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拉昌 梁政驥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城市職能注重城市的生產功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我國的城市職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城市流通職能、城市消費職能得到強化。新經濟與全球化的發展,又更多地賦予了城市創新的職能。
我國把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戰略。要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需要發揮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和重要的戰略支點作用。最近廣州入選國家創新型試點市,廣州創新型城市建設,必然要提升和開發廣州的城市創新職能,本文在論述城市創新職能的基礎上,闡述了廣州的城市創新職能并提出了建議。
城市職能是指一個城市在國家或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擔的分工①,是指某一時期區域社會經濟、城市社會經濟的綜合反映,隨著城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城市職能也在不斷演變之中。影響城市職能的諸要素之中,經濟要素是最活躍的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城市經濟職能一旦發生變化,其他的職能也可能隨之變化,城市職能轉型也就隨之發生。
工業化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不同時期的工業化決定了城市不同的經濟特征,也決定了不同的城市經濟職能。工業化時期的城市是工業城市,主要以生產、制造為主;進入后工業化時期,服務經濟迅速發展,城市的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城市作為服務中心,主要是管理與協調職能,當城市發展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城市不僅是一個服務業城市,更是一個創意、創新的中心,創意與創新成為最為重要的功能(表1)。
目前,雖然還沒有學者系統、明確地提出城市創新職能,但歷史上,城市一直是創新的來源, Peter Hall將都市創新分為三類,文化/智能;技術/生產與技術;組織(Peter Hall,1998)②。城市職能的創新最關鍵是文化的創新、制度的創新以及技術的創新。
城市創新職能的產生基于以下原因:①城市可以提供大量的創新資源,尤其是具有專業知識的多樣化的人力資源;而且具有大學、研究機構等知識的主要生產者,以及金融服務、風險資本及相關公共服務機構。②城市有較多的創新合作伙伴,有利于知識的傳遞,城市或行業的隱含知識(tacit knowledge)對創新過程尤其重要。另外,城市具有更多的面對面的機會以及高度的工作流動性,有利于創新的產生。
城市創新職能具有幾個特點:①依附性:創新在許多時候呈現非實體性,因此創新本身是依附實體而存在的,它依附于城市的各種網絡之中或依附于城市的其他的職能;②復雜性:由于創新內容的復雜多樣,因此表現在城市創新職能上復雜多樣,但由于文化的差異及創新資源的特點不同,各個城市的創新,各有側重,因此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對城市創新職能進行分類研究是可能的。但是,城市創新職能的有些方面難以進行測量,所以盡管可以測量到城市創新能力,但無法窮盡城市創新職能的所有方面;③規劃性:因為城市創新職能是通過各種創新資源的組織實現的,因此城市創新職能是可以挖掘、可以組織、可以規劃的,如何在城市規劃體現城市創新職能是現代城市規劃面臨的重大課題;④專屬性與綜合性。不同城市由于發展歷史不同,形成了不同“歷史”路徑,不同城市形成的城市文化構筑了不同城市的創新氛圍與創新類型,因此一個城市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創新職能強于另外一些城市,但這種專屬性創新職能也可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發生變化。另外,由于城市大都具有相似的結構基礎,因此每個城市在各方面都可能形成創新,具有綜合創新的潛力③。

表1 城市職能的演化
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廣州與我國其他城市一樣,主要職能是生產職能。改革開放以后,城市職能發生了重要變化。廣州城市職能變化可以分以下幾個時期:
1.改革開放前:工業生產城市。
這一時期,逐步將廣州由消費城市改變為工業生產城市,強調城市的生產性功能,廣州主要作為輕工業城市,是廣東及華南重要的工業基地。交通運輸業、商業占有一定比重,城市綜合職能相對較弱。
2.改革開放—上世紀90年代:輕型制造業發展,城市綜合職能顯現。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先行一步,國內大量的勞動力匯集于此,與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結合,與全球生產性資本結合,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等初級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1988年輕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8.9%。在產業結構中農業與工業占有較大的比重,1978年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1.67:58.59:29.74, 到1990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第三產業的比重仍低于50%,1990年的三次產業結構為:8.05:42.65:49.3。
這一時期,廣州開始強調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重點由工業逐漸轉向第三產業,突出廣州在廣東乃至全國的地位,強調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對外依存度,提出建設為全省和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成為繁榮、文明、安定、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確定廣州城市性質為廣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職能已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3.上世紀90年代—2000年:制造業“重化”,服務職能的強化。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新興的化學、電子通信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以及皮革、服裝等行業加快了發展步伐,以比平均增長率高得多的速度增長,逐步成為新的主要行業,工業結構的重化趨向明顯。與此同時,1989年廣州市的三次產業構成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1989年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為:8.45:45.03:46.53),90年代以后廣州市的第三產業穩定增長,到2000年廣州市三次產業的構成比例達到3.97:37.46:52.59,第三產業占有主導地位。
