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珠華
(泉州市光前醫院腫瘤科,福建 泉州 362321)
醫院感染是當前醫院管理中的難題,其已成為涉及醫療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惡性腫瘤患者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引發醫院感染而產生嚴重的隱患。為了解我院惡性腫瘤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有效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保證醫療安全,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水平,我們通過回顧性調查分析,對 2008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腫瘤科住院患者進行調查,探討多種危險因素與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的相關性,并提出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院 2008年 1月至 2008年12月腫瘤科住院患者 1 397例,確診院內感染 105例,其中男 68例,女 37例,年齡最小 15歲,最大 88歲,平均 (60.3±12.7)歲,平均住院 (62.28±26.04)d。
1.2 診斷標準 依據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查閱病歷中惡性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分析。對符合醫院感染診斷的 105例病例,按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內容逐項填寫資料,具體包括:性別、年齡、基礎疾病、住院天數、易感因素、侵入性操作、是否應用抗生素及實驗室輔助檢查等。
1.4 統計分析 采用構成比及四格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醫院感染率 惡性腫瘤住院患者 1 397例中發生醫院感染 105例,醫院感染率為 7.52%,感染116例次,例次感染率為 8.30%。
2.2 醫院感染與感染部位的關系 由表 1可見本組醫院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其次是皮膚軟組織感染。

表1 醫院感染與感染部位的關系
2.3 相關因素分析 在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中,年齡、住院天數、腫瘤分期、放療 /化療、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白細胞[(WBC)<1.5×109/L]、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均與醫院感染發病明顯相關(P<0.01)。其他因素如性別、肺部疾病,x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 2。

表2 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相對危險度分析
2.4 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105例醫院感染病例中,36例共送檢血、痰、尿及膿液標本培養 87份,檢出病原菌 48株,主要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檢出 25株,占 52.08%;革蘭陽性球菌 16株,占 33.33%;檢出真菌 7株,占 14.58%。見表 3。

表3 醫院感染病原菌及構成比
3.1 醫院感染發生率 本組資料中惡性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率為 7.52%,高于王英[1]報道的 5.87%,低于陳瑩瑩[2]報道的 17.07%,惡性腫瘤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率遠遠超過普通住院患者的感染率,這可能與調查的時間不同有關[1]。
3.2 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本組資料的醫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占 46.67%,與福建省 2007年現患率調查全省各類醫院的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 46.2%)[3]的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是因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絕大多數病情危重,咳嗽反射減弱,排痰不暢或有氣管切開、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反復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損傷了呼吸道天然免疫屏障,細菌趁虛而入所造成的。少部分是因為惡性腫瘤本身或患者年老體弱,抵抗力低下,自身攜帶的病原菌成為條件致病菌導致感染的發生。
3.3 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侵入性操作居所有危險因素首位,是由于各種侵入性診療措施直接破壞皮膚和黏膜的屏障,損害宿主的防御系統,把病原菌帶入本來是無菌的組織或器官,或者為病原菌的侵入提供條件。年齡因素在腫瘤患者院內感染中有相關的意義。年齡越大,機體免疫防御功能越低,抵抗力差,較易發生醫院感染。有報道表明,感染率隨年齡增長而明顯增高[4]。本組資料顯示,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患者的心理及環境因素對其有一定影響而增加感染機會。因此,住院天數延長也是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住院天數越長,感染機會就越多[4]。應用抗菌藥物作為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在本次調查中得到證實。使用抗菌藥物者感染率(10.36%)高于未使用抗菌藥物者(1.36%)。全身性使用抗菌藥物是預防醫院內相關性感染的一個普遍性方法。抗菌藥物的使用,一方面為人們控制各種包括醫院感染在內的感染性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抗菌藥物應用不當可導致菌群失調,導致潛在的耐藥菌株產生二重感染,增加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因此,必須控制濫用抗菌藥物,強化臨床醫生合理使用,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預防性用藥。醫院感染對腫瘤患者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它已經居基礎疾病之首,尤其晚期腫瘤長期消耗,患者全身情況差,營養不良或長期臥床不起等因素均能造成醫院感染的發生,其中還有反復感染者。放化療、免疫抑制劑對患者正常組織、骨髓、血液等產生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極易誘發醫院感染的發生。腫瘤患者化療后引起白細胞降低,白細胞降低持續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5]。
3.4 病原菌與醫院感染 本組資料顯示,惡性腫瘤醫院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與文獻報道一致[1],主要與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及各種侵入性操作有關。病原菌主要分離自下呼吸道(56.25%)、皮膚軟組織(10.41%)、泌尿道(8.33%)、手術部位 (6.25%)、菌血癥 (6.25%)和胃腸道(4.17%)。假單胞菌屬和大腸埃希菌與 MRSA的高檢出率意味著醫院感染菌株有很強的耐藥性;越來越多真菌性肺炎病例的發生,也說明如果不加以遏制抗菌藥物的使用,將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臨床上要完善消毒隔離措施,認真執行并落實各項控制醫院感染的規章制度,及時進行細菌學檢查,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按照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治愈率。
4.1 加強病區管理 從預防控制角度來看,醫院是患者集中的場所,也是極易受病原菌污染的場所,所以我們既要保護易感人群,包括盡可能地為患者回避易感因素(如加強對侵入性操作患者的管理),縮短住院時間;又要加強消毒隔離措施。真正做到“兩個防止”:一是防止患者之間病原體的傳播,二是防止醫務人員將病原體傳染給患者,只有這樣才能確實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率。
4.2 加強基礎護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技術規程,防止醫源性感染 提示我們在每次進行侵入性操作過程中,特別要重視醫護人員手衛生,這是基層醫院控制和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最經濟、有效的方法[6]。
4.3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監督,嚴格落實各項醫院感染控制制度及措施 科室主要負責人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定期組織學習,提高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由于腫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因此更應加強年輕醫護人員培訓,規范洗手及各項無菌操作的流程[7]。
從本文資料分析,惡性腫瘤患者醫院感染是多種危險因素所致,多數病人有誘因可尋,不少危險因素為可干預因素。因此,我們應該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水平,加強對感染源的監測,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減少非必需的侵入性操作,縮短住院時間,合理使用抗菌素、免疫抑制劑,可有效預防惡性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
由于回顧性調查難免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因此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提高醫院感染的干預措施,開拓管理人員的視野和思維,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用于指導臨床醫院感染控制,并期待以后對醫院感染的質量管理和預防控制做進一步系統的研究,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持,使其能夠為領導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 王 英,陳艷華,陸一平,等.惡性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3)∶278-279.
[2] 陳瑩瑩.腫瘤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監測與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1)∶1 375-1 377.
[3] 戰 榕,陳 菁,陳麗芬,等.2007年福建省 63所醫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7)∶748-751.
[4] 李賢卓,陽麗華,蔣海波,等.老年醫院患者 5865例院內感染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22)∶111.
[5] 蔣景華,陳文光,章澤豹,等.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的分析與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1)∶1 373-1 374.
[6] 韓 黎,張高魁,朱士俊,等.醫務人員接觸患者前手衛生執行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0)∶1 135-1 137.
[7] 陳小紅,薛福英,劉愛琴.腫瘤化療患者醫院感染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