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王忠寶
(黑龍江省友誼縣紅興隆農科所,黑龍江 友誼 155811)
近些年,小麥種植面積逐年下滑,已經形成的產業鏈條近乎斷裂,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發展節能新型水澆地小麥栽培模式能大幅提高小麥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提升農戶種植積極性,擴大小麥種植面積,重振小麥產業。
1.1發展小麥生產的意義
小麥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我國的種植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居世界第二,總產量超1億t,居世界第一。我國小麥種植范圍最廣,分布集中,現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陜西、山東的冬麥區和東北的春麥區。小麥也是黑龍江省種植最廣,人們主要食用的細糧作物。由于小麥特有的化學組成、獨特的加工性能和豐富的營養成分,擁有其它任何糧食原料都無法具備的良好黏彈性、脹發性和延伸性,可以被人們隨心所欲地加工成各種形態的食品,因而小麥在中國食品工業發展中有著其它糧食產品不可替代的作用。小麥脫水快、水分小、便于儲藏、運輸。種植小麥是其它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前茬、放心茬,長期形成的小麥—玉米—大豆合理輪作體系,用地養地相結合,有利于土地長期經營。小麥是關系糧食安全的農作物品種,黑龍江省一直是我國商品糧生產、加工、儲藏基地,“無糧不穩,無糧不寧”,發展黑龍江省小麥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1.2種植歷史及特點
追溯歷史,小麥一度是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種植最廣的作物。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小麥生產占總耕地面積的70%,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且品質好,以強筋為主,商品率高,此時栽培的小麥品種主要是從國外引入的,又經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適應本地區生態條件的農家品種,如:克華,蘭壽等。種植這些品種生產的面粉在等級品質上享有很高聲譽。20世紀80年代隨著耕地面積擴大,總產量提高的同時,各地區成立了小麥育種研究基地,不斷推廣高產、優質、抗病的小麥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措施。生產技術也有較大的提高,達到了生產機械化,田間作業標準化程度。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總產由1949年的3.41億kg上升到35.11億kg,1983年創歷史最高記錄,達45億kg,種植面積平均超過150萬hm2,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開始小麥面積逐年減少,但單產有了大幅提高,最高的年份平均單產3 052kg/hm2。
1.3現狀
黑龍江省小麥種植面積自2000年開始就逐漸減少,發展到現今各產區開始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著重發展水稻,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小麥面積將進一步減少。傳統科學的旱地輪作模式為小麥—玉米—大豆已被大豆—大豆—玉米或玉米—玉米—大豆取代。小麥的深加工企業面粉廠由于缺乏充足的原料供應面臨停產,轉產的威脅。作為糧食生產的大省,人們食用的面粉主要依賴于外省。
我國的經濟在高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對農業投入加大,實施惠農政策如小麥收購價格的提高、農田水利設備的配套已基本齊全、機械化程度提高、先進成熟的田間管理、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等,然而這些有利因素沒能調動小麥種植積極性,擴大小麥的種植面積,相反卻逐年減少,主要原因在于種植經濟效益低,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
氣候條件也是制約黑龍江省小麥發展的重要因子,隨氣候逐漸變暖,近些年黑龍江省小麥生育期間的自然降雨偏少,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小麥分蘗期往往出現掐脖旱,灌漿期水分供應不足,干旱威脅小麥正常生長。氣候因素促使現在黑龍江省小麥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少,現主要集中分布區域為西部—北安、九三東部主要在富錦有少量零星種植。
