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銳,姚若河,何振輝,孫番典,楊 燕,皮飛鵬,蘇成悅,蔡志崗,歐陽紅群
(1.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275;2.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廣東廣州510641;3.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631;4.暨南大學物理系,廣東廣州510632;5.廣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006;6.廣東工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開放式物理實驗交流平臺及教學輻射作用
李潮銳1,姚若河2,何振輝1,孫番典3,楊 燕4,皮飛鵬5,蘇成悅6,蔡志崗1,歐陽紅群1
(1.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275;2.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廣東廣州510641;3.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631;4.暨南大學物理系,廣東廣州510632;5.廣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006;6.廣東工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為了滿足大學生多元化學習需要,目前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而操作簡易化卻使教與學雙方部分忽視了物理實驗的教學意義.基于“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所構建的開放式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與物理實驗示范中心作用互補,在有效利用高校現有教學資源基礎上,通過關注物理實驗測量基本原理和實驗物理相關性,促進實驗教學方法改革,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交流平臺超越《教育部高等院校物理實驗基礎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標準》示范要求,教學受益面廣泛,輻射“靶向”作用直接、明確.
物理實驗;交流平臺;輻射作用
《教育部高等院校物理實驗基礎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標準》(下簡稱《建設標準》)中指導性地提出具有共性的實驗項目、教學內容及實驗技術,同時也鼓勵根據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發展需要的個性化實驗課程建設,強調物理實驗平臺的教學輻射作用.
《建設標準》中所突出的實驗平臺示范作用并非(硬件)實驗項目或教學內容的簡單復制,其真正意義在于通過(軟件)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交流達到提高(區域)高校物理實驗教學質量的目的.顯然,校際間有選擇地調研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通常這種交流作用也僅僅是單向性.
《建設標準》中所強調的教學輻射作用側重于物理學科本身.物理學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實驗學科,物理實驗課程不僅是理工醫等學科的必修課程,也是文商管等學科的本科課程.事實上,掌握物理實驗原理是深入探索理工醫科學問題的關鍵環節;理解物理實驗思想、分析(技術)方法有助于文商管的信息數據發掘.相對于其他學科實驗示范中心,物理實驗平臺(和實驗課程)建設更需要體現物理跨學科教學輻射作用.
教學,即教與學.可以認為,物理實驗基礎教學示范中心必須實現“教”和“學”兩方面的輻射作用,但是普遍關注的僅側重于前者.因此,如何真正實現依照《建設標準》及相關評估指標而建成的物理實驗平臺(跨學科)教學輻射作用,依然是目前物理實驗中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針對上述物理實驗教學需要,近年來廣東省物理學會通過“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同時結合省內高校物理實驗中心的教學示范作用需要,逐步完善并構建了開放式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不僅體現了物理基礎學科地位,也實現了物理跨學科教學輻射作用.
為了滿足大學生多元化學習需要,目前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1-4].然而,部分操作簡易化(或集成化)的教學設備卻使教與學雙方都忽視了物理實驗存在的價值和教學意義.物理量的基本特征是量級和量綱(單位),從而它也決定了物理測量所需設備類型及其測量精度;物理實驗不僅關注測量不確定度和數據分析的物理原理,更需要消除測量對被測對象的干擾;為了保證實驗測量科學性,需要對測量所用設備進行校準和標定.在目前物理教學實驗基本采用成套設備(或操作簡易化儀器)的硬件環境中,上述基本教學環節已被掩蓋了.“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針對以上問題,要求參賽大學生從一個實驗項目中“了解—理解—掌握”實驗的物理原理、技術方法和結果分析,感受物理實驗的樂趣.
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命題不是本科教學項目的復制或簡單拓展,而是比教學實驗更關注實驗的基本原理和物理本質.它采用指定題目的比賽方式,定位為與物理教學相互促進、水平難度適當、具有想象和發揮空間的命題,它既突出物理基礎又充分體現物理學科的輻射作用.命題明確提出目標和指標,不限制技術方法,盡可能使參賽者能夠運用熱、力、電、磁、光等物理原理多種途徑完成項目要求.每屆大賽命題包括基礎題和應用題,前者注重物理原理與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而后者側重物理思想的實現.
