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霞,楊亞平
(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南京 210029)
胃癌舌診的研究概況*
許海霞,楊亞平
(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南京 210029)
胃癌;舌診;綜述
舌診是中醫學搜集病情資料的重要診察方法,也是中醫臨床診斷疾病的主要依據之一。舌診主要有舌質、舌苔、舌形態,以及舌神等觀察內容。筆者對近10年來有關胃癌舌診的研究現狀及其方法進行了綜述。
中醫認為舌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氣之熏蒸,故舌苔與脾胃的生理、病理關系十分密切。現代醫學認為,消化系統與舌苔的關系極為密切,Burket氏提出舌苔是胃黏膜變化的指標。Sqnire明確指出,舌黏膜是機體對內外環境反應較敏感的一種組織,是身體健康情況的氣象表。
2.1 舌質 近些年來一些研究顯示胃癌患者的舌質主要以青紫舌,淡白舌,紅舌(淡紅,暗紅)三種舌象為主。王長洪等[1]通過10 216例胃病患者的舌象觀察,其中胃癌562例,舌質暗紅或紫舌共計400例,占71.17%。周阿高等[2]對140例胃腫瘤患者(胃癌139例,胃惡性淋巴瘤1例)作手術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證研究,發現胃腫瘤患者有較高的紫舌陽性率。秦吉華等[3]通過對60例胃癌患者進行了舌象觀察,指出以青紫舌最多(28例),其次是紅絳色(17例)、淡紅色(14例)。牛素蒲[4]通過32例胃癌患者舌象研究,顯示淡紅舌19例,青紫瘀點舌3例,淡白舌、紅(絳)舌各5例。
一般認為,胃癌之淡白舌與貧血有關,舌質變淡的原因,是血液充盈減少或血漿蛋白低下等所致。青紫舌主要與靜脈瘀血,血流緩慢,血黏度增高,毛細血管扭曲畸形,脆性增加等因素有關,血液的高黏狀態是惡性腫瘤患者青紫舌變化的特征[5]。
2.2 舌苔 胃癌的舌苔變化以膩苔,花剝苔多見。其中膩苔主要以黃厚膩苔和白厚膩苔兩類為主。王長洪等[1]觀察562例病例發現黃苔占38.08%,以厚苔多見,黃厚膩苔占69.93%。秦吉華等[3]觀察發現胃癌患者舌苔以厚白苔、厚黃苔、剝苔,只見到1例灰黑苔。牛素蒲等[4]通過32例胃癌患者舌象研究,發現白膩苔26例,黃膩苔4例。
中醫傳統理論提示:胃癌患者黃膩苔的出現是濕熱或痰熱內蘊脾胃的一種表現,白膩苔是痰濕困阻脾胃的一種表現。中醫認為“苔之黃也,胃熱也”[6],“淺黃厚膩,胃熱尚微,深黃而膩,胃熱大盛”[7],黃膩厚苔由痰熱、濕熱等邪內蘊,腑氣不暢所致,白膩厚苔一般由痰濕內阻,陽氣被遏,氣機阻滯所致,厚苔主“里有積滯”,膩苔屬濕盛。白膩苔在胃癌患者出現的幾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
可能是胃癌導致脾胃陽氣衰微、痰飲穢濁之氣中阻、上犯之故[4]。胃癌患者的舌象往往因年齡、腫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因素的影響而有較大差別。青年患者舌象可無明顯異常,胃竇部腫瘤舌苔以白厚或白膩多見,胃體、胃底部腫瘤多黃厚膩或剝苔[8]。
李春富[9]認為觀察舌苔作為一種輔助診斷的方法在臨床上具有較好參考價值。
2.3 舌形 正常舌形,應是胖瘦大小適宜,沒有明顯的齒痕、裂紋、芒刺等。但研究顯示胃癌患者舌形多見于裂紋舌、齒痕舌及胖嫩舌[4]。程銀勝[8]認為胃癌多裂紋舌。
3.1 舌苔脫落細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人員為掌握舌象變化的客觀數據,運用現代儀器對舌象進行觀察。舌苔脫落細胞學的研究被普遍認為是舌診客觀化、定量化研究。秦吉華等[4]觀察發現胃癌患者舌上皮細胞過度角化,不同舌苔患者,細胞學表現不同,見到較多的“小角化細胞”,這種細胞體積小且著色也較暗,有固縮濃染趨向,角化細胞的這種改變,可能與舌上皮細胞代謝出現障礙,角化過程受阻有關。王莉等[10]研究了106例胃癌患者的舌苔脫落細胞,發現舌上皮細胞的變化與舌苔的厚薄關系較大,受舌質的影響較小。王莉等[10]還對12例手術后病情明顯好轉的患者重復做了觀察,發現隨著舌象的好轉,舌上皮細胞也趨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這說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細胞變化與病情有一定關系,且比觀察舌象更敏感。
3.2 舌微循環 舌與各臟腑、經絡、氣血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臟腑、經絡、氣血的病變都可以從舌的變化反映出來。將中醫舌診與舌微循環觀察密切的結合起來,是進行中醫微觀辨證的最好方式之一[11]。姚保泰等[12]發現實驗性胃黏膜癌前病變大鼠舌以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為主,舌乳頭毛細血管擴張瘀血。林秀萍[13]對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舌尖微循環進行對照觀察研究發現,畸形毛細血管襻增加,襻頂擴張瘀血,滲出明顯,舌色暗紅,血液流態異常。舌尖微循環從客觀化、微觀化的角度證實了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血瘀機制的存在。
3.3 唾液檢測 侯亮等[14]通過觀察消化系統腫瘤患者舌苔脫落細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達及唾液中表皮生長因子(EGF)含量,發現在各舌苔組中,EGFR表達情況和EGF含量厚苔組明顯高于其他各組,各組之間進行比較:黃厚苔組>白厚苔組>薄白苔組>無苔組趨勢,該實驗表明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的舌苔變化與其唾液中EGF的含量、舌苔脫落細胞EGFR的表達有明顯的相關性,隨著EGFR表達的增強,不同舌苔組脫落細胞的大小也隨之增大。張少鶴等[15]對胃癌、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唾液 5-羥色胺(5-HT)與 5-羥吲哚乙酸(5-HIAA)含量測定,發現唾液中5-HIAA增高,提示此法可作為對胃癌和慢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中含有5-HT神經分泌細胞的輔助診斷方法。詹瑧等[16-17]研究發現唾液中h-EGF含量的高低與腫瘤患者和非腫瘤患者舌苔苔質厚薄、剝脫之間有密切的關系;腫瘤患者唾液中h-EGF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和非腫瘤患者;h-EGF與人類舌苔的形成、舌苔的增厚有密切的關系。王艷斌等[18]認為唾液Hp-IgG檢測可作為胃癌的初步篩查。