2.1能大幅提高產量,增加效益
根據小麥需水特性、生育階段、氣候、土壤條件,要適時、適量,合理灌溉,保證小麥在生育關鍵期有充足水分供應。黑龍江省屬北方春麥區,受季風影響,年降雨量(500~600mm)偏少且不勻,小麥生育期的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尤其在分孽期和灌漿期水分供應不足,小麥不能正常生長,小麥產量潛力得不到完全發揮。干旱制約著小麥發展,是限制其產量的主要瓶頸因素,解決水的問題是矛盾的突破口。受傳統觀念“靠天吃飯”影響,以往灌溉大都被動,在自然降水少,到小麥生長臨界點時,人工灌“救命水”,而不是人為主動灌“增產水”。現在要改變觀念,不完全依賴于自然,積極實施灌溉。
小麥是一種對水肥較為敏感的旱作糧食作物。由播種到收獲整個生育期內麥田所消耗的水量折合每公頃約3 750~4 500m3。每生產1kg小麥需要0.5t~1t水,在耗水總量中80%~90%來自于自然降水和土壤貯存水。在干旱和大量生理需水期人工適量補充水分,可使小麥產量大幅提高。
實踐證明通過增施底肥,實施節水灌溉技術是增加小麥產量的最經濟有效途徑,不僅能大幅提高小麥單產,增加經濟效益,提高投入產出比,而且節水環保。據北京農業大學測定,同一條件下,旱地單產2 625kg/hm2,水灌地3 750kg/hm2,隨產量水平的提高,小麥耗水量總的趨勢有所增加,100kg/667m2產量,耗水187m3/667m2,250~300kg/667m2產量水平,耗水250~348m3/667m2,500kg/667m2產量,耗水334~351m3/667m2,但耗水系數卻降低。這說明在灌溉條件下,不但產量提高,用水也經濟。再結合其它的栽培技術如增施底肥,擴大群體密度,小麥產量可進一步提高。2003年海林農場依靠先進耕作栽培技術,利用克豐4號矮稈耐密植的特點,全場小麥5 334hm2,大面積實施噴灌,平均超400kg/667m2以上的地塊占30%。可見黑龍江省旱地春小麥在滿足水分條件下增產潛力十分巨大。2009年我們利用現有的矮桿材料,設計不同密度的水澆地高產栽培試驗。結果表明,同等肥料水平,采用噴灌措施前提之下,各材料隨群體密度(600萬/667m2、750萬/667m2、850萬/667m2)增加,產量呈顯著正相關增加,產量分別達350kg/667m2、400kg/667m2、475kg/667m2。而沒采用噴灌措施的小區,密度之間產量差異不明顯。
2.2小麥實施噴灌節水,節約成本
就黑龍江省氣候,土壤,耕作特點能大面積實施適用于小麥灌溉措施主要為噴灌,噴灌是近年來發展的新型灌溉方式,霧點小,均勻,土表不易板結,節水和節約勞力等優點而能大范圍推廣使用。
小麥是一種對水肥較為敏感的旱作糧食作物。由播種到收獲整個生育期內麥田所消耗的水量相當于375~450mm的降雨量,在耗水總量中80%~90%來自于自然降水和土壤貯存水。在小麥生育關鍵期,根據土壤,氣候條件適時實施噴灌,靈活掌握噴灌時間,流量,前提保證其有充分水分供應,這種形式只是人為少量補充,用水小。按每年補水100mm計算,折合每公頃1 000m3。水稻每公斤產量需灌溉水(kg)1 000~2 000kg,而小麥只需50~200kg,對比水稻,小麥還是節水作物。
3.1盡快選育出適宜水澆地小麥品種
育種目標正確與否取決于市場和本地氣候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后,黑龍江省小麥育種取得較大發展,先后選育推廣了一批高產、質優、抗病農戶青睞的好品種,這些品種如墾大4號、墾紅14等都是屬于旱肥型品種,這類品種植株較高大,一般株高90~120cm,株型繁荗,大穗多花,有一定的抗旱性,但不適于密植,在高肥水條件下,宜于倒伏,目前仍然沒有適應節水灌溉模式種植的小麥品種。確定高產、質優、耐密植、抗病為目標的水澆地小麥品種是當務之急,各育種單位加強交流(包括經驗、品種資源、育種方法),品種審定行政單位出臺水澆地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齊心合力盡快選育出適宜水澆地小麥品種來。
3.2政府重視、政策支持
地下水資源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應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以確保子孫后代有充足的水資源。近年來黑龍江省水稻種植主要依賴地下水,采用井抽辦法,面積發展過大、過快,地下水消耗過多,導致水位持續快速下降,常常于干旱年份大批機井抽不出水。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不但使大量機井報廢而產生浪費,還可能引起地面下降、海水倒灌等生態問題。放緩水稻發展面積,擴大小麥面積是符合黑龍江省生態條件,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正確、健康之路。
一個行業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科研投入,宣傳灌溉小麥栽培模式優點,加大水利噴灌設備投入,購入新噴灌設備以及原有舊設備維修,技術人員培訓為以后推廣水澆地小麥種植提供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