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命題與本科課程實驗項目的差別在于:
1)后者已提供了具體的實驗技術方法且實驗結果在誤差范圍內是確定的,前者實施方案不唯一也不存在標準答案;
2)后者可能側重于物理研究的某一實驗環節,而前者更關注物理現象觀測分析的全過程;
3)學生可以運用熱、力、電、磁、光等多種物理途徑完成命題實驗項目要求,從實驗方法篩選優化過程中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共同理解并關注物理實驗相關性的重要性.
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全程包括“命題—參賽—評判(點評)—交流(研討)”,每一環節都緊密結合著本科物理實驗教學水平提高需要.
以下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小故事.為了優化教學資源,教師利用“脈沖核磁共振實驗”部分設備功能模塊并增加邊限振蕩器組建“連續波核磁共振觀測”實驗.有學生剛進實驗室便掉頭往外走,邊走邊告訴教師:“上學期已做這實驗了!”教師困惑:這實驗項目是本學期才開設的.經過一番交談教師才明白,該學生上學期已完成了“脈沖核磁共振實驗”,當他見到實驗桌上“似曾相識”的設備時,以為教學安排錯誤.隨后教師向他講解了連續波法與脈沖法的物理原理相關性及實驗測量技術的共性.稍頓,學生才恍然大悟.
上述教學例子具有普遍性.在目前絕大多數實驗教學環境中,除了多用電表、示波器等通用儀器外,基本上都采用冠以項目名稱的實驗設備(裝置).因此,學生誤解為針對每一實驗項目需要各自專用設備,而忽視了實驗測量的基本物理過程和物理量.這一教學例子對物理實驗教學的啟示:教學過程不能將實驗項目獨立授課,必須關注實驗項目之間物理原理(或測量技術分析)的內在聯系[5].物理實驗大賽命題從發現這些具有普遍性的教學問題入手,注重學生運用熱、力、電、磁、光等多種物理途徑完成同一實驗項目要求的動手能力,關注物理實驗相關性的教學必要性.
實際上,大賽命題不僅關注每一實驗項目自身的物理相關性,同時也關注每屆大賽基礎題與應用題之間、不同屆命題之間的物理相關性.例如,2009年第10屆“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中基礎題為弱磁場測量,而應用題為次聲監測,事實上,采用弱磁場測量技術也可以實現對環境次聲監測.運用多普勒效應是檢測次聲信號的有效方法,大家也已發現多普勒效應正是2010年第11屆“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的基礎題.大賽每道命題都提供了展現實驗的物理相關性的機會,它在不斷地提醒高校物理實驗教學不能將每個實驗項目獨立授課.
命題素材來源于教學啟發和教學質量提高的需要,也是教與教之間交流的體現.
既然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命題不是本科教學項目的復制或者簡單拓展,命題實施也不可能簡單地照搬教學實驗項目的技術方法.根據大賽命題要求,參賽學生必須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關注實驗的物理相關性,理解實驗原理—分離測量功能模塊—設計實驗方案—評估實驗不確定度—實施方案/組裝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數據),認真完成物理實驗的全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通常由于課時限制忽視了物理原理與實驗技術(方法)的對應關系,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實驗技術是如何實現實驗理論條件(要求),從而也難以利用實驗數據準確地描述實驗的物理規律.通過參賽,指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命題分解為若干模塊,進而要求學生針對每一模塊尋找適當的技術方法;參賽組學生之間經過探討、優化而形成最終實驗方案.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理解理論與技術實施的對應關系,也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另一方面,在實驗教學中,實驗結果不確定度分析也僅僅是實驗數據測量誤差.測量對被測對象的影響、測量量標定(校準)等基本實驗問題往往都被忽略了!近幾年,大賽基礎題已完成了包括微溫測量、微小質量測量、微小位移測量、時間(精密)測量和弱磁場測量等實驗命題,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導物理實驗教學過程關注測量干擾和測量標定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實驗測量還有科學意義嗎?
通過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指導教師在與參賽學生(組)實驗交流過程中,發現教學薄弱環節并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實現教與學雙贏.因此,參賽促進教學方法改進,也提供了教與學、學與學之間實驗探索交流.
參賽作品的物理創新點是什么?這是每位參賽者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的參賽作品必須突出所運用的物理理論原理和實施技術物理原理,評判原則采用“物理原理”一票否決制.
參賽作品難以獨創出新的物理原理,可以認為,作品所提出的實驗方案是在已有的物理原理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及運用”.作品的實施技術方法也體現了參賽者對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物理實驗設計大賽中所謂“創新”可以理解為“創意”;作品方案也可能是在大量參考他人成果或文獻的基礎進行完善或提高,但作品的物理創新點必須具有原創性.
