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弓
王姓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朝鮮也有許多王姓的人。
據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一、姓氏起源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其一、出自姬姓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成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2、源于太子晉的王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其二、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王氏。
其三、出自子姓
據《通志·民族略》所載,商朝比干(紂王的叔父),子姓,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葬于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其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日王”。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其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1、鮮卑族可頻氏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洛陽,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
2、《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
3、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二、郡望堂號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等,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郡望:
1、太原郡:戰國秦莊王置郡,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漢置郡,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漢置郡,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陳留郡:西漢置郡,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6、河東郡:秦置郡,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7、河南郡:漢置郡,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后。
8、瑯邪郡:秦置郡,出自姬姓王氏,為東晉王導、王羲之之后。
三、楹聯典故
古繼青箱;家傳烏巷。
上聯指東晉王彪,他精通經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藏于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指東晉時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
求鯉世澤;愛鵝家聲。
上聯指漢代王祥臥冰求鯉奉母之事,列為“二十四孝”之一。下聯指東晉王羲之天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以換鵝。
輞川書畫:沂國方嚴。
上聯指唐代王維,工詩善畫,晚年居藍田輞川。下聯指宋代王曾,封沂國公,處政方嚴。
碧紗籠護詩人草;金帶圍開宰相花。
上聯指唐代王播,顯達為相后,寺僧以碧紗籠護其孤貧寄食時題于寺壁之舊作。“金帶圍”,為花瓣腰部有一圈黃色的紅芍藥。相傳此花少見,如開則城中出宰相。下聯指宋代韓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陳太博均在,金帶圍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為相。
秋水落霞驚四座:桐花棲鳳報群賢。
上聯指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中有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下聯指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
賦美才奇,漢南稱獨步之學;年高德昭,唯陽推五老之尊。
上聯指漢末文學家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為曹操幕僚,官侍中。博學廣聞,詩、賦辭氣慷慨,被譽為“建安七子之冠冕”,下聯指宋代太原人王渙,官太子賓客,慶歷末年,他與原宰相杜衍、原光祿卿畢世長、原兵部郎中分司朱貫、原尚書郎馮平,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古唯陽),結為五老會,都年過八十,康寧爽健,相處甚歡。
輔國有先聲,宋相元藩明督撫:傳家無別業,唐詩晉字漢文章。
上聯“宋相”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元藩”指元代沈丘人王保保,平章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夸稱“奇男子”;“明督撫”,指明代哲學家、文學家王延相,與李夢陽、何景明等并稱“前七子”,著有《雅述》《慎言》等。下聯“唐詩”指唐代詩人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等:“晉字”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漢文章”指東漢哲學家王充,著有《論衡》。
四、歷史名人
王昭君,名王嬙,字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人,漢族。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敷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著有《論衡》一書,對當時社會的許多學術問題,特別是社會的頹風陋俗進行了針砭,許多觀點鞭辟入里,石破天驚。《論衡》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就物理學來說,王充對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都有觀察,書中記載了他的觀點。他還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王充把人的發聲,比喻為魚引起水的波動:把聲的傳播,比喻為水波的傳播。他的看法與我們今天聲學的結論是一致的:聲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聲要靠一定的物質來傳播。歐洲人波義耳認識到空氣是傳播聲音的媒介,是17世紀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
王安石,宇介甫,晚號半山,謚“文”,江西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有《臨川先生文集》。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