4.2000年以后:全球化與新經濟時代城市的創新功能。
隨著新經濟及信息技術的發展,2000年以后對城市創新職能的影響凸顯。主要表現在:(1)信息產業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 促進了城市基本職能的提升;(2)信息產業尤其是信息密集服務業集中在城市發展,強化了中心城市的區域職能;(3)大都市生產服務業迅猛增長,其影響力超越國界,形成全球城市;(4)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的基本職能、非基本職能都得到增強,且基本職能部分增強程度更加明顯,文化中心職能突出;(5)管理、協調職能突出④。
全球化與新經濟使廣州城市職能面臨機遇與挑戰,廣州位于沿海地區,相對內陸城市而言,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然而在全球化城市體系中,廣州處于世界城市體系中的第三等級,在國際分工中承擔生產和裝配職能,在全球空間經濟系統中位于半邊緣區;但廣州是區域的中心,有些方面還應承擔國家職能和區域中心的職能。具體而言,廣州承擔著重要的中心職能:是區域控制和決策中心;華南經濟中心,即資訊和服務中心、制造業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綜合性交通運輸中心和物流中心;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國際商貿、旅游城市,在區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伴隨全球化及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廣州城市職能將進一步升級:(1)城市職能的國際化進一步增強,成為亞太地區樞紐城市之一;(2)經濟實力提升,成為國家中心城市;(3)城市服務性職能,尤其是生產服務職能進一步發展,現代金融、保險、物流、房地產業加速發展;(4)知識服務業將成為城市重要的職能,使得創新職能更加突出;(5)伴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以及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建設,城市商貿以及管理、協調職能將進一步發展;(6)城市的文化職能將進一步凸顯,文化創新與文化創意職能進一步強化。
1.加強城市創新職能的研究與規劃
目前,許多城市對城市職能的界定,僅考慮生產、流通、管理與服務,城市創新職能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城市擁有哪些創新職能,城市創新的發展路徑及戰略并不十分清楚,城市規劃囿于物理性的規劃,并沒有發掘城市的創新職能,在知識經濟時代,這是個明顯的不足。
廣州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對城市創新的許多問題,還難以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如廣州創新資源有哪些?類型如何?如何組織?狀態如何?廣州城市創新職能的表現如何?哪些在全國與全世界有意義、有地位?各產業的創新在全國處于何種地位?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創新資源,尋找城市動態的比較優勢?迫切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系統的研究,而且要站在新一輪知識經濟的浪潮下廣州不至于被拋棄的高度進行研究,并科學規劃城市的創新職能。
2.培育廣州的創新階層
開發廣州城市職能的關鍵是培育廣州的創新階層。創新不是某個人的事,而需要一群人來做。美國Florida教授,提出城市創新的“三T”理論,一個是人才(Talents)、一個是“技術”(Technology)、一個是“寬容”(Tolerance)。人才就是創造階層。因此,廣州今后的任務不是培育、引進人才的問題,而是如何形成廣州這個創新的階層,廣州如何創造城市的便利性、多樣性以及創新文化氛圍,使得創造階層在廣州“扎根”、“開花”,創造階層的形成之日,就距離廣州實現創新城市的目標不遠了。
3.構筑創新的生態系統
創新的生態環境不同于生態學的生態系統,是指創新成長的各種環境總和。美國硅谷的成功,不是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大學、研究機構、綜合性服務基礎設施、人才庫、企業家精神及創業板塊一起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的作用。因此,盡管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仿制,但鮮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廣州需要建立的是創新的生態系統,要思考如何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高地,也要考慮如何發揮人才的作用,如何形成產學研的結合機制,如何培育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更重要的是如何結合廣州的實際,設計科學的創新體制,形成創新產生的“土壤”,形成各種創新環境的和諧共生。
4.創建SPX廣州中心
SPX(Subcontracting and Partnership Exchange)是聯合國國工業發展組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的國際投資與工業轉包促進機構。20多年來,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已在全球設立了60多家SPX中心,其中在我國大陸設立了2家,即SPX重慶中心和SPX北京中心。其宗旨有三:促進本地企業進入全球工業轉包系統;幫助本地企業建立能夠進入全球工業轉包系統的國際規范;通過引入國際間的資金、技術,提高本地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廣州創辦SPX中心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珠江三角洲的企業,也有利于廣州創新資源的利用,促進產學研的有效結合。
5.培育創新型企業
把城市創新職能與企業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不同類型的創新企業群落,城市創新環境作為企業發展的環境與“養料”,創新企業的發展可以體現城市創新職能,更多地推動創新職能的再發展。
注釋:
① 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② 夏鑄九.面對全球化過程中臺北市的都市現實.城市發展研究,2003,10(1):21-31.
③ 呂拉昌,李永潔,劉毅華.城市創新職能與創新城市空間體系.經濟地理.2009.29(5):710-713.
④ 閻小培,周素紅.信息技術對城市職能的影響.城市規劃,200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