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妙玲 趙今朝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被技術創新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所替代為標志。知識經濟社會是人類經歷了農業和工業經濟社會之后的又一重要社會經濟形態,知識經濟是知識逐漸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并成為主要的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城市,必然受到知識經濟的影響,并且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信息、人才、知識、技術等作為知識經濟的構成要素正在引導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結構布局的形成,這種新的變化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如何能在各種挑戰中塑造未來的競爭優勢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研究方向。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是知識經濟對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結構進行探討,很少對知識城市中知識資本的范疇進行研究,本文試圖從知識資本的概念范疇入手,然后研究知識資本的管理框架,試圖從新的角度來理解知識城市,同時為知識城市的構建提出建議。
新古典經濟學的鼻祖馬歇爾首次闡明了知識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著知識與組織,知識是生產力中最強大的動力,而組織則幫助知識發揮作用。卡爾·馬克思在他的經濟學思想中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經濟的推動力量”的論斷。可見,早在一百年以前的經濟學家就認識到知識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認識到對知識的組織(管理)也會影響經濟增長,但是當時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茨·馬克盧普在1962年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將知識與生產聯系起來。1983—1986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從知識的外部性、邊際收益遞增和新知識產出遞減3個基本要素出發,提出了基于內生技術變革的長期增長的競爭均衡模型。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標志著知識經濟理論的正式創立。從知識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來看,知識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知識經濟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工業社會能源和資源的過度利用,限制了依賴稀缺資源的傳統經濟的發展。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凸顯,僅僅依靠稀缺資源支撐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不現實的,必須有一種全新的特殊的生產要素——知識來代替傳統的生產要素。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并催生了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知識資本,城市的競爭力逐漸體現在對知識資本的利用能力上,一種新的城市理念——知識城市因此應運而生。
2004年,歐盟就召集了一批專家學者在巴塞羅那召開了“E100圓桌會議”,發表了《知識城市宣言》從此“知識城市”這一全新的理念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知識城市”這一理念一出現,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從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哲學等多個學科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并一定程度上對知識城市的概念達成共識:知識城市就是有目的的培育知識的城市。正如顧朝林所說,知識社會對城市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學習型城市,城市發展成為專門化知識和技巧的發生器。本文認為知識城市是一種城市建設的全新理念,它是有目的的培育知識,把最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應用到生產領域形成知識資本,并以知識資本為主導因素,跟其他傳統因素一起促進城市的發展,構建一個學習型、創新型、特色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這種城市的構建也符合我國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
在傳統城市轉化為知識城市的過程中,知識資本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識資本這種新要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更直觀地體現在城市的空間結構上。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更加依賴信息、知識、人才和技術等全新的要素,而信息、人才和技術等無不以知識為基礎。全球化是與知識經濟同步的,它們都對知識城市的空間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其共同作用的結果造成了高科技知識類產業、文化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高度集中,一般性的制造業則在全球分散,這兩類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出現新的趨勢。在原來的傳統的城市,制造業轉移出去,知識經濟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將圍繞著某些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布局,取代原來圍繞某些大企業集聚的制造業的布局。