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欣(洛陽市第一中醫院,河南洛陽471000)
體用同調治療膽石癥的體會
趙建欣
(洛陽市第一中醫院,河南洛陽471000)
一貫煎;四逆散;膽石癥;體用同調
膽石癥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膽囊內結石而形成的一系列如脅肋疼痛、口苦、嘔吐惡心、腹脹等臨床表現的疾病。中醫根據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將其列入脅痛范疇[1]。究其成因多因肝氣不利,疏泄失職,郁積生熱,熱邪久稽,熏灼膽府,膽內所藏精汁受熱邪蘊結日久熏灼煎熬,日久固而成石。精汁不能正常溢泄入腸參與消化,留滯膽府,臨床則見脅肋疼痛、口苦、嘔吐惡心、腹脹等癥,膽石癥的辨證多從清利肝膽濕熱入手。肝為藏血之臟[2],體陰而用陽,無論脾胃濕熱久羈,還是肝經經氣不利郁積生熱,其各種原因所導致濕熱之邪熏灼煎熬膽汁久而成石。熱邪傷陰,在熏灼煎熬的同時有不同程度的傷及肝陰。臨床上以此機理為立足點用滋養肝陰的一貫煎合疏肝理脾的四逆散治療膽石癥,一則柔養肝體,二則支持肝用,常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茲舉例介紹如下。
張某,女,30歲,以每日發作右脅下痛2年,加重1個月為主訴來診。診前于某市級醫院查腹部B超示:膽囊充盈泥沙樣結石,患者近1月來右脅痛頻繁發作,進食油膩則明顯加重,痛甚伴腹脹、嘔吐惡心,經用消炎利膽片及左氧氟沙星等藥雖有一定療效,但效果欠佳,因疼痛發作頻繁且程度重,西醫建議手術治療。來診見患者體瘦,腹部體檢莫菲氏點壓痛明顯,舌體瘦小色紅甚,以邊尖著,苔薄黃,脈弦細略數。兩目框側片狀黃褐斑沉積明顯,訴大便2 d一行,解之不利,夜寐多夢易醒,口干不多飲。綜合患者的舌脈癥表現辨其為肝陰不足的脅痛,遂一診疏方:川楝子、枸杞子、沙參、生地黃、麥冬、當歸、柴胡、炒白芍、枳實、雞內金、金錢草、郁金、炙甘草。5劑后患者來診訴疼痛程度及次數減少,但每日仍有發作,口干減輕,大便仍較干,舌脈大致如前,今以上方加生大黃繼服7劑,后隨診癥狀明顯減輕,后基本以原方加減堅持服用40余劑,脅痛癥狀消失,頰部黃褐斑亦明顯減輕,范圍縮小,顏色變淺,查腹部B超示:膽囊大小如常,無結石?;颊叽蟊闳找恍校诟擅黠@改善。
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肝體藏血,以滋陰榮養為重,肝用性喜條達舒暢,主動主升。膽附著于肝,其經脈相絡屬,氣血相灌注[3],膽貯存肝臟分泌的精汁,其排泄又依賴肝臟正常的疏泄,肝經受濕熱之邪的熏蒸首先累及膽府,煎熬其所藏的精汁而成有形結石,結石形成后,阻滯膽道,疏泄不利,不通則痛,故見脅肋疼痛;足少陽膽經起于目銳眥[4],膽經經氣不利,循經熏灼于面,故可見患者目框目銳眥處的黃褐斑沉積。本案的治療一方面清泄肝膽濕熱,疏理肝氣,恢復肝用,方用疏肝理脾的四逆散酌加雞內金以消積化石、金錢草清利濕熱、郁金疏達肝膽之氣而不傷肝用;一方面大劑滋陰以柔養肝體,為肝用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以養陰柔肝的一貫煎榮養肝體,一養一疏,一動一靜,為清除膽府濕熱,排出結石提供了必要的基礎,養肝體以支持肝用,強肝用以更好的滋養肝體,二者互為互用,相得益彰,方中雖無刻意活血化斑之品,然在養肝疏肝調肝結石得以順利排出的同時,肝膽經氣得以疏達,所以循經而生的黃褐斑也得以清除。由此可見,膽石癥的中醫治療在辨證的基礎上必須重視肝膽體用相生的生理病理特點,而統籌兼顧,故而獲效滿意。臨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膽囊內較大結石(大于0.6 mm),因其直徑大于膽管,則不適于以中藥保守治療。
[1]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78.
[2]王竹星.黃帝內經[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8:98.
[3]邱茂良.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5.
R575.6
B
1007-4813(2010)05-0694-01
2010-06-03)
趙建欣(1962-),男,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