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紅
(通化市醫療保險管理局,吉林通化134001)
濕疹是由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皮膚炎癥,皮損以紅斑及丘皰疹為主的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常反復發作,多年不愈,瘙癢劇烈。病因復雜,多與過敏等機體免疫反應異常有關。中醫則根據發病部位及形態的不同,分別稱為 “浸淫瘡”“濕瘡”“四季風”“旋耳風”“繡球風”等。病因多為濕熱并盛、脾虛濕盛、血虛風燥等。目前常用的皮質類固醇激素、組胺拮抗類、鈣劑、維生素等藥物控制癥狀效果良好,但停藥后易復發,且不良反應較多。苦參治療濕疹,療效顯著,現就其活性成分及藥理作用簡述如下。
苦參別名為山槐子、山槐根、野槐花。其治病的主要活性成分為苦參總堿。苦參總堿系從豆科槐屬植物苦參根中提取的生物堿,因其具有清熱燥濕、止癢安神的功效而為歷來中醫治療皮膚病所推崇。研究表明,苦參素注射液 (主含氧化苦參堿)對各型濕疹均有較好的療效,對急性、亞急性濕疹的療效尤為顯著。有學者選擇各型濕疹患者,分為苦參素治療組和葡萄糖酸鈣對照組。結果顯示,苦參素注射液對急性、亞急性濕疹的總有效率為94%,慢性濕疹的總有效率為79%,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且用苦參及其總生物堿治療急性、亞急性濕疹用藥安全,無抗組胺藥物的嗜睡及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故應加強苦參治療濕疹的制劑研究。
2.1 抗炎作用 苦參水煎液及苦參堿均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很多臨床資料證明了苦參堿的抗炎機制和其抑制磷脂酶A2(PLA2)活性的作用,足跖腫脹實驗也表明苦參堿具有抗炎作用,不僅使腫脹體積縮小,而且使腫脹消除加快。研究還發現,苦參堿對內毒素 (LPS)介導的急性內毒素血癥大鼠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認為苦參堿是一種具有抗炎作用的新型PLA2抑制劑。
2.2 止癢作用 國內外專家通過研究證實了苦參生藥對急性及慢性瘙癢模型的止癢作用。采用在ICR小鼠的背部皮內注射5-羥色胺 (5-HT)誘發瘙癢行為,作為急性瘙癢模型。以NC系小鼠制作特應性皮炎模型作為慢性瘙癢模型。將苦參生藥的甲醇提取物 (200 mg/kg-1)經口給予,觀察小鼠后肢的瘙癢行為。結果,皮內注射5-HT l h前經口給予生物甲醇提取物,證明苦參具有顯著抑制瘙癢行為。
2.3 調節免疫功能 苦參中的氧化苦參堿 (OMT)對二硝基氟苯 (DNFB)所致小鼠變應性接觸性皮炎(ACD)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小鼠淋巴細胞增殖,是一種免疫抑制劑。研究結果顯示,OMT對DNFB所致小鼠ACD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且與同等劑量氫化可的松 (HCT)作用效果相似,但副作用明顯減小。
雖然苦參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小,其活性成分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必須承認中藥治療濕疹仍存在許多問題。現階段研究治療濕疹的報道多限于療效報道,應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和對患者進行嚴格定義,加強中藥治療濕疹的隨機、對照性臨床試驗,充分發揮中醫藥辨證論治治療濕疹的優勢。
目前,治療濕疹的中藥制劑多為粗提取制劑,物質基礎不明確,質量標準難以確定。現有的劑型常為洗劑、散劑或軟膏劑等外用藥,內服中成藥及外用制劑種類不豐富,故明確治療濕疹的物質基礎,研制開發具有顯著中醫藥特色與優勢、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質量穩定可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濕疹新藥具有重要意義[1]。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藥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