知識經濟時代,傳統城市外圍發展起來的邊緣城市與原來的母體城市向低密度多核心城市轉變,并在此基礎上極度擴張形成多核心巨型城市。多核心巨型城市體現的是“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空間結構,“大分散”說的是城市由原來的單核心分散為多個核心,“小集中”是新的核心輻射范圍內的集聚,知識城市的空間結構表面上看是松散的,然而這種松散的背后卻被“無形的網絡”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總之,知識經濟對城市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培育和管理知識資本已經成為影響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過去,當我們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有形資產的時候,城市的繁榮主要與有形資產的生產緊密相連,城市發展的目的就在于有形資產的生產與積累。在知識經濟中,無形資產(知識資本)在財富創造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知識資本的積累與作用發揮的好壞對于知識城市的繁榮與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知識資本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它要發揮作用必須在生產中尋找載體以及發揮作用的渠道(網絡),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知識資本的范疇,知識資本不只有知識這一種要素,而是有豐富的內涵的。
為了能夠確切理解知識資本的概念范疇,我們引入Edvinsson和Malone設計的Skamdia導航者模型,修改之后的模型有助于我們理解知識資本概念范疇(如圖1)。我們把知識城市比作是一個房子,知識資本分散在房子的各個組成部分中。知識資本導航系統可以看作知識資本的概念范疇,對于此房子的各組成部分,有如下理解:
1.財務資本、文化、歷史作為該導航系統的基礎,是房子的地基,代表著城市的過去所積累下來的資本,城市的歷史、文化都納為知識城市中知識資本的一部分。這表示知識城市從過去的城市中發展而來。知識城市中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并不是說資本就沒有了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能力,知識資本的運用和發揮要密切聯系城市所具有的各種財務資本,同時要加入城市的特色文化,這樣才能和知識城市、魅力城市、特色城市的構建相融合。

圖1 知識資本導航系統
2.流程資本,是房子的頂梁柱之一。所謂的流程資本是指促進知識資產的共享、交換、流動、成長和將人力資本向結構優化資本的轉化過程的資產,流程資本反映了支持城市目前活動的知識資產。流程資本嵌入在信息和通信技術系統之中,它的代表物是硬件、軟件、數據庫、信息系統、實驗室、技術、管理和組織結構,支持并外化了人力資本的輸出。
3.市場資本,是房子的另一個頂梁柱,反映了蘊含于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關系中的知識資本,是城市與其他城市的投資和貿易往來。這種貿易往來將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逐漸擴展為知識、專利、高新技術等等無形資產的貿易往來,使得知識城市是一個開放性的經濟體,在不斷與外界交流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更新。一個城市在對外關系中的投資和所得的成就,加上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構成了富含無形資產的市場資本開發的重要成分。市場資本是通過一些要素創造社會知識,這些要素包括法律、市場、制度和社會網絡。一個城市的市場資本體現了其對知識資本的容量。
4.人力資本,處于房子的核心位置,可以定義為個體在實現知識城市任務和目標方面擁有的知識、教育和能力,一個城市的人力資本始于市民的知識財富的擁有量。這種財富是多方面的,包含有關事實、法律、原則方面的知識,以及不易定義的專業、團隊和交流技巧等方面的知識。其實我們的收入中只有1/4來自于實物資本,其他的部分均來自于人力資本。教育是人力資本的基礎,通過教育知識和技巧才得以開發,教育不僅僅是增加勞動者的工作能力,還能提高勞動者的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是連接各種資本的樞紐,也是知識資本的主要載體,創新也蘊含在人力資本之內。人力資本通過各種途徑與其他資本形成一種創新網絡,充分運用各種知識為未來的更新和發展資本提供基礎。
5.更新和發展的資本,是一個城市在未來發展中最具競爭力的知識資本,是一個城市未來的知識財富,包含了一個城市為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再更新和開發的能力和實際投資。它是目前所預期的一種潛力資本,也是下一步的技術發展和下一代產品的研發方向。更新資本的困境在于基礎設施的缺乏、資金支持效率低下以及現代化技能不足。
6.知識網絡,是模型中的各種載體之間發揮作用的網絡,是知識資本各個組成部分得以發揮效用的通道,也是知識城市看似松散的空間結構得以緊密連接的“無形的網絡”。知識資本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是通過各種途徑聯系在一起,為整個知識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可以說,這種知識網絡的力量絕對比任何城市形態中所存在的各種聯系要更強,這種無形的網絡就把無形資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就像“無形的手”一樣在知識城市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資本擁有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范疇,而且它滲透在城市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中。為了能把知識導航系統運用到知識城市的構建中,我們還必須尋找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這就是CICBS。
從馬歇爾的觀點來看,知識是最強大生產力,而“組織”的好壞對于知識中所蘊含的生產力效用的發揮具有雙面作用,好的“組織”可以促進知識發揮其應有的生產力,而壞的“組織”則阻礙知識資本作用的發揮,這“組織”就是知識資本的管理框架。知識資本的管理與城市競爭力的構建是因果關系,因為城市競爭力的強弱不僅受制于城市知識資本的擁有量,還取決這些知識資本資源給城市帶來外顯競爭力(經濟發展狀況、社會進步水平、環境保護力度)的效率,高效率的知識資本管理框架必定形成強勁的城市競爭力,低效率的知識資本管理框架將使得城市競爭力處于劣勢。基于此,我們擬引入CICBS模型進行知識資本的管理框架研究,如下圖2所示,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1:創造愿景;
