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揚
膽汁反流性胃炎又稱反流性胃炎、膽汁性胃炎、十二指腸反流病,是隨著胃鏡的普遍應用而發現的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破壞胃粘膜屏障造成胃粘膜的充血糜爛甚至潰瘍。目前治療主要以胃動力藥、止酸藥、胃粘膜保護劑聯合應用為主,由于病程長、反復發作,療效不甚理想。筆者應用中醫藥基本原理,自擬胃膽安湯方疏肝利膽健脾和胃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41~55歲20例,30~40歲27例,20~29歲3例,病程1~3a不等。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患者均有中上腹部無規律性隱痛、飽脹、噯氣、泛吐酸苦水等癥狀,常伴有肋部脹痛不適、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弦或弦數,中醫辨證為胃脘痛、肝氣犯胃型或膽胃不和型[3]。50例患者均在胃鏡下觀察到幽門口有黃綠色膽汁向胃內返流,所有患者均在胃鏡下觀察到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黃染現象,25例患者經B超檢查存在不同程度的膽道疾患。
1.3 治療方法 自擬胃膽安湯方:柴胡10g、炒枳實殼10g、陳皮6g、決明子10g、金錢草20g、廣木香10g、炒白芍10g、綠梅花10g、焦白術10g、炙甘草3g。藥物加減:腹痛較重者加延胡索10g;舌紅少津口干者加川石斛、北沙參各20g;四肢畏寒喜溫喜按者加干姜5g、吳臾3g;口苦干燥易怒、舌紅苔黃者加川連3g、黑山6g;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兩脈細數者加黨參黃芪各20g;余見癥加減。
2.1 觀察方法 胃膽安湯方每日一劑水煎,早晚飯前1h各服1次,45~60d為1個療程,停藥2~3個月門診隨訪及部分患者胃鏡復查。
2.2 結果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復查胃粘膜正常者20例。顯效:中上腹部無疼痛,偶有腹脹嘈雜燒心,無泛吐酸水者11例。有效:中上腹偶有隱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偶有泛吐酸苦水者4例。無效:經治療后病情無明顯改善者15例。總有效率達70%。
膽汁泛流性胃炎,據其臨床癥狀及體征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其發病機制是木虛土乘,升降失常所至[4]。脾胃互為表里,司升清降濁之職,《素問·五臟別論》“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4-5],脾胃健,運肝木疏土助其運化;脾胃失健,肝木相侮;膽氣不利,逆而上行犯胃,改變胃內環境,破壞胃黏膜屏障,膽汁反流性胃炎即發生,此即是《靈樞》所述“邪在膽,逆在胃”之意[4-5]。
本方案疏肝利膽,調和膽胃,以柴胡、金錢草、綠梅花疏肝利膽;白芍、甘草柔肝養肝,使肝膽之氣循其正道,膽汁不再逆行反流入胃,起到保護胃粘膜的作用。以枳實殼、木香利氣降濁,消積除痞,增強胃腸道平滑肌蠕動,促使膽汁下行;白芍、陳皮健脾和胃,行氣調中,有協調整個胃腸功能的作用;決明子潤腸通便,使腑氣下降,加快腸道的正常排泄作用;炙甘草調和諸藥,余癥加減用之[1-2]。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明顯的保肝、利膽和降血脂作用,可減低膽汁中膽酸、膽色素及膽固醇濃度,減少膽鹽對胃黏膜的損害;枳實殼可促進胃腸正向運動,減少膽汁返流到胃,諸藥合用使腑氣通暢,清升濁降,膽汁循正道下行不再返流入胃,造成對胃粘膜的刺激,破壞胃粘膜屏障,使膽囊和胃各司其職,功能平和協調而達到治療效果[1-2]。
[1]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36,547.
[2]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疾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9-30.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1994:9-10.
[4]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33-134.
[5]程士德.內經講義2[M].上海:上??萍汲霭嫔?98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