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萬順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腰椎間軟骨盤突出癥、腰椎間盤脫出癥、腰椎軟骨板破裂癥等,是臨床多發病和常見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該病是由于椎間盤組織的損傷、退變、纖維環破裂或后凸,髓核組織從破裂的纖維環突出,壓迫神經根或硬膜囊,引起的以腰腿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源性疾病。為了探討合適的治療方法,對腰椎問盤突出患者采取牽引結合推拿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參照1994年《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問盤突出癥診斷標準,結合臨床表現及X線、CT、MRI等檢查予以確診。其中男42例,女33例;最大年齡60歲,最小年齡38歲,平均45.7歲;最長病程6a,最短病程1個月,平均7.7個月。臨床表現:均表現為腰部疼痛,單側或雙下肢麻木、發涼,放射性疼痛、咳嗽時疼痛加劇,其中有16例患者行走,翻身困難。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39例,對照組患者3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兩組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均用YHJ-12D式牽引床加以牽引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推拿療法,并根據患者恢復狀況酌情調整。
1.2.1 對照組治療 囑患者仰臥于床,使用腰椎自動牽引床,用腰椎牽引帶同定好,設置牽引力,牽引力參照患者的年齡、體質等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按體重的一半計算,體質較差以及年齡偏大或偏小者可酌情減小牽引力,縮短牽引時間。待牽引完成后,牽引床緩慢解除牽引力,加腰圍固定,囑患者臥床休息10~20min。每天1~2次,每次20~30min,一周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1.2.2 實驗組治療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推拿療法,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兩手抱床邊,所有患者均用TDP燈照射患者腰部,至患者腰部感覺溫熱舒適為宜。手術者站立于病人患側,以壓痛點、阿是穴及其周嗣和足太陽膀胱經為重點,施以揉、滾推拿手法,至腰臀部肌肉放松。通過松解腰椎周圍軟組織,對腰椎外部力學環境逐步調整,在彈筋取箕門穴位于縫匠肌內側緣,深層有內收大肌,通過對縫匠肌的彈撥等刺激,引起腰部肌肉的條件反射,使腰部痛點轉移、擴散而逐步消失。對部分伴有小關節錯位的患者,可加用旋轉、斜扳手法,以糾正其錯位的關節。
1.3 療效評價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分為無效、有效、痊愈。無效:治療前后疼痛癥狀、體征功能無改善或加重。有效:腰部活動功能改善,腰腿痛明顯減輕,患側直腿抬高試驗70°~80°。痊愈:腰腿痛和其他臨床癥狀消失,患側直腿抬高試驗大于80°。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其中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4%(38/39),痊愈率為82.1% (32/39),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1%(31/36),痊愈率為61.1%(22/36),實驗組在總有效率方面和痊愈率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中醫理論認為,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為負重閃挫、起居不慎、外受風寒暑熱等邪,腰椎部位的經絡氣血淤滯所致。西醫理論認為當前主要致病機理有3種[2]:①椎間盤自身免疫學說:當椎間盤病變時,髓核突出,由于椎間盤髓核組織是體內最大的無血管封閉組織,在修復過程中髓核與機體免疫機制發生接觸,新生的血管長入髓核組織,髓核中的B蛋白質和多糖蛋白成為抗原,產生自身免疫反應。②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突出椎間盤釋放大量的“H”物質,由于神經根無束膜化學屏障,同時髓核的蛋白多糖和B蛋白質對神經根產生強烈的化學刺激,導致致化學性神經根炎。③機械壓迫學說:即椎間盤的纖維環或髓核膨出,對神經根產生機械性的壓迫作用,組胺、緩激肽等致痛物質滲出,刺激神經根及其周圍組織,繼而發生神經根炎癥和水腫,出現腰腿痛等神經功能障礙。
推拿以揉、滾、斜扳、旋轉等手法,可以較大幅度地松動上下關節突之間的關系,擴大神經根管容積,降低椎間盤內壓力,增加盤外壓力,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使局部壓迫得以緩解[3];推拿可減少血漿中單胺類致痛物質的堆積,使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快,濃度下降,減輕疼痛。同時由于血液循環改善,加速了致痛物質酸代謝產物的清除和機體的新陳代謝,使被損組織中的電解質恢復酸堿平衡,疼痛部位的微環境得以改善。突出物的化學刺激在局部產生的無菌性炎癥易產生神經根粘連,推拿能松動上下關節突,調整神經根容積,使椎間盤突出物與受壓的神經根之間出現的滑移,神經根管內容和小關節粘連出現松解,從而緩解了患者癥狀。
[1]何永淮,孫劍,裘敏蕾.中醫藥外治法在腰椎管狹窄癥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4):797-800.
[2]陳佑邦.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2.
[3]侯筱魁,董凡,戴克戎,等.斜搬時腰椎后部結構的動態觀察和生物力學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1993,1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