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毅/文
淺談低碳經濟下的綠色物流管理
李恒毅/文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這一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經濟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
自哥本哈根會議以來,世界各地紛紛提出環保、綠色、低碳的概念,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預示著中國經濟將踏上整體低碳轉型之路。
物流在低碳經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這是由于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戶,也是碳排放大戶。據統計,能耗成本已經占據運輸物流企業總成本的40%,甚至更高,運輸高能耗成了物流業的一塊傷疤。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能源消費為20643億噸標準煤,約是1994年的3.7倍,其能源消費占我國能源總消費比重雖有波動,但總體呈上升態勢,由1994年的4.58%增加到2007年的7.78%,雖然增長速度一般,但考慮到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基數大、增長迅速,交通運輸消費能源正快速增加。
在碳排放量上,公路運輸也排在各種運輸方式首位。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統計,OECD國家和全球來自交通運輸業燃油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公路分別高達67.6%和64.2%,可見,如何解決好道路貨運高能耗和高排放問題是發展低碳物流關鍵因素。隨著全球石油消耗量不斷增加和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物流面臨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
物流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排放高消耗的行業,而且由于我國物流起步較晚,發展落后,被稱之為“綠色物流”的理念在物流領域仍然一直以旗幟和口號的形式存在,卻很難得到落實,物流業發展現狀與低碳經濟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鐵路運力不足,公路遠距離長途運輸現象嚴重
在運輸方式中,公路和航空運輸耗油量大,而鐵路是耗油量最少的運輸方式。測算表明,在等量運輸下,鐵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為1.9:3:18.6。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社會貨運量總量為274.43億噸,其中公路貨運量為209.69億噸,而鐵路貨運量和水運貨運量僅分別為33.17億噸和31.4億噸。鐵路運力的嚴重不足導致大量公路的遠距離長途運輸。
管理體制割裂造成資源浪費
受傳統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影響,我國實行的是分部門物流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使得部門之間權利和責任存在交叉和重復,難以有效合作和協調,使得貨源信息和車輛信息不能及時溝通,不能按照科學、合理的運輸路線規劃方法安排車輛運行和配載,這是車輛空載現象嚴重的重要原因。
物流行業準入門檻低,企業規模小
由于公路運輸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低,除少數幾家專業大公司以外,大多數物流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物流運輸業務少、車輛運輸任務單一,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的組織和指揮能力,更不能形成統一的貨源組織和車輛調配。這種自營物流模式存在著供需波動大、規模性差、設施設備閑置率高、人員不專業等問題。以員工素質為例,研究表明不同操作水平的駕駛員駕駛車輛油耗差達7%~25%。
技術及倉儲設施建設落后
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如條形碼技術、MRP、ERP等物流管理軟件在物流領域中應用水平較低。信息化水平偏低嚴重制約了物流系統的效率和規模化運作。其次,低水平的運輸供給能力普遍過剩、高層次的運輸供給能力相對不足,高效低耗的重型貨車、廂式車、集裝箱掛車比重低,貨運車輛以中型普通貨車為主。
目前,我國倉儲設施建設在保溫及照明方面尚無節能標準,在倉儲設施的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浪費現象,特別是能耗較大的土建冷庫。
物流作為服務業,流轉環節的收費、公共設施的落后等,都嚴重地制約了物流業本身的發展,所以物流業的低碳不單純地取決于產業自身,同時更需要外在條件的輔助實施,我國的綠色物流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既需要配套政策支持,也需要產業環境不斷完善,更需要相關產業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因此呼喚低碳經濟下的綠色物流管理就變得重要而緊迫。
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現階段,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在處理社會物流與企業物流時必須考慮環境問題。尤其是在原材料的取得和產品分銷中,運輸作為主要的物流活動,對環境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而且廢棄物品如何合理回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或最大可能地再利用也是物流管理所需考慮的內容。
物流企業“綠色物流”管理措施主要包括:
綠色運輸管理
(1)開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指由多個企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配送活動。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資金、時間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錯運輸,并取得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
(2)采取復合一貫制運輸方式:復合一貫制運輸是指吸取鐵路、汽車、船舶、飛機等基本運輸方式的長處,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環節、多區段、多運輸工具相互銜接進行商品運輸的一種方式。這種運輸方式以集裝箱作為連接各種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進復合直達運輸的作用。為此,要求裝載工具及包裝尺寸都要做到標準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裝箱等包裝形式,可以減少包裝支出,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貨損、貨差。
(3)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方式。發展第三方物流,由這些專門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務,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更廣泛地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簡化配送環節,進行合理運輸,有利于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配置。
綠色包裝管理
綠色包裝是指采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包裝。綠色包裝的途徑主要有:促進生產部門采用盡量簡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裝;在流通過程中,應采取措施實現包裝的合理化與現代化:
(1)包裝模數化:確定包裝基礎尺寸的標準,即包裝模數化。模數化包裝利于小包裝的集合,利用集裝箱及托盤裝箱、裝盤。包裝模數如能和倉庫設施、運輸設施尺寸模數統一化,也利于運輸和保管,從而實現物流系統的合理化。
(2)包裝的大型化和集裝化:有利于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遷、保管、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加快這些環節的作業速度,有利于減少單位包裝,節約包裝材料和包裝費用,有利于保護貨體。如采用集裝箱、集裝袋、托盤等集裝方式。
(3)包裝多次、反復使用和廢棄包裝的處理:采用通用包裝,不用專門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轉包裝,可多次反復使用,如飲料、啤酒瓶等;梯級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裝物,用畢轉化作它用或簡單處理后轉作它用;對廢棄包裝物經再生處理,轉化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開發新的包裝材料和包裝器具:發展趨勢是包裝物的高功能化,用較少的材料實現多種包裝功能。
綠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指物品在從生產地到使用地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組裝、價格貼付、標簽貼付、商品檢驗等簡單作業的總稱。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性,也是流通部門對環境保護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綠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措施:一是變消費者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如飲食服務業對食品進行集中加工,以減少家庭分散烹調所帶來的能源和空氣污染;二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門對蔬菜集中加工,可減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丟放及相應的環境治理問題。
廢棄物物流的管理
從環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廢棄物的產生,盡管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加速廢棄物的處理并控制廢棄物物流,但從總體上看,大量廢棄物的出現仍然對社會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導致廢棄物處理的困難,而且會引發社會資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資源的惡化。因此,21世紀的物流活動必須有利于有效利用資源和維護地球環境。
廢棄物物流指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廢棄物物流的作用是無視對象物的價值或對象物沒有再利用價值,僅從環境保護出發,將其焚化化學處理或運到特定地點堆放、掩埋。降低廢棄物物流,需要實現資源的再使用(回收處理后再使用)、再利用(處理后轉化為新的原材料使用),為此應建立一個包括生產、流通、消費的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要達到上述目標,企業就不能只考慮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從整個產供銷供應鏈的視野來組織物流,而且隨著這種供應鏈管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必須考慮廢棄物的循環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與交易對手共同實現效益化;供應鏈型物流追求從生產到消費流通全體的效益化;循環型物流應追求從生產到廢棄物全過程效率化,這是21世紀“綠色物流”管理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作者系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物流專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