實驗存在測量誤差,需要對實驗結果進行不確定度分析;實驗測量技術(方法)也可能對被測對象產生影響.作品中必須對這兩方面影響進行評估,但可以發現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測量干擾往往被忽視了.甚至認為只要想盡辦法實現測量并獲得實驗數據就已達到命題要求的錯誤觀點.
必須認識到,物理測量的本質是物理相互作用的過程.2009年第10屆“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基礎題弱磁場(小于1 m T)測量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物理測量實驗命題.實際上,在選用電磁感應原理實施測量的實驗方案中,只有少數參賽作品能主動意識到測量干擾并采用合理技術(方法)消除測量影響,提高測量準確性和科學性.必須強調,只有測量干擾遠小于被測信號量才具有測量意義.當測量干擾足以破環被測對象的物理狀態時,測量所得并非被測對象原狀態的本征性質.
盡管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命題不是本科教學項目的復制或簡單拓展,但基于大賽命題與物理教學相互促進、水平難度適當的定位原則,參賽作品質量既反映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又隱含著物理實驗教學水平提高的可能趨勢.通過物理實驗設計大賽促進高校物理實驗教學,期望大賽優秀作品經過完善改進成為物理實驗項目或拓展實驗教學內容,從而有利于物理實驗課程和物理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
上述幾方面的評判依據和對作品進行點評的側重點不僅用于評價參賽作品優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環節使參賽學生獲得課堂教學之外對物理實驗更深刻認識和理解.可以認為,評判(點評)更全面體現物理實驗教學意義,進一步強化教與學、學與學之間實驗交流.
大賽參賽者能夠運用熱、力、電、磁、光等物理原理多種途徑完成命題要求.由于命題的實施方案并不唯一,通過現場展示交流不僅可以體現大賽的公平、公正,更能凸顯參賽作品優點.
組織參賽經驗交流研討會不僅促進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可持續發展,也為大賽命題提供關注熱點和素材.由于大賽命題比教學實驗項目更關注實驗的基本原理和物理本質,兩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
通過參賽作品展示、介紹、答辯、交流和點評,不僅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學習,高校之間也借此機會交流了教學經驗.顯然,由于交流熱點突出,與教學研討會相比主題更加明確;因為交流范圍廣,較兄弟院校之間的參觀調研更直接有效.競賽使各方優點凸顯,交流促進競爭,同時也是更上一層樓的推動力.
廣東省物理學會委托中山大學于2010年3月舉辦了首屆“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研討會”.近年來參賽成績突出的華南師范大學和深圳大學介紹如何在結合高校物理教學和實驗創新教育過程中培養、指導學生參加大賽的寶貴經驗.同時,物理學會競賽工作委員會成員對大賽命題、評判原則進行了解讀與說明,其目的是使省內高校更全面了解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積極組織參賽并提交更優秀的參賽作品.
可以認為,“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物理實驗交流平臺,在有效地利用廣東省高校現有教學資源基礎上,為省內高校物理實驗的教與學、學與學、教與教之間架起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橋梁.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省內高校在物理實驗教學方法交流,推動本科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
由于不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基于《建設標準》所建成的實驗中心在示范作用方面存在著局限性.事實上,《建設標準》中指導性地提出具有共性的實驗項目、教學內容及其技術方法,為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提供了一個教學環境的參照體系.盡管《建設標準》鼓勵個性化實驗課程建設,顯然,它對區域高校的教學示范作用也較為微弱.唯有教學方法能夠突破這些限制,實現物理實驗教學輻射作用,但是《建設標準》未能對此提出具體的教學指南.
從現狀看,示范中心側重于教與教、教與學的輻射作用,對于學與學的輻射作用依然缺乏有效的實踐途徑和環境[6-9].基于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所構建的開放式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與示范中心作用互補,不僅從實驗教學方法上實現全方位教學輻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物理實驗的教學輻射范圍.
虛構命題:在長1 000 mm、寬1 000 mm、深2 000 mm蓄水池中儲水若干,要求測量儲水深度(注:池體由大賽承辦單位提供,池內沒有刻度).
顯然,這是一個簡單命題,可以采用多種簡易方法直接(準確)測量.基于物理實驗大賽要求作品“性價比高”的評判指標考慮,(假想)參賽者可能利用自已身體作為測量儀器完成命題要求.
