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發生在中國的“三鹿奶粉”事件,使三聚氰胺成為公共食品安全的焦點。科學深入地理解三聚氰胺的生物學和毒理學效應,不僅是研究需要,更是社會穩定的必要。目前已知的對三聚氰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統,其大劑量應用時產生結石。急性腎衰和結石相關的膀胱腫瘤,同時可能對腎臟以外的器官產生毒性作用。有研究顯示在實驗動物的腦部已經檢測到三聚氰胺,特別是皮層、海馬、小腦、腦干等部位。那么三聚氰胺對哺乳動物的腦或神經系統有何影響呢?本實驗研究了三聚氰胺對海馬神經元K+通道的作用,并以此為依據探討三聚氰胺對神經元的作用機制。
實驗選用雄性Wistar幼鼠(10~14 d),獲取其新鮮腦片(約350 μm),使用全細胞膜片鉗技術分別記錄不同濃度的三聚氰胺(5×10-4,5×10-5,5×10-6g/mL)對大鼠海馬 CA1區錐體神經元瞬時外向鉀電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A)和延遲整流鉀電流(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各自的對照組相比,3個濃度均能降低IA和IK的幅值(P<0.05),并且使得IK激活曲線的半數激活電壓(Vh)降低、斜率(k)增加(P<0.05),遵循濃度依賴的方式。3個實驗組均不改變IA激活曲線的參數(P>0.05),但最高濃度組使得IA失活曲線的Vh變小(P<0.05),無k值改變。3個濃度的三聚氰胺都不影響IA的恢復曲線(P>0.05)。
以上結果表明,三聚氰胺降低了動作電位期間K+的外流,促進了IK的激活過程并降低了其對激活過程的電壓敏感性。但對IA的激活過程無影響。高濃度組的三聚氰胺對IA的失活過程影響顯著,使其失活曲線左移,但不改變其斜率因子,結果是加速了IA失活。提示三聚氰胺對神經元產生了負面作用,并可能引起神經元的異常放電,進而使得神經系統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造成一定的神經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