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聚集優勢 形成合力共促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天津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決策部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設立了11億元的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型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進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設立3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實施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工程,累計獲得國家財政資金支持超過4億元。建設了108個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實驗室、86個國家級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生產力促進中心和42個企業孵化器。如今,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了較快發展。2009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1.25萬家,創新基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涌現出賽象科技、紅日藥業、瑞普生物、經緯線纜等一批成長性較強、影響力較大的領軍企業。規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2%,專利申請量占全市企業的63.7%,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技術含量高、競爭實力強的新產品和自主品牌,打造了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知名企業,成為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主體,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生力軍。在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僅占15.6%,但年工業總產值占30.6%,資產總值占34.3%,就業人數占31.3%,利潤總額占62.5%。規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3.2%,比大中型工業企業高約1個百分點。申請專利數占全市企業申請數的63.7%。在規模以上的內資科技型中小企業中,民營企業比例高達89.5%。
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雖然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創業氛圍不夠濃,群體規模偏小。2008年全市企業法人總數約12.5萬家,北京為34.5萬家,上海為33.8萬家。二是市場開拓能力不夠強,創新領軍企業較少。超億元科技型企業僅占3.1%,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僅有8家,缺乏具有較大規模和實力的產業集群。三是政府扶持力度還比較弱,公共服務能力還不夠強。“十一五”期間,我市主要用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市級財政經費與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服務機構數量偏少,服務能力較弱。
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市委、市政府經過深思熟慮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牽一發而動全身,意義十分重大。
第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要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潛力巨大,有利于加快整個經濟的全面轉型升級。
第二,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工作必須從科技型中小企業做起。只有建立在鋪天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大規模、突破性的成長。
第三,是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的重要舉措。科技型中小企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又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我們就能用較短時間把民營經濟的規模和質量搞上去,補上民營經濟這一短板。
第四,是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科技型中小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掌握了大量高端的技術和成果,吸引、培養、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載體。
第五,是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品附加值和利潤都比較高,發展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就能夠創造源源不斷的稅收來源,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從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成為社會穩定的基石。
2010年9月19日,我市召開全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動員大會,正式下發了《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津黨發[2010]9號)》、《關于印發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的通知(津政發[2010]34號)》等10個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高麗出席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黃興國作部署。
會后崔津渡副市長召集市科委、市財政局、市中小企業局等部門專題研究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市級財政資金籌措管理、金融服務等事項。
9月11日,王治平副市長組織召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協調會。
9月24日,召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第一次會議。
9月7日至10日,由王志銘副秘書長帶隊,市科委負責同志陪同,分別對東麗區、南開區、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濱海新區進行了調研。
10月10日,天津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培訓會在天津禮堂召開。會議由副市長王治平主持。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茍利軍,副市長李文喜出席會議。
10月21日,王治平副市長主持召開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第二次聯席會議。
市科委分別于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四次召集區縣、濱海新區功能區科委主任(科技局局長),針對全市科技型中小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規劃、政策措施和如何落實等方面開展了培訓。于9、10月兩次召集區縣服務組成員,針對服務組對各區縣、濱海新區各功能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指導、監督、檢查、服務等職能開展了培訓。同時市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初步確定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協調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成立的8個區縣工作組,已從10月18日開始,深入各地區開展工作。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網已開通試運行,企業注冊和網絡服務工作效果很好。
市動員大會召開后,全市各有關單位迅速傳達會議精神,在市領導小組的積極推動下,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各項工作全面展開,通過各單位的共同努力,市動員大會部署的各項工作均取得良好進展。
一是迅速行動,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召開了本地區的動員大會。截至目前,23個區縣及功能區均召開了本地區的動員大會傳達了全市大會精神,并對本地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二是工作機構陸續建立。23個單位均正式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專門負責指導、推動本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同時還建立了聯席會議、考核督查等協調推動制度,以確保這項工作順利展開、取得實效。三是工作目標紛紛調高。各單位紛紛出臺本地區的《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16個單位自加壓力,較大幅度地調高了本地區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數量和規模指標,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紅橋區、西青區、武清區、靜海縣、薊縣、寧河縣、濱海高新區等10個單位的調高幅度超過了50%。據統計,調整后,全市“十二五”末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預測數量由3萬家增加到4.37萬家,增長了45.7%;科技“小巨人”企業預測數量由1500家增加到1826家,增長了21.7%。四是積極籌措扶持資金。22個單位(除東疆保稅港)按照市里下達的資金籌措計劃,制定了資金籌措方案,明確了年度資金安排和具體來源。其中6個單位還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提高了自籌資金總量。使全市扶持資金總量達到144.5億元,增長了20.4%。五是認真組織注冊填報。各單位都對本地區現有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網上注冊、信息填報、數據上報等工作進行了輔導,并組織他們及時開展了相關工作。截止11月1日,21個單位共完成現有科技型中小企業網上注冊11127家。六是及時開展政策培訓。大部分單位邀請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相關專家,對本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政策宣講和業務培訓,培訓人數1476人。另外,各單位還普遍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大力宣傳扶持政策及企業成功的經驗,濃厚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社會氛圍。七是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各單位根據市里政策,制定了本地區《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為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支持。
為進一步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市委組織部、市科委、金融辦、工商局等部門也制定了保障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今后一段時期,發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構筑高端產業高地和自主創新高地為目標,以顯著增強自主研發能力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濃厚的發展氛圍,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向濱海新區各功能區和各區縣工業園區聚集,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顯著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實現突破性發展。因此必須要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緊緊把握企業成長規律,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3個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明確重點任務,加快落實。
20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