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霞
城市產業升級是城市成功轉型的關鍵。《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提出,“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近年來,各大城市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城市服務業發展,廣州也不例外。應該說近幾年來,廣州城市產業發展與城市轉型主題明確,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喜人。
作為現代產業的高級形態,服務產業不僅內涵豐富,且形式多樣。縱觀國際上大中型城市轉型中的服務業發展模式和路徑可以看出,城市轉型與服務產業發展密切相關,而成功轉型的關鍵還在于依據各自城市現有的優勢,發展特色服務業,提升城市服務功能。
應該說,城市轉型中服務產業發展各有特色,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國家類別可分為發達國家型、新興國家和地區型和發展中國家型。發達國家型的代表是美國、英國、日本,代表城市是紐約、芝加哥、倫敦和東京;新興國家和地區型的代表是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發展中國家型是印度、中國等,其代表性城市是孟買、北京、上海、江蘇省的部分城市和深圳。
按轉型的產業內容分可分為綜合型、高技術型、專業型和全能型。綜合型以紐約為代表,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形成以曼哈頓為核心的集聚金融保險、房地產、廣告等各類專業服務業的綜合性服務業,其特點是制造業成功轉向集生產型服務業、服務生產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業;高技術型以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為代表的集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新型能源、激光等高科技領域,并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各類科技服務業的高技術型服務業;專業型以底特律、匹茲堡為代表的制造業高度專業化,致力于發展石油石化、汽車制造等的制造業專業化,而忽略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和協調發展,從而轉型失敗的城市;全能型是以東京為代表既保留制造業中心地位,又較好地發展金融、專業服務、商業、文化等服務產業。
按服務產業轉型內涵分可分為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服務生產性。生產性服務業是以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城市為基礎,在保留部分制造業同時,為生產企業提供服務的服務業。這類服務業強調“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形成生產性服務業高度產業價值鏈,并提供高質量、標準式、效益型的現代服務,這類城市在國際上比較多見,紐約、東京、臺灣、新加坡、上海等都有這種特征;新興服務業是以現代或未來產業發展為目標,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依托強大的科研力量和管理能力,發展以某個新興產業為主,形成新興服務產業發展鏈條,在專業化、集聚化發展模式下形成知識密集型產業群,這類城市強調知識、技術產業的服務功能,突出這類產業強輻射性能、高擴散功能和高集聚特點,國際國內的典型城市有芝加哥、曼哈頓、孟買、北京、深圳等;服務生產性是以服務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為基礎,在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過程中,挖掘服務產業的生產性功能,在服務產業高度密集和發達的行業進行行業內細分,突出服務產業高級化過程中的服務產業高附加值和高專業性生產,這類城市的典型代表是芝加哥、杭州、蘇州等。
上述類別可用表1做一綜述。表中羅列的內容雖然不盡齊全,但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大城市發展服務業都各具一定代表性。而且城市轉型基本與產業升級同時進行,城市轉型時期與國際三次產業轉移時期基本吻合。新興工業國家的產業升級本身就是城市轉型,而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轉型正經歷與產業升級的同步發展階段。所以城市轉型同時也是城市功能、地位、水平的升級的過程。廣州如何通過這次產業服務業轉型提升城市水平、地位和服務能力,關鍵還在于“雙轉型”中的“城市知識升級”。
科技服務業在OECD國家稱為“知識密集性產業”,最早提出的是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20世紀50年代,美國各行業的知識積累、技術創新水平獲得了空前提高,1956年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以知識工作為主的白領工人人數超過以體力為主的藍領工人,白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的情況。基于這種變化,丹尼爾·貝爾提出了“知識密集型產業”,類同于我們所說的“科技服務業”。

表1 國際國內城市轉型中服務產業發展特點一覽表
知識型人才在性質上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的高層次性。體現在以知識和智力資源為科技創新提供各種服務,并且用于與其他各類組織機構的交換。因而要求從業人員的知識層次比一般服務業要高些,知識結構要合理些,這些科技勞動者,以創造性勞動者為主,一般要求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的人數要超過50%以上;二是知識的專業性。在運作過程中,科技服務業需要具備對知識的利用、傳播和再創造提供專業性服務,科技服務業表現出一種具有中間投入、生產力高、前后關聯度大、高度專業化的特點。因此,科技服務業在生產過程中一般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來進行規劃、整合、控制、評估等,從業人員除了具備基礎知識以外,還需要接受多種專業性訓練和實踐性操作才有能力提供科技服務。與其他行業發展的基礎資源不同,科技服務業以知識、智力資本投入為基礎,形成極強的“知識型產業”。
縱觀世界各地“雙轉移”的背景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一是生產性成本上升(特別是地價);二是工業污染或公害嚴重;三是城市規劃需要;四是國際形勢所趨。然而,服務業也從基本以一般勞動力服務為主的傳統服務業逐步轉向以智力勞動力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作為以知識、技術以及擴散、傳播等為基礎的產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最高形態。知識性的特點使它不僅具有強烈的集聚性和輻射性,而且它可以裂變為眾多行業(當年的信息服務業就是科技服務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如今獨立成為一個產業)。它根植在知識較為豐富的大城市沃土中,它需要的是大學、科研院所、產業發展、政策適宜等各種環境或背景,一般城市或小型城市是難以承擔的。所以,當服務業從傳統的商業性服務為主向現代的生產性服務轉移中,科技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新興形態必然轉向以知識為主要資源的科技服務業。