步驟2:找出實現愿景所需要的核心活動及核心競爭力;
步驟3:找出衡量核心活動和競爭力的指標,構建指標體系;
步驟4:定義衡量知識資本競爭力成功的關鍵因素。
CICBS的主要思想是從城市的宏觀目標出發,進行細分之后形成子目標,根據子目標建立指標體系挖掘在現實的生產活動、產品和服務中知識資本的存量,通過這些指標體系反映知識資本的使用與管理現狀,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提高這些指標值以提高知識資本的存量,從微觀行為來擴大知識資本在整個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最后通過定義知識資本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來衡量知識資本的管理效果,這種關鍵因素與指標體系一起對知識資本的管理效果進行測度。如果各種指標和關鍵因素均有進步,則表明正在順利構建知識城市,如若不然,則說明有些因素在阻礙著知識資本的發揮與知識城市的進程。具體的步驟如下:
1.城市的愿景,是整個過程的開端。在這一環節中,通常采用頭腦風暴、調查問卷、訪談這個城市各個領域(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城市規劃、商會組織、居民社區)的人們進行明確。城市中各階層的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市民,對于這個城市的未來具有這樣那樣的設想,充分發掘他們希望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在將來變成什么樣子,調查怎樣才能使這個城市對他們來說具有吸引力和歸屬感。通過這一步可以了解這個城市的現狀以及將來想要達到的目標,現狀與理想的差距就形成了期望與未被滿足的需求。此步為知識城市的建設與未來競爭力的構建拉開序幕。例如,可以把一個城市建設成為發達的、現代化的和多元化的知識城市,把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通過知識城市的構建表現出來,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城市中進行生活和生產。

圖2 城市知識資本基準系統
2.找出實現愿景所需要的核心活動及核心競爭力。目標明確以后,逐步探討為了達到愿景所需要的實踐活動,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核心競爭力。從第一步到第二步,其間隱藏了一個過渡階段,正如圖2中的虛線框所示。愿景的確定,使微觀的行為個體形成了一種潛在需求,對這種宏觀目標進行細分的同時也把需求進行了細分,把總的目標分為階段性、層次性的目標,以利于微觀的行為個體采取實踐活動。對城市目前的生產活動、產品和服務通過書面材料、研討、調查及相關領域內關鍵人物的訪談發掘其中的知識與技術含量,評估其在將來城市競爭力中的作用,篩選出最具有競爭力并能形成完整知識產業價值鏈的核心活動。這里所篩選的城市競爭力的構成因素與知識資本范疇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不過中間還需要一個指標體系的過渡。
3.構建核心活動和核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城市的核心活動及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確定以后,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來反映這些競爭力所包含的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這一步為市政當局制定提高知識資本在社會中的含量提供了依據,比如每百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數用來反映知識資本中人力資本的情況,當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擴大招生并投入更多的資金去培養更為優秀的人力資本。此指標體系的劃分大致如下:人力資本狀況用教育水平、健康保障與文化生活指標來反映;未來競爭優勢用知識資本在各種資本中的滲透份額來表示;流程資本用郵電通訊、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建設投資進行衡量;市場資本采用國際貿易、區際貿易、城間貿易能力來反映;財務資本指標選取金融資本、銀行運作狀況、企業盈利率來代表,對于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則是從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與外界文化交流方面去衡量。把這些經濟指標再進行指標細分,提高指標值就擴大了知識資本在城市各個領域內的滲透和影響,同時也擴大了知識資本的作用網絡。
4.為了對知識城市的競爭力進行衡量,必須定義知識資本競爭力成功的關鍵因素。知識資本是知識城市未來整體競爭力的核心,所以衡量未來城市競爭力的強弱必須從衡量知識資本各個組成部分入手。以上指標體系是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對于結果的衡量要從另外一套指標出發,以方便對知識管理效果進行檢驗并及時的調整,我們制定不同于以上指標體系的關鍵因素,如下:更新和發展的資本是為了檢驗城市發展的潛力,也是未來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所在,采用知識城市在未來的技術發展和下一代產品的開發方向的投入與產出,以及社會文明程度進步與否來衡量;人力資本,我們確定的評判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為教育水平、公平機會、文化和健康水平;市場資本,選擇出國觀光、對國外文化的開放、國際活動和國外語言技巧來反映知識城市在市場資本方面的競爭力;流程資本,用來幫助知識城市創造新知識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從廣泛領域中提取的,如通信、管理、企業家、風險承擔、就業、移民等;通過對這些關鍵因素的衡量,可以從宏觀上把握知識資本的管理效果以及未來的城市競爭力強弱。
