的標準。③再如Winden等提出的知識城市框架定義了知識城市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知識基礎、工業結構、城市生活質量和城市愉悅感、城市多元化和文化融合、知識的可達性、社會公平和包容性等七個方面。④
由此可見,“知識城市”強調城市的知識化、網絡化、虛擬化、人文多樣性、知識資本和競爭力。⑤因此,從“知識城市”的特征及其衡量指標可以看出,文化是其內在的屬性之一。知識城市這一概念與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文化城市(Cultural City)、智慧城市(Smart City)、數字城市(Digital City)等概念都可以看作是后工業時代對人類城市形態發展方向的構想和闡述。“知識城市”理應是科學與藝術和諧統一的城市,是以知識創新、文化創意、智力資本為發展驅動的城市。
“文化產業”被正式納入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至今已近十年,在此期間,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經歷了摸索、成長、獨立、壯大的過程,同時與我國日益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形成了共鳴。在未來的20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接近65%-70%,這一過程預示著在未來的二十多年里,中國的城市間競爭將會加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構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尋求差異化戰略,是所有城市面臨的選擇。
因此,“知識城市”代表了城市發展的共性方向,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是理性主義的代表,正如德國的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首先要理解大城市精神生活的理性主義特點。”⑥
但是科學求同,文化存異。當所有城市都在追求成為“知識城市”的時候,我們擔心的可怕面貌是所有城市都變成一種臉孔。隨著現代性的式微,后現代文化更多地強調個性與差異,在城市文化上體現在認同城市文化發展的特色并加以繼承和發揚。當前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肯定文化的異質性,認為“文化可以全面地影響人們的社會生產、生活和交往的各個方面”,同時認為“不同城市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差別很大……城市特有精神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內在的要素資源,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它對城市價值體系的狀況及其變化有著重要影響”。⑦
這時,向城市各階層居民生產、傳播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文化產業就成為使城市發展具有個性與差異的重要產業基礎。
不同城市在建設“知識城市”的進程中追求共性的特征,但同時也應更加彰顯個性與獨特的魅力。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城市有其固有的、延續數千年的“地方經驗”與“價值傳統”⑧,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品格。舉例而言,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就被認為“北京的文化是‘大氣醇和’,上海的魅力是‘開闊雅致’,廣州的特色是‘生猛鮮活’”⑨。城市的文化品格正是這個城市的獨特魅力的內涵與核心。
城市建設的特點來自于不同的文化品格。不同的城市應有不同的城市定位,下表列出了一些為我們熟知的城市的城市形象。
在這一思路指引下,我國的城市建設也開始明確自身的城市形象,尋求獨特的文化品格。例如北京在2008年奧運會之后提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2010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又在熱烈探討將北京建設成為“世界城市”的思路與戰略。
今天,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的文化生產和消費中心,不僅是現代文化的集聚中心,也是現代文化的輻射源頭⑩。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指出,城市有其自身的文化。“農民同其家舍的關系,就是現今文明人類同城市的關系。農舍有農舍的各種神祗,城市也有城市的守護神,有自己本地的先圣。城市正像農民的農舍一樣,也植根于土壤之中。”?
城市文化包含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城市業已存在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財富的資本性意義,如城市自身的文化遺存,流芳千古的人物和精神價值,以及城市自身創造的一系列文化象征與文化符號等。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的一種資產,既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在文化意義上的表現,同時還是對內創造城市凝聚力,對外創造城市輻射力和內化優質結構的核心要素。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知識城市”建設中的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提供了產業基礎,培育了城市居民的審美習慣和消費能力,傳承了地方文化傳統,孕育了城市的科技土壤,樹立了城市的形象品牌。
從世界范圍看來,文化產業發展體現出對“創新”的培育與激發作用。自從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對“創新”的理解包含的范疇很廣,既涉及技術層面,如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的發明革新,又涉及制度層面,如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用人方法、激勵機制等,還包括思想層面,如思維模式、價值判斷、觀念、認知等。

表1 世界名城的城市定位
以我國為例,文化產業是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伴隨著思想解放、體制改革、政策突破、對外開放等種種創新進程;同時,文化產業是向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產業類型,其產品是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精神世界的,因此對于激發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處處體現著人的思維創新能力。首先,創意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頭和關鍵,創意以個體的才能、智慧、想象、創造為外在表現,是人的主觀思維創新的結果;其次,無論是新科技的采用、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包裝、文化產品的設計與營銷,文化企業運作方式的轉換等都需要人作為主體的思維創新能力,需要從思想上具備敢為人先的突破精神和冒險意識;最后,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不斷沖破舊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這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勇于嘗試、不斷探索,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類千差萬別的行為模式背后潛藏著5個人格特質,它們分別是: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求新性(Openness)、隨和性(Agreeableness)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這五個人格因素就是人類個體行為背后的共同人格結構。在求新性的若干維度中,新穎性(Novelty)、多樣化(Diversity)、多元化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等體現了個體是否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文化產業是“觀念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與正規教育、家庭熏陶、社會氛圍等共同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經濟人”和“社會人”。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的人自然會具備更強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更高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而這正是“知識城市”建設中創新能力的根本來源。