假想方案1:參賽者自建一個與命題相同的實驗環境(如:池內沒有刻度).步驟:1)儲水若干;2)準確測量水深度;3)參賽者站立池中,用剛才測量數據“標示”處于水面的身體位置;4)完成一系列不同儲水量的“測量標定”;5)采用數據擬合方法獲得(在允許范圍內)任一儲水量的“人體刻度”,或反之.參賽.
假想方案2:參賽者借助精密儀器對自己身體(高度)進行“準確標定”.參賽.
這2種方案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忽視了測量對被測對象的干擾問題.筆者曾多次在學生首次進入物理實驗室的課堂討論中,通過這一虛構實驗提醒學生關注物理測量的科學性.
實際上,上述虛構實驗是對微溫測量、微小質量測量、微小位移測量、時間(精密)測量和弱磁場測量等大賽命題中所出現的測量基本問題的提煉和簡化.
不同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內容(項目)和教學技術(設備)各有特色,但在教學方法上關注類似測量干擾則是具有共性的物理實驗教學問題.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將這些教學問題隱含于大賽命題中,其目的在于提醒各高校在教學技術不斷更新的大環境下更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實驗物理原理,通過點評、研討等教學交流共同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
物理量的基本特征是量級和量綱(單位),從而它也決定了物理測量所需設備類型及其測量精度;物理實驗不僅關注測量不確定度和數據分析的物理原理,更需要消除測量對被測對象的干擾;為了保證實驗測量科學性,需要對測量所用設備進行校準和標定.
依照本科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大綱,學生可完成若干實驗項目,這是橫向學習的教學安排.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則要求學生“了解—理解—掌握”實驗項目(命題)的物理原理、技術方法和結果分析全過程,它為學生提供縱向學習的實踐機會.由此再一次體現,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與物理實驗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具有互補作用.
大賽命題期望通過一個簡單物理現象(過程),讓學生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和感受成功實驗的快樂.由于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面向全省高校(包括非物理專業)本科生,大賽命題所關注的基本物理現象必須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2000年混沌實驗觀測是一個很成功的命題個案(注:承辦單位是華南師范大學).
混沌作為一個基本物理現象,它存在于許多學科領域.盡管混沌“知名度”頗高,但依然過于抽象,當時也缺乏成熟的教學設備,命題能很好地作為課程內容的補充.大多數參賽學生帶著好奇完成命題要求.進入決賽的參賽隊伍不管是對產生混沌的實驗條件、混沌判據,還是作品中展現混沌的物理方法,都將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宗旨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通過熱、力(包括流體力學)、電(磁)、光等各種物理手段直觀地展示混沌現象,特別是引入非線性力(力矩)的巧妙實驗技術.可以認為,這一簡單命題不僅顯現省內各個高校的物理實驗教學方法優勢和不足之處,也為高校之間物理實驗教學方法交流提供了實質性的切入點.
期待著2010年多普勒效應實驗命題的精彩作品.
在物理實驗教材和課堂教學安排上,基本采用以每一實驗項目為單位的教學方法,也缺乏項目之間物理關聯的教學交流(研討).通常,學生也將每一實驗為獨立的知識點來理解和掌握.
采用冠以項目名稱的成套化實驗設備(裝置),學生誤解為針對每一實驗項目需各自專用設備.上面“核磁共振實驗”例子對物理實驗教學的啟示:教學過程必須關注實驗項目之間物理原理(或測量技術分析)的內在聯系;將實驗整體分離為若干功能模塊,并理解它們之間因果關系;功能模塊重新組合可組建新的實驗內容(或拓展).
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通過命題傳遞了這些教學要求的重要性.2009年基礎題弱磁場測量技術也可用于應用題環境次聲監測,它們之間不同之處僅是直流與交流之分.盡管多普勒效應也是檢測次聲信號的有效方法,但在2009年大賽作品中卻被忽視了.2010年提出多普勒效應實驗命題的原始意圖是:
1)期望有參賽隊伍能結合2009年次聲監測來完成這一命題,使參賽學生及指導教師領會到在實驗教學中關注物理相關的重要性;
2)作為一個基本物理現象,用于許多領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3)從不同領域的多普勒效應作品中,尋找2011年大賽命題的實驗物理相關性切入點.
