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強惟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區別于現代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筆者考察了歷代醫家對治病求本的認識以及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過程,認為中醫“治病必求于本”應該包括三個層次上的思維過程:即本于病因,本于病機和本于體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原意是在分析陰陽作為自然界的一般規律、和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內在動力的基礎上,針對陰陽失調的基本病理變化而提出來的治療原則。中醫基礎理論七版教材指出“標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標”,一般指疾病的現象,“本”,一般指疾病的本質。”中醫認識疾病的“本”從疾病初期階段考慮是不同的病因(外邪為主),從不同階段病理變化考慮是病機(涉及陰陽失調、邪正盛衰與臟腑失調),從慢性的機能損傷考慮即是體質(內傷為主)。即臨床上不同疾病的初、中、后期,根據邪氣與正氣交爭的變化情況,分別采取祛除邪氣、調整病機和扶助體質加以治療。換言之,中醫治病求本的大原則就是“治病必求于本,本于病因,本于病機,本于體質”。
病因作為疾病的本質是疾病發生的直接或基本原因,在一些疾病的初期或某些特定階段,病因是顯而易見的或容易查明的,祛除病因即可治愈疾病,即“審因論治”。如麻黃湯治療風寒感冒,銀翹散治療風熱感冒,風池穴散風,合谷穴邪熱等。這個“本”往往體現在疾病的初起或特定疾病的特定階段,治療上單刀直入而效如桴鼓。當然中醫的病因又是復雜的,臨床還需辨別其多重性和層次性,如多重性的痹癥是由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病,以風為主的行痹應散風,以寒為主的痛痹應散寒,以濕為主的著痹應祛濕。至于層次性更體現辨證的復雜性,如病因為寒可有外寒和內寒之別,內寒又分上寒與下寒,真寒與假寒之別,臨床需精微辨證,有的放矢,才能達到祛除病因,治療疾病的目的。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也是復雜疾病的本質所在。疾病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邪正交爭與陰陽失調的慢性病理過程中,涉及到不同臟腑中精、氣、血、津液耗損或邪氣羈留。不同疾病從初期的病邪抑扼正氣,逐步演變成損傷正氣,或與正氣交織羈留于體內,單純祛除病因顯然不能治其根本,探尋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即是這一階段的本質所在,即“辨機論治”。《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這里的“求”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通過癥狀和體征探求病機之所在,確定不同病機的病性、病位,分而治之。如風寒外感不愈,入里化熱,轉為肺熱壅盛或陽明熱盛,當清泄內熱;熱盛傷津,口渴煩躁,當清熱生津;熱盛傷津,津傷及液,陰虛生內熱,當養陰清熱,不同階段不同病機與疾病初期之病因風寒差之千里。再如脾胃失調之慢性病理過程,或表現為泄瀉,或表現為便秘,或交替出現,與外在病因沒有直接關系。脾氣不升,下陷為瀉,胃氣不降,停滯為秘,病機之本在于脾胃升降失調,天樞穴為上下樞機之穴,補法則升脾氣而止瀉,瀉法則降胃氣而通便,升降脾胃之氣,通調內在病理變化,改變外在象之變化,此乃中醫治療疾病不同階段、不同程度之關鍵大法所在。
體質是個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由先天遺傳性和后天獲得性因素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動多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從疾病角度講,病因作用于體質,病機影響著體質,一種錯綜復雜的疾病或遷延日久的病理狀態必然損傷體質,或由體質的變化而導致。換言之,中醫考治療慢性疾病必須調整體質。風寒、風熱感冒可以祛除病因而治愈,若久治不愈,或頻繁發作,則體質使然。中醫在解釋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理過程往往用“本虛標實”以明示病機過程,如“哮喘”,“胸痹”,“中風”等,這里的“虛”就是體質,就是病機變化的深層次含義。中醫對體質的分類總體上需辨陰陽,涉及不同疾病和不同個體,又可具體分辨臟腑氣血之陰陽多寡,如氣虛、血虛、痰濕、血瘀等。就疾病而言,孕育于體質,誘發于病因,交爭于病機,羈留于體質。顯而易見,體質雖然不是一個病理概念,但是卻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生和預后。就治療而言,調整體質不僅涉及到疾病的不同病理過程中,而且影響著整個生命活動的變化。由于體質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調整體質絕非治療病因或病機之“效如桴鼓”,而是循序漸進、“發于機先”的緩慢變化中,如“冬病夏治”、“扶陽灸法”等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均屬于調整體質的范疇。
臨床治病的層次,也是中醫辨證思維的一個方面。病因明確、病程短暫可以從病因而“審因論治”;病情復雜、病程長久需要從病機而“辨證論治”;而各種病之“遷延難愈”、“交替復發”或“頻繁復發”則應從正氣而“調整體質”。
[1]王洪圖.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3.
[2]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