對于城市而言,能夠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就是其文化品格。可以說,文化品格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既包括城市的歷史景觀、建筑風格、城市格局,也包括城市的價值觀念、文化底蘊、歷史積淀、市民道德、生活方式等。
有著2200余年歷史的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漢代始建番禺港,唐宋時期達到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充分顯示了廣州作為世界性海洋貿易圈的東方中心地位,廣州成為我國唯一一個千年不衰的港口城市。港口的存在伴隨著高度發展的商業文明,商品意識已深深沉淀在廣州人的日常生活與思維方式中。然而由于廣州地處中國歷朝歷代政治中心的邊陲,離中原較遠,一直被認為是“南蠻之地”,屬發配犯人和謫貶官員的流放地,因而廣州所代表的嶺南文化,長期以來只是作為中國眾多地方文化流派中的一種,在中華大地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因此,歷史上的廣東不似杭州充溢著文人騷客的吟詠,也不像長沙那樣有歷史顯學的史跡。但是當代的廣州在深厚的歷史文化下迸發出了強烈的時代精神,20余年改革開放讓嶺南文化中的創新與超前意識、冒險與開拓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載體和空間,這也賦予了廣州的文化品格新的內涵。
從廣州市的文化品格來看,廣州的知識城市建設理應將更多的力量放在公共知識網絡的建設、百姓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素質的全面提升與社區肌理的打造上,這是“知識城市”建設落到實處的起步與歸宿。
廣州的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自身獨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廣州“知識城市”建設的路徑與手段。
經濟發達繁榮。廣州市的經濟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08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200億元,在全國位居第三;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6倍,達到81233元,在全國城市中位居第二,僅次于香港。雄厚的經濟基礎是廣州“知識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廣州市通過政府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知識網絡的搭建進行投入。
社會資本雄厚。30年改革開放后,廣州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資本。2008年,廣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2828.98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4.4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6837.6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8.81%。因此,廣州的知識城市建設可以充分激勵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同投入的格局。
文化資源豐富,產業規模領先。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形象表述詞是“千年羊城 南國明珠”,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和厚重。這些物質和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經歷了千年的傳承和積淀,是廣州不可替代的資源優勢和文化競爭力,是“知識城市”建設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品格塑造的根據。另一方面,廣州文化產業2008年實現增加值近600億元,占全市GDP的7.24%。文化產業已經形成報業、動漫、印刷、網游、設計、會展等優勢行業,對于知識城市建設提供了高新科技基礎與培育知識的土壤。
文化消費多樣,公共服務完善。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先進代表,廣州市文化產業體現由文化消費拉動的趨勢,同時廣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完善,廣州市民在文化消費和文化活動中表現出多樣的方式和強烈的意愿。這是廣州市“知識城市”建設的人力資源保障和城市風氣轉變的基礎。
除此之外,廣州市“退二進三”戰略實施中的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步伐,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建設,廣東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建設,廣佛同城化、珠三角一體化、穗港澳協作等重要概念與舉措都將成為廣州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模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知識城市”的協同動作,呈現“多極驅動”的態勢。
如果說“知識城市”代表了城市形態未來發展的取向,那么文化產業發展則是聯結城市的昨天和今天、經濟與文化、市民與社區、產品和市場的天然紐帶。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發展以文化、創意為源頭的文化產業是達成“知識城市”目標的重要路徑,也是符合科學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必然選擇。
注釋:
①本文并不對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概念進行辨析,這些概念在國內外的不同學術與實踐情境中加以使用,但其定義的內核近似,包含的主要產業門類也存在有較大交疊。
②王東等.深圳構建知識城市的戰略思考.開放導報,2007,(5):106-108.
③王志章.“知識城市”與“城市創新引擎”.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3:4-9.
④錢文婧,李燕.知識城市:中心城市發展與轉型的選擇.城市觀察,2009,3:155-162.
⑤王志章.全球知識城市視野下城市知識資本運營的戰略性思考,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9(1):51-58.
⑥(德)齊美爾著,涯鴻等譯.橋與門——齊美爾隨筆集.上海三聯書店,1991:259.
⑦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75.
⑧劉士林.中華讀書報,2006-05-01,OL: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7153.
⑨易中天.城市的文化品格.編輯學刊,2006 ,(2):63.
⑩程金福.城市化進程中的大眾傳媒——論大眾傳媒在現代城市文化構建中的功能.甘肅社會科學,2006,2:11.
?(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齊世榮,田農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105.
?本節內容參考:張錚,熊澄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及創新能力建設.改革,2009,7:61-63.
?本節內容參考:張錚,熊澄宇.城市的文化品格與市民的媒介消費——以報紙為例對北京、上海、廣州的三城市比較研究.新聞知識,2007,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