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亞
通過對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分娩產婦進行心理狀態評估,產婦年齡最大44歲,最小18歲,平均29歲。農民1216例,其他職業156例。重點選擇16例典型患者進行觀察,隨訪至產后3~14d。
產后沮喪為短暫的抑郁,發病率約為50%~70%,產婦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哭、情緒低落、感覺孤獨、不愿與外界接觸、焦慮、疲勞、易忘、失眠、對新生兒漠不關心等;產后抑郁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發病率為5%~25%,比產后沮喪持續時間長,一般發生在分娩后2周,患者主要表現為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對事物缺乏興趣、社會退縮行為、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嬰兒的能力、自罪、自責、擔心自己及嬰兒受到傷害,重者可有傷害自我或嬰兒的傷害性行為[1]。
3.1 心理因素 分娩是一個生理過程,但由于產婦缺乏對分娩過程的正確認識,90%產婦對分娩存在著緊張、恐懼心理,主要是分娩時的疼痛,是否能順利分娩,分娩過程中母兒是否安全,嬰兒是否健康,有無畸形,嬰兒性別是否理想等擔憂。另外產婦對即將承擔母親的角色不適應,有關照料嬰兒的一切事要從頭學起,對產婦造成壓力,導致情緒紊亂,形成心理障礙。
3.2 生理因素 產時產后的并發癥、滯產、難產、手術產是產后心理障礙不可忽視的原因。由于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造成心理不平衡,從而誘發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
3.3 社會因素 接觸死胎死產嬰兒的孕婦易產生精神傷害,曾經歷了不良產史的產婦往往是精神高度緊張,是產后心理障礙的誘發因素。
3.4 家庭因素 產后母體雌孕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產婦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強,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發生,此時的產婦非常在乎家人特別是丈夫的關心與幫助,如產后家屬的冷漠、家庭的不和睦、家庭經濟條件差、居住環境低劣、家庭對嬰兒性別的期盼等都是產后發生心理障礙的危險因素。
4.1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由于產后心理障礙患者情緒極不穩定,護理人員與其接觸時態度要和藹可親,動作輕柔,以鼓勵、指導、支持為主,以取得她們的信任。同時要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
4.2 注重產后心理疏導 產婦由于分娩的疲勞,產后會陰傷口的疼痛、剖宮產術后切口痛、子宮收縮痛、睡眠差、乳汁不足、照顧嬰兒無經驗、尿潴留、便秘等均可使產婦情緒低落,醫護人員要主動接近患者,關心體貼產婦,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給予心理疏導和支持,指導如何進行母乳喂養,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指導工作,母嬰互動情感交流,減輕產婦生活中的壓力。另外增加產婦產后早期鍛煉的意識,有利于產后身體各器官的恢復,消除負性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
4.3 指導產婦進行自我調節 加強產褥期衛生知識的宣教,保持充足的睡眠,閑暇時聽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看一些圖文并茂的育兒書籍,來調節身心,對產褥期進行科學地指導。
4.4 爭取良好的家庭氛圍 醫務人員對患者家庭成員進行教育和指導,讓他們不僅在生活上關心體貼患者,還要進行情感交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
4.5 樹立患者自信心 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與她們進行情感交流,使她們認識到產后心理障礙會給自己及嬰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減輕心理壓力,增加自信心。
5.1 加強圍生期保健,加強圍產期知識宣教 從產前檢查開始,向孕婦宣傳孕產婦正常的生理變化與分娩相關的知識,使其了解分娩過程,解答孕婦所提出的問題,使她們從中獲得相關的衛生保健知識,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了解,能正確對待孕期、分娩期出現的不適,減輕孕婦對妊娠、分娩的緊張、恐懼心理,完善自我保健,樹立起正確的生育觀,開設母嬰課堂,利用圖譜、多媒體讓孕婦學會給嬰兒哺乳、換尿布、洗澡等技能,為孕婦向母親角色的過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準備。
5.2 分娩全程給予產婦精神心理的支持 在分娩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充滿愛心和耐心,尤其對產程長、精神壓力大的產婦,更需要有耐心解釋分娩過程。
5.3 嚴密觀察產程,提高產科質量,減少急性剖宮產對產婦的不良刺激。
5.4 產褥期為產婦提供溫馨、和諧的休養環境,保證充足睡眠和營養,幫助產婦迅速適應母親角色,學會護理嬰兒。丈夫和親友要與產婦加強情感交流,關心、體貼產婦,對于有不良分娩史、死胎、畸形兒的產婦,應給予她們更多的關心,鼓勵她們增加自信心,幫助產婦順利渡過人生這一特殊時期。
[1]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