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忠成
玩游戲也能發財,這恐怕是很多網絡游戲玩家在游戲娛樂之外的夢想。因此,在網游市場上才會有買賣點卡、充值卡等公司正當行為之外的另一個虛擬物品交易市場,交易賬號、道具、游戲幣,游戲代練等等,成體系、成規模、有分工,這個市場像模像樣,似乎人們依靠網游虛擬物品交易也可以發財。
在網絡游戲的經濟體系中,其核心是以網絡游戲虛擬貨幣流通推動的種種虛擬交易行為,網絡虛擬物品交易包括出售虛擬裝備、交易游戲賬號等行為,其中,交易最頻繁、且最有代表性的則是虛擬貨幣的交易。
何為“虛擬貨幣”?最近出臺的《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對此給予了界定:虛擬貨幣是指由網絡游戲經營單位發行,網絡游戲用戶使用法定貨幣按一定比例直接或者間接購買,存在于游戲程序之外,以電磁記錄方式存儲于服務器內,并以特定數字單位表現的虛擬兌換工具。
對于游戲玩家來說,獲得虛擬貨幣無非有這樣幾種形式:一種是購買,比如騰訊公司的Q幣,QQ用戶一般是通過“1人民幣兌換1Q幣”獲得Q幣的,這些Q幣可以用來購買QQ的虛擬道具、個性化服務,或玩游戲等。另一種是玩家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做任務、打怪獸、網絡對戰等方式賺取,這種方式普遍存在于目前的網絡游戲中,玩家可以用賺到的虛擬“金錢”在游戲中換取裝備、進行升級等。第三種是從別的玩家手中通過虛擬道具等物品兌換或花錢購買。游戲玩家在私下或通過網絡游戲平臺,再或者通過第三方網站,比如淘寶網這樣的C2C平臺來進行交易。
所謂游戲玩家可以通過虛擬交易“發財”,指的就是第三種交易方式。但是玩家真的能發財嗎?答案是:不能。
對普通玩家來說,他們需要先投入現實的“實物貨幣”去購買游戲點卡、充值卡,進而再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獲得虛擬貨幣,并把虛擬貨幣投入到游戲中購買各種虛擬物品,增加裝備、升級等。當然,現在有許多“免費游戲”,玩家不必花錢也可以玩,但要想在游戲中獲得較高的級別、較好的裝備,不掏腰包還是不行,需要真真正正地“砸銀子”,否則,就算花再多的時間修煉出的“游戲號”,也是許多玩家眼中的“垃圾號”。
可以說,大多數玩家在游戲中除了獲得了游戲給予的那份“娛樂感”之外,他們并沒有“發財”,但盡管如此,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是會津津樂道那些鳳毛麟角般的“發財”玩家。例如,華裔德國女教師艾琳·格拉芙在美國一款游戲《第二人生》中“投資房地產”因此成為了現實中的百萬富翁。而澳大利亞玩家大衛·斯道在瑞典的網絡游戲《安特羅皮亞計劃》中以相當于26500美元的游戲貨幣購買了一座虛擬島嶼,通過向其他玩家收取島嶼狩獵稅以及出租海灘,斯道瑞賺到了10000美元的現金收益。但像這兩位一樣可以靠虛擬貨幣交易實現自己的發財夢的畢竟還是少數。
大部分玩家通過出售虛擬物品獲得的只是“小錢”而已。與此相反,在游戲中消耗了自己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實物貨幣”的卻比比皆是,更不用說那些為買“裝備”天天吃泡面的中學生玩家了。
初二的網游迷小皓曾表示,在很受歡迎的《地下城與勇士》游戲中,一套能幫助玩家得分的服裝至少要500元錢;在《魔獸世界》或者《天龍八部》等網游中,一件關鍵性的裝備甚至要上千元。“我們班那些沉迷在網游里的同學,日子過得很慘,每天就吃一頓,頓頓是泡面。”小皓說,他們這樣節衣縮食,為的就是每個月能省出二三百塊錢,去買“裝備”。

>> 靠虛擬貨幣發財就會將虛擬貨幣變現為人民幣嗎?