城市知識資本基準系統對于知識城市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有一個隨后進行的、從最新的步驟向前面的步驟進行反饋的流程,和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就使得系統具有了動態意義,就可以隨著城市的發展去不斷調整步驟。這種系統對于知識城市的構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為知識城市的構建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城市匯聚了產業、人才、信息、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是知識高度集中的密集區。同時,城市還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和實力的具體體現。因此,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城市知識資本的催化、培育和管理,使其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助推器和知識城市經濟增長的主導源。知識城市是未來城市建設轉變的主要方向,對于知識城市的構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下是從知識資本管理的角度對知識城市構建的一些建議:
1.逐步提高市民對知識城市建設的認識。市政當局作為城市發展的舵手,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通過各種途徑(媒體、網絡)進行城市發展方向的宣傳,提高全體市民對知識城市建設的認識,取得全民的支持與認可。市民作為城市財富的創造者和擁有者,特別是在知識城市的構建過程中,應該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現在知識城市建設的舞臺上,市政當局及時傳遞城市的發展信息,以便企業、組織、市民尋找自己能夠貢獻力量的方面。同時,市政當局也應該轉變城市管理方式,加強專家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2.不斷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往來,同其他城市共同構建區域知識創新網絡,增強區域內城市間的知識交流,擴大市場對于知識資本的容量,跨區域、跨城市的協作以便推進研究與創新、成果的共享。最好是構建區域性的管理機構,有利于區域內、城市間知識資本的整合。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呈現極不平衡的國家,城市間的發展水平迥異,處于落后地位的城市可以多與經濟發達的城市進行交流、學習,發現并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慢慢走出“貧困”的惡性循環。
3.培養更多訓練有素的科技人才。人力資本是知識與創新的載體,所以人力資本的培養對于知識城市的打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力資本有兩種來源:內部培養與外部流入。內部培養主要是通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其中大學和研究機構是高科技人才的搖籃,必須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走入大學校園和研究機構,為下一代的創新提供溫床。對于外部人力資源的吸引主要是提高本市高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城市居住的舒適度、市民的文明程度和安全系數等等。
4.提升歷史、風俗、文化在知識城市建設中的地位。以往的經濟發展只注重物質要素的改變,失去了各個城市特有的文化內涵。知識城市也是特色、魅力城市,這魅力就來自于城市發展的歷史與特有的文化風俗,通過對歷史、風俗和文化作用的重視,也可以改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千城一面”的窘境。整合城市的特有文化和風俗,并擴大化地表達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塑造獨特的城市性格。
5.積極推動與ICT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知識產業將是知識城市中的主導產業,知識產業的門類繁多,各市只能選擇與本地的資源、文化、科技相吻合的知識產業進行發展,既可以避免城市間的重復建設,又可以持續塑造自己在未來獨特的優勢產業。
總之,知識城市將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對于知識城市中知識資本的管理將變得尤為重要。雖然本文的知識資本導航模型以及CICBS模型對于知識資本的概念范疇和管理框架進行了初步探討,但是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在以后對知識城市的研究中逐步深入。
[1]Edvinsson,L,Malone,M.S,Intellectual Capital.Haipei Business,New York,1997,pp.189-197.
[2]Bontis,N,Nat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Index:Intellectual Calital Development in the Arab Region.Canada,Janury10-12,2002.
[3]Pasher,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Israel.Kal Press,1999.
[4]Rembe,A,Invest in Sweden:Report 1999.Halls Offset AB,Sweden,1999.
[5]Taylor, P.J,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London:Routledge,2004.
[6]Scott, A.J,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 Policy.Oxford:Oxford U.P,2001.
[7]王志章,吳玲.知識城市與魅力城市構建研究 [R].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7.
[8]顧朝林.2020國家城市體系展望[J].未來與發展,2009.
[9]冒亞龍,歐陽梅娥.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城市空間結構[J].規劃師,2006.
[10]江曼琦.知識經濟與信息革命影響下的城市空間結構[J].南開學報,2001.
[11]呂拉昌,李永潔.城市創新職能與創新城市空間體系[J].經濟地理,2009.
[12]顧朝林.中國城市體系:歷史·現狀·展望[M].商務印書館,1992.
[13]Ahmed Bounfour,Leif Edvinsson.國家、地區和城市的知識資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4]王志章.全球知識城市視野下城市知識資本運營的戰略性思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15]金水英,李文博,吳應宇.知識資本理論:城市競爭力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