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410005)危長寬

7.避旱種植技術 ①了解氣候特點。從旱情考慮,湖南氣候總的特點是3年有2旱,其中1大旱。一般上半年降水充沛,水資源豐富,而下半年降水稀少,缺水、干旱嚴重。一般4月~7月中旬為主要降水期,而7月下旬開始至9月底為主要缺水干旱期。7月底至11月,為作物種植面積最大時期,面臨干旱,作物需水與缺水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晚稻生長期間,每667平方米需水450立方米~500立方米,主要靠蓄水灌溉。這一期間,只要天氣稍顯干旱,必然造成部分作物因缺水減產和失收。②做好作物布局。按熟制,一年以二三熟安排較好,其中第1熟作物無論水田旱土都應從保收的目標出發,選擇品種和搞好作物布局,作物的成熟收獲時間確保在7月中旬(湘中、湘南應為7月上旬)。歷史上雖有過早稻遇旱(如2001年)的記錄,但7月上中旬成熟,保收機率應在90%以上。第2熟作物一般為避旱作物(晚稻除外),最好能使作物于7月底至9月底處于苗期或耐旱期,比如秋玉米此時可以處于苗期,紅薯可以處于耐旱期。第3熟作物多在秋末冬初種植,且多為越冬作物,此時缺水問題基本得到緩解。③促進作物提早成熟。通過提早播種、地膜覆蓋、溫室育苗與稻草覆蓋(見題圖)等手段,提早作物的移栽期和大田生長期,進而達到早熟早收的目標,為了確保第1熟作物提早成熟,并為下季作物生長贏得先機。④注意與上季作物相銜接。一是對一熟作物要實行分廂栽培,以玉米為例,廂寬100厘米~120厘米,玉米加密(株距)種植于廂兩邊,中間留足能栽2行紅薯的空間。若為壟作,壟寬40厘米~60厘米,玉米每穴2根,株距40厘米,以備栽插紅薯。紅薯通過溫床育苗(覆蓋地膜),5月上中旬移栽于大田,此時,暴雨較少,地表徑流量小,土層穩定,有利紅薯生長,能盡快形成基本苗架。紅薯生長需要一個干旱期,5月上旬移栽至大田,7月上旬收獲玉米后,迅速對紅薯苗進行中耕培土,能在旱期來臨時,形成豐產苗架,充分積累光合產物,從而達到紅薯耐旱期與氣候干旱期同步。到9月底降水,土壤松弛,紅薯塊根迅速膨大,實現高產。
水田的避旱種植,主要通過水旱輪作形式來實現,即第1季作物為水稻,水稻收獲后迅速整地,移栽或播種秋玉米、秋紅薯、秋馬鈴薯等作物,以減少大宗耗水作物水稻種植面積來避開干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