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龍,畢榮修
(1.山東中醫藥大學臨床學院,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省中醫院創傷骨科,山東濟南250011)
橈骨遠端骨折是全身最常見的骨折,其發生率約占急診骨折病人的17%[1]。好發于中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根據受傷機制和骨折移位不同,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兩種[2]。因橈骨遠端與腕骨形成關節面,若治療不當,易遺留腕關節功能障礙。筆者于2009年1月-2009年6月運用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結合中藥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6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為閉合損傷,男18例,女42例;年齡 32~67歲,平均年齡 56歲;傷后至就診時間間隔40 min~10 h;左側22例,右側38例;骨折涉及關節面者26例,未涉及關節面者34例。
1.2 診斷標準 有明確外傷史,受傷時腕關節背伸位,手掌先觸地;傷后腕部腫脹,疼痛,縱叩痛,腕關節畸形,功能受限;腕關節正側位X線片示橈骨遠端骨質連續性中斷,骨折遠端向背側及橈側移位。
2.1 手法整復 對于疼痛耐受差或既往有心腦血管疾病可能因整復時疼痛而發生危險者,可先行局部血腫內麻醉后再行整復。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前臂中立位,一助手雙手緊握前臂近肘關節端,術者兩拇指并列置于骨折遠端背側,其余手指置于腕部緊扣大、小魚際,順勢拔伸牽引2~3 min以糾正重疊移位,對于未涉及關節面者,利用牽引力,驟然猛抖,同時迅速的掌屈尺偏,使之復位;對于涉及關節面的骨折,則在糾正了重疊移位后,術者雙手拇指在背側按壓骨折遠端,其余手指置于骨折近端掌側,以矯正掌背側移位,同時掌屈尺偏腕關節。對于骨折線呈鋸齒狀,斷端嵌插較緊或者肌肉發達者,加用折頂手法,即牽引下兩拇指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加大原有成角,依靠手指感覺,待兩斷端骨皮質已相互抵觸時,驟然反折,反折時置于近端的手指猛力向背側提起,如此較易糾正重疊移位。
2.2 固定方法 用4塊竹制小夾板進行固定。保持牽引力以維持整復后位置,另一助手用一0.5 cm厚棉墊超腕關節包繞前臂,然后以兩塊寬夾板分別置于掌側和背側,以同樣長度的窄夾板置于橈側和尺側,遠端應超腕關節2~3 cm,近端達前臂上1/3,夾板兩端不超過棉墊,再用3條扎帶分別于夾板的兩端和中間捆扎牢靠,保持合適松緊度,以提起扎帶后在夾板上可上下移動1 cm為度,最后將前臂懸吊于胸前。固定完畢后立即行X線檢查觀察復位情況。若未達到功能復位,可再行上述整復,直至滿意,但一般不應超過3次,以免加重局部軟組織的損傷。術后即指導患者行手指的屈伸訓練,以利于消腫。并密切觀察肢端血運、感覺和活動。
2.3 中藥治療 以中醫骨傷三期辨證治療為原則。初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中期接骨續筋,后期補養氣血、堅骨壯筋。內服藥物主要以相應的中成藥為主。固定4~6周后,在X線證實有大量骨痂形成后,拆除夾板固定,行功能鍛煉,并輔以中藥熏洗,洗劑使用本院自制的活血止痛散。方藥:透骨草30 g,川楝子15 g,海桐皮15 g,當歸 15 g,威靈仙 9 g,懷牛膝 9 g,白芷 9 g,羌活9g,紅花9g,蘇木9 g,姜黃9 g,土茯苓9 g,花椒6g,乳香6 g,上藥研末制成散劑。使用時加水浸泡30 min,然后煮沸,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30 min。6 d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Dienst等[3]功能評估標準評價其腕關節功能情況。優: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功能無損傷,握力同對側,掌屈或背伸減少小于15°;良:偶爾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減少15°~30°;可:經常疼痛,工作時活動輕微受限,功能及握力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 30°~50°;差:持續疼痛,正常活動受限,功能及握力明顯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50°以上。
3.2 治療結果 60例患者經以上治療后,根據骨折后8周的隨訪結果,優34例,良21例,可4例,差 1例,優良率91.67%。
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的受傷機制多是腕關節于背伸位,手掌撐地,屬間接暴力。手法整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逆創傷機制進行。整復成功的關鍵有兩點,一是要能夠糾正重疊移位,由于有尺骨的支撐,大多數時候僅僅靠拔伸牽引難以達到完全糾正,需要運用折頂手法,才能順利糾正;二是迅速的掌屈尺偏,以恢復正常的掌傾角和尺偏角。在骨折復位后,牢靠的外固定顯得尤為重要,夾板外固定不僅能穩定斷端,而且由于骨折早期腫脹變化較大,夾板的輕便使得我們能夠及時的調整松緊度,有效預防了諸如筋膜間室綜合征、斷端再移位等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夾板固定能做到動靜結合,使腕關節處于掌曲、尺偏位,并允許腕關節作掌屈、尺偏及手指的屈伸自主運動,有利于腕關節和手指的功能恢復[4]。由于橈骨遠端參與構成腕關節,所以恢復良好的腕關節功能也是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筆者認為功能鍛煉應當貫穿治療的始終。中藥熏洗可以幫助腕關節的功能恢復并減輕在功能鍛煉時的疼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祛風濕類中藥有明顯抗炎、鎮痛作用,活血化瘀和辛溫解表類中藥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的作用[5]。
[1]蘇繼承,曲天義.手法整復橈骨遠端關節面粉碎骨折37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4):567.
[2]王和鳴.中醫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52.
[3]Dienst M,Wozasek GE,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7(338):160-171.
[4]李同生,劉柏齡.實用骨傷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49.
[5]王京平.中藥薰洗輔助手法整復及石膏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45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8,48(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