金幣工人也被稱為“金幣農夫”,是人們對游戲代練者的一種稱呼,曾有新聞報道稱中國有十幾萬游戲代練,他們是一些以此為職業或者以此為賺錢手段的游戲玩家。這些人利用一些專門的小公司提供的電腦,在互聯網上夜以繼日地打造虛擬貨幣和裝備,然后由一些專業的公司統一收購,他們把這些游戲代練打造出來的虛擬物品賣出去賺取利潤。
其實,現在虛擬貨幣交易已經產業化了。金幣工人們之所以會去努力地煉幣,是因為獲得虛擬貨幣的方式有很多,獲得裝備,消滅怪物,或者在游戲里經商,都夠獲得虛擬貨幣。而且,虛擬貨幣兌換現實貨幣的流通性比較好,可以說在任何游戲里,虛擬貨幣同現實貨幣的兌換都有一定的兌換比率,通過虛擬貨幣換取現實財富已經成為了比較流行的一種方式。玩家常常用虛擬貨幣來兌換游戲點卡、免費游戲中需要用現金購買的虛擬貨幣,或者兌換Q幣。很多老練的游戲玩家以此來換取游戲所需要的點卡來免費玩游戲,甚至從中掙錢。
不過,你可別以為游戲代練們會借此發財。平日,我們經常可以在網吧門口、網絡論壇等處看到“千元招游戲代練”的廣告,也就是說,之所以叫他們“金幣工人”,不僅僅他們像工人一樣在網游中辛勤勞作,而且收入也跟普通工人差不多。更悲慘的是,對這些游戲代練來說,當他們把玩游戲當成一種工作,一天十幾小時地泡在網上煉幣,網游已不再是一種樂趣,而是一種煎熬和折磨,日子過得并不滋潤。
誰賺到了錢?是那些剝削游戲代練們勞動價值的游戲代練公司們,單個游戲玩家可能通過游戲獲得的“小錢”,被他們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游戲玩家沒有發財,忽悠玩家的代練公司卻發了財。
目前,網游虛擬交易市場魚龍混雜,買家一不留神就會遇到交易陷阱。盜號、盜裝備、外掛等違法現象也嚴重影響著網游虛擬交易行業的健康發展。
圍繞著“虛擬財產”的問題,運營商、專家和監管部門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比如,以騰訊為首的六大游戲運營商提出,為了打擊盜竊虛擬財產行為,要求禁止C2C平臺的虛擬交易。
近期,文化部發布《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針對網絡游戲進行管理和規范的部門規章,該辦法對網游行業諸多細節進行了規范。對于發行網絡游戲虛擬貨幣的網絡游戲運營企業,《辦法》要求網絡游戲虛擬貨幣的使用范圍僅限于兌換其自身提供的網絡游戲產品和服務。同時,《辦法》還規定,網絡游戲運營企業應當要求網絡游戲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實名注冊,并保存用戶注冊信息。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應當在規范自身經營活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網絡游戲用戶的合法權益。
為合理解決有關糾紛,《辦法》規定,一方面網絡游戲運營企業應在提供服務網站的顯著位置公布糾紛處理方式,并對經審核真實的實名注冊用戶負有依法舉證責任;另一方面,網絡游戲運營企業與用戶的服務協議,應包括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制定的《網絡游戲服務格式化協議必備條款》的全部內容,且無與其相抵觸的其他條款。
如今,國家對虛擬貨幣交易有了明確規范,相信那些危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也能因此得到控制。虛擬貨幣曾圓了某些人的發財夢,但由此致富者畢竟是少數,如果用戶僅僅只是想依靠這一途徑發財,恐怕并不是上上策,想讓500萬砸到自己的頭上,需要何等運氣?對那些想要發財的朋友們來說,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更為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