圖1 科技服務產業鏈的框架圖

表2 2005年部分國家科技服務業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比值

圖2 2000-2006年科技服務業與GDP平均增長速度
新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分為兩類:一是研發促進技術進步;二是知識技術擴散和轉移引發技術進步。這一理論研究的基礎是知識對經濟增長作用主要是:知識的非競爭性、部分排他性及溢出效應意味著知識是一種公共產品。與人力資本外部效應一樣,知識的溢出效應可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其增長可以無限持續,并阻止物質資本投入過程中的規模報酬遞減現象。這種溢出效應帶來產業的高擴散和輻射性能。評價產業高輻射性能的體系指標一般包括以下6項:域外經濟規模、三產占比、服務產業密集度、產業吸引力指數、對外業務聯系度以及制造業的服務化程度。所以,科技服務業的產業輻射性能就是以知識、智力為資本形成科技創新的中心內圈,帶來高附加值的“波浪型”外圈,形成上、中、下游各類產品,并在產業間聯動發展(見圖1)。
作為大都市的新興產業,科技服務業在國際國內發展方興未艾,前述城市轉型的產業升級模式中不乏有科技服務業的業績。雖然科技服務業不同國家和地區各有稱謂不同,但不難看出,它正成為現代服務業一個時代寵兒受到各界重視并發展喜人(見表2)。
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慢,但發展速度很快,主要體現在國內的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江蘇省的幾大城市。廣東也緊跟步伐,近幾年加快了科技服務業發展速度。特別是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成為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心城市(見表3)。

表3 2008年廣東省各地科技服務業機構
這里只講兩大優勢條件。一是人才優勢。到2006年底,廣州共有從業人員6090352人,專業技術人員488113,占總比例不到10%,其中以第三產業為最高(文、教、衛系統)。其中第一產業1440人,占0.3%;第二產業112194,(其中建筑34652、工業71989),占23%。從制造業和建筑業兩大行業分,制造業比建筑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多了近一倍。第三產業專業技術人員最高,達到374479人,占比76.72%(見表4)。
再從第三產業專業技術人員行業分布來看,科技服務業具有明顯優勢。
從行業內部分配看,文、教、衛行業比例最高;其次是交通運輸、科研、技術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如餐飲、批發零售業等行業的專業人員比例十分低。
除此以外,作為省會城市,廣州是全省高校、科研院所最為密集的地方,且層次最高,可為科技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科研創新資源。

表4 廣州三次產業從業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分布表(2006年)

表5 廣州第三產業內部專業技術人員情況(2006年)
二是產業優勢。
第一,廣州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或信息化時代。
廣州人均GDP已達9000多美元(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以后,開始進入后工業化或信息化時代。這段時期應該稱為工業化向后工業化的轉變時期),正步入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表現為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階段。從我市的產業現狀來看,服務業增加值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本上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初步核算,2007年廣州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07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8%。以信息網絡、數據庫、網站、電子商務、信息中心、信息平臺等主要手段和方式的信息科技服務已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形成了全市較為完善、周密的信息科技服務系統,這種服務已從主要服務走向基本或普及式服務,已從生產性到生活性,從城市到郊區,成為一種基本的科技服務。如今信息制造業成為我市科技服務生產化發展的主要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大行業:傳輸服務業、數字內容服務業和IT技術服務業。
第二,科技服務業門類齊全。
廣州是全省科技服務機構門類最多,最為齊全的地區。全市經過認定的各類科技服務機構有近1000家,居全省首位。按功能劃分,可將廣州市科技服務產業體系歸為以下三類(見圖3):

圖3 廣州市科技服務產業分類
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緊密相關,城市的產業特性越來越向服務產業轉移。從城市群到中心城市再到國際城市或全球城市,其服務的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技術、知識為主的服務水平上,廣東城市發展到今天,從廣州惟一的城市中心,到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崛起,再到當前廣州、深圳的“雙中心城”,無不體現產業發展在其中的作用。由于廣州在發展科技服務業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設知識型、智力型城市中心是廣州義不容辭的責任。
注釋:
①鄭霞,候偉強.廣州現代科技服務業調研報告.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增刊.
②陳巖峰.2009年廣東科技服務業發展調研報告.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增刊.
③鄭霞.從廣州產業轉型看高職教育的發展.廣東教育,2009年第6期.
④鄭霞.若干區域科技服務業發展評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
[1]周振華主編.城市轉型與服務經濟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3]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指標.2006年.
[4]吳玉鳴著.中國區域研發、知識溢出與創新的空間計量經濟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5]Bacher G.& Murphy K.1992,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ermber,107(4):1137-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