疾病的進退,除了臨床癥狀加重或減輕外,舌象往往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動態觀察舌象的改變有助于推測病勢的進退。林穗芳[19]認為胃病由淺表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發展,舌苔也由白苔——黃苔——花剝苔變化,說明舌苔的變化對判斷病情的深淺輕重轉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臨床中常見患者在胃部疾病好轉時,舌苔由黃轉白,病情加重則舌苔由白轉黃,潰瘍病在活動期見黃膩苔,而愈合期則舌苔轉薄白。
舌診的研究方法一是采用傳統觀察的方法,即在自然光線下,通過肉眼察看舌質及舌苔并進行記錄,臨床研究以此方法為多;二是運用現代技術進行研究,如秦吉華等[3]刮取舌苔做舌涂片,巴氏(papanicolaw)染色,顯微鏡下觀察舌上皮細胞角化程度及細胞形態;周阿高[2]則觀察舌質與血凝指標的關系;隗繼武等[20]借用計算機圖像處理及顯微放大技術,從微觀層次觀察舌質變化規律;有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析唾液中人表皮生長因子(h-EGF)[16]等;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唾液幽門螺桿菌IgG[18]。
多年來醫學研究工作者來對胃癌患者的舌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舌診作為胃癌證治指征之一,已引起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注,但目前多是側重于舌質、舌苔的觀察,而對舌形態的研究較少,且目前均未能很好的將“察舌”與“辨證”客觀的統一起來,異常舌象的形成機理還不十分清楚,其作為診斷指標的特異性還不夠強,因此探討胃癌舌象與機體的內在聯系,研究胃癌舌象形成機制,提高胃癌舌診指標的特異性是今后的研究課題。
[1]王長洪.10216例胃病患者消化內鏡與舌診觀察[J].沈陽部隊醫藥,2002,15(4):284-286.
[2]周阿高.胃腫瘤患者4項觀察指標相關性探討[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10(6):327-329.
[3]秦吉華.胃癌患者舌涂片細胞學觀察 [M].第二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7:15-16.
[4]牛素蒲,趙禮一.淺析舌診與上消化道疾病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藥,2007,2(33):93-94.
[5]鄭愛義,薄子波.青紫舌之研究[J].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5,(2):29-30.
[6]邱駿聲.國醫舌診學[M].上海:中醫書局,1934:135-136.
[7]徐榮齋.重訂通俗傷寒論[M].杭州:杭州新醫書局,1955:27-28.
[8]程銀勝.舌診在胃病中的臨床診斷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2006,8(6):53-54.
[9]李春富.胃、十二指腸疾病的舌苔觀察[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4,16(2):137-138.
[10]王 莉,秦吉華.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脫落細胞觀察[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19(4):258-260.
[11]李玲秀.舌診與脾胃病的相關性研究 [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18(4):74-75.
[12]姚保泰,孫學華.實驗性胃癌前病變大鼠舌與胃黏膜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40(3):174-175.
[13]林秀萍.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舌診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3):207-210.
[14]侯 亮,王瑞平.消化系統腫瘤患者舌苔脫落細胞EGFR表達及唾液EFG含量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9(3),141-143.
[15]張少鶴,劉冰杯.胃癌、慢性胃病患者血、唾液、胃液5-羥色胺與5-羥吲哚乙酸檢測的臨床意義[J].安徽醫學,1998,19(1):1-2.
[16]詹 瑧,汪 紅,王瑞平,等.舌苔與表皮生長因子(EGF)關系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9(1):14-16.
[17]詹 瑧,郝晉豐,汪 紅,等.腫瘤病人舌苔變化與唾液中人上皮生長因子的關系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5(6):350-351.
[18]王艷斌,徐 紅,孫 巖,等.唾液幽門螺桿菌IgG測定在胃癌初步篩查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29(3):266-267.
[19]林穗芳.淺談舌象變化與胃部疾病的關系[J].福建中醫藥,1999,30(5):10-11.
[20]隗繼武.脾胃病舌質變化規律的計算機分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1(6):434-436.
R735.2
A
1672-1519(2010)02-0173-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973715);省科技廳的項目(BK2008461)。
許海霞(1984-),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診法及常見病的辨證規律研究。
楊亞平。
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