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面向全省高校在校學生,旨在培養大學生對物理學和物理實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動手能力,既有效地擴大物理實驗教學受益面,又體現了物理的基礎學科地位.隨著大賽規范化和緊密結合實驗教學改革的命題模式逐步完善,參賽院校逐年增加,學生參賽規模逐年擴大.為了進一步擴大參賽規模和提高參賽作品質量,部分省內高校除了參賽動員之外,還通過舉辦校級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或校內選拔賽優選出省級參賽隊伍.由于大賽注重物理基本原理,定位為與物理教學相互促進、水平難度適當的命題模式,資料顯示,盡管只有少數非物理專業學生作品進入決賽,但在校級賽或選拔賽作品中可以發現包括理工醫、文商管等專業本科生參賽.特別是,物理與非物理專業組合也體現了以物理為基礎、學科知識互補的教學需要.
大賽應用題除了注重物理基本原理外,近年來主要關注環境(檢測)監測,其中包括電磁輻射、水位檢測、次聲監測、大氣塵埃顆粒度等實驗命題.參賽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命題了解物理學科對科技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理解、體會物理實驗跨學科教學輻射作用.目前針對交叉學科的物理實驗教學實驗項目依然缺乏,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為這一教學內容改革提供了前期探索.
經過15年來不斷探索,“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在省內高校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各院校學生參與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的積極性很高.隨著參賽院校逐年增加,學生參賽規模逐年擴大,大賽宗旨得到充分的體現.基于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所構建的開放式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與示范中心輻射作用互補,在有效利用廣東省高校現有教學資源基礎上,通過關注物理實驗測量基本原理和實驗物理相關性,促進實驗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全省高校物理實驗教學質量.
由于全省高校參與,物理實驗教學交流平臺輻射作用廣泛,成果“靶向”作用直接、明確.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交流平臺引導實驗課程建設關注物理實驗對其他學科的原理性作用和交叉滲透,同時也吸收其他學科對物理實驗教學要求,有效促進省內高校本科物理實驗課程改革和教學平臺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超越《建設標準》示范要求,通過這一交流平臺擴大物理實驗教學受益面和體現物理實驗在交叉學科的教學意義,從而實現交流平臺跨學科教學輻射作用.
[1]孫臘珍.大學物理實驗的研究式教學——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J].物理通報,2007,(4):10-12.
[2]馬世紅.設計性、研究性物理實驗的實踐情況[J].物理實驗,2004,24(11):28-33.
[3]沈元華.設計性、研究性物理實驗介紹[J].物理實驗,2004,24(2):33-37.
[4]浦其榮,霍劍青,軒植華.開放型物理實驗的研究和探索[J].物理實驗,2005,25(2):31-32,34.
[5]李潮銳.物理實驗相關性的運用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8):86-88.
[6]張增明,孫臘珍,霍劍青,等.創新研究型物理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物理實驗,2009,29(7):14-17.
[7]李潮銳.跨校區物理實驗平臺的教學可操作性[J].物理實驗,2006,26(10):20-23
[8]沈元華,馬世紅,周子平.深化教學改革,創建“平臺物理實驗”[J].物理實驗,2005,25(8):22-25.
[9]李潮銳.物理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策略[J].物理實驗,2009,29(1):17-21.
[責任編輯:尹冬梅]
Open platform for teaching physics experiments
L IChao-rui1,YAO Ruo-he2,HE Zhen-hui1,SUN Pan-dian3,YANG Yan4,PIFei-peng5,SU Cheng-yue6,CA IZhi-gang1,OU YANG Hong-qun1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2.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3.School of Physics and Telecomm unication Engineering,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4.Physics Depart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5.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6.Faculty of Physics and Op toelectronic Engineering,Guangdo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It is required to extent and upgrad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hysics experiment as the demand from most of students and the imp rovement of scientific technology grow s.But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experiment is partially ignored due to use of some easy operating equipments.An open p latform,based on the Design Contest of Physics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Guangdong,is built up not only to so lve this experiment teaching p roblem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dom inant ro le of physics experiment.The correlativity of physics experiment isemphasized w ith reasonable teachingmethod and technique.The performance on effective learning and choice teaching isobviously p romoted.The result fr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p ractice indicates that the role of open p latform is dominant almost everyw here and exactly p rovides the teaching guidance fo r subjects beyond physics.
physics experiment;open p latform;dominant role
G642.423
B
1005-4642(2010)11-0015-06
“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學實驗教學研討會”論文
2010-06-13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條件建設項目(No.J0630320);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能力提高項目(No.J0730313);中山大學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No.KF200934)
李潮銳(1962-),男,廣東汕頭人,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從事凝聚態物質光電性質及其材料合成動力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