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章
“知識城市”(knowledge city)是20世紀九十年代在發達國家城市轉型、復興中誕生的一種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理論,是西方社會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問題的一種歷史反思,其宗旨是要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資源,實施以“知識為基礎發展”(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KBD)戰略,加速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空間結構的轉型,以實現城市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參與全球循環的核心競爭力。根據2004 年在巴塞羅那發表的《知識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y Manifesto)制定的標準,一個成功的知識城市,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知識基礎、合理的經濟結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便捷的國際國內交通、多樣性的文化、適度的城市規模和公平和諧的社會。具體來說就是:廣大市民有分享知識的有效途徑;“以知識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占城市經濟的主導地位;公共圖書館網絡系統完備健全、使用便捷,并與全球知識網絡相連;普及的通信技術成為市民獲取知識的手段之一;文化服務設施能夠適應城市的中心教育需要;擁有一份影響力強的報紙,市民閱讀能力和閱讀面達到較高水平;大中小學網絡系統成為指導市民欣賞文化藝術的平臺;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樣性;城市街道具備文化服務功能;擁有足夠的空間、綠地,以供社區和“公民社會組織”開展活動,建立起市民之間、政府官員與市民之間面對面的直接關系;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提供能夠表達意見的便捷工具和手段。
該理論一誕生就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許多國家通過“復興城市”(Urban regeneration)計劃和發展知識產業,迅速將原有一些傳統城市或處于“頹勢”的原型城市成功轉型為知識城市,演繹著城市的新空間,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范式,為世界城市化進程和城市轉型提供了全新的思維和模式。當前,我國城市化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全面認識知識城市理論和世界成功知識城市經驗有助于拓展新的視野,規避西方走過的老路,增加城市化的路徑選擇,促進我國城市化走科學發展、知識發展、綠色發展、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城市空間結構主要從空間的角度來探索城市形態和城市相互作用網絡在理性的組織原理下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在城市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空間維(Spatial Dimension)的描述①,是城市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聯結狀態,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也是城市社會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從西方諸多城市的實踐模式來看,知識城市適應了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而以知識為基礎的發展和創新又緩解了“城市病”的加重,解決了經濟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的矛盾。
1.城市空間結構各要素內涵的新變化
知識經濟是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蓬勃發展背景下產生的,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使知識和人力資本處于關鍵地位。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資本重要性的提高,促進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構成要素基于信息技術和知識的變化,同時也賦予其新的涵義。
首先,城市物質空間面貌發生改變。信息和知識作為充滿活力的新要素嵌入進傳統的城市空間結構中,改變了物質要素的面貌。城市基礎設施尤其是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例如互聯網、無線通訊、電視廣播等愈加豐富和完善,大眾參與信息和知識共享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化;傳統的工作和生產場所已大大改變,現代網絡設備和智能辦公用品遍地普及,不僅僅是工作工具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工作方式的變革導致了工作空間與生活空間的同質化;在工業社會工業用地占據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同時城市中最密集的中心區域也被商業活動所占據。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城市密集區的土地用途和城市內各種功能用地的比例將發生改變;知識經濟與信息革命促進了企業的知識創新,技術落后的產業被技術先進的產業所替代,而轉變其生產結構,并帶動與之相關的生產要素及企業區位的調整,從而使得處于高密度點的城市核心成為代表一個城市文明最優越的知識創新的區位;在城市土地功能方面,傳統的工業用地比例將降低,以知識開發與創新的信息業、教育、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的比例將上升;同時知識城市空間結構中的綠地、公園、廣場等公共開放空間系統所占比重也將增加,表現出生態化和以人為本的空間結構特征。
其次,勞動力素質要求提高。人口作為社會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經濟不斷發展中,人力資本的運營也呈現出知識化。高科技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等高級腦力勞動者比例大幅提高,主要從事知識創造的工作。人力資本成為知識經濟和知識城市創造財富的源泉。企業越來越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人力資本成為知識城市空間結構要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力資本地位的提升,教育和培訓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逐漸成為了知識經濟發展的關鍵,也為轉型為知識城市奠定了基礎。
再次,經濟要素日漸知識化。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知識城市發展中對經濟要素日漸知識化的要求,為適應知識城市發展,對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生產、傳播知識和其軟載體的知識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這些產業包括信息產業、科研教育產業、新聞傳媒、郵電通信和信息咨詢業等。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知識力量的大量運用與提升,也促使其他產業表現出高技術化和知識化的特點。作為生產者的企業也越來越知識化,高科技公司大量涌現,這些企業更加重視知識管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在知識型產業中就業,生產出眾多的高科技產品。
最后,城市文化要素地位凸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文化不再從屬于社會要素,它獨立出來作為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著更為重要的位置。以前作為城市附屬物的學校、研究機構、圖書館等要素成為知識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為知識城市的創新引擎而存在,成為知識經濟的基礎和知識城市的必要條件。過去用工廠和繁華的商業區來描述工業社會的城市,而今天創新型大學和先進的高科技園區詮釋著知識城市。
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各要素組合及分布狀態的新趨勢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組合關系和分布狀態,它既包括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構成要素,又包括要素間的聯接關系和分布狀態。因此在知識城市的轉型中,城市各構成要素組合和分布狀態也呈現出新的趨勢。
第一,由功能分區走向各要素的空間融合。工業革命使生產方式由分散化走向集中化,信息革命再次打破這種集中化,實現生產方式分散化與集中化的共存,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也使得產業的聚集效應降低。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產業是知識城市的主導產業,知識創新是知識城市的財富源泉。知識產業的布局選擇非常靈活,無需游離于城市其他功能區之外;大學、科研機構、各種學習型組織、圖書館和博物館等與產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相互的融合。因此知識城市內部空間的產業結構布局由分區走向融合。
在城市空間結構中,工作與居住的空間關系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社會,信息網絡技術使人們工作地點和方式更加靈活化,生活與工作呈現同質化特征;知識產業是對生態環境污染小,甚至是無污染的產業,對生活居住區影響微小。因此知識城市內部空間中生活區與工作區的邊界非常模糊,城市內部空間單一的功能分區被打破,知識城市內部空間功能高度綜合化甚至重疊。
第二,產生了新的城市多功能聚集體。知識經濟與信息革命,消除了空間距離對人們社會、經濟聯系的障礙,使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家庭和社區生活,更加注重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滿足自己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知識城市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城市,能提供多樣性的服務,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知識城市社區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它的功能包括商業、辦公、醫療、娛樂休閑和教育等。在知識城市中,辦公場所、居住場所、教育場所、商業場所和休閑娛樂場所實現了功能上的融合,形成了富有生機活力的綜合化的多功能社區。此外,在大學和研究機構等知識密集區的周圍形成了新型聚集體,這種新的聚集體包括高科技園區和大學城,在知識城市空間結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第三,由集中圈層式走向分散網絡化結構。集中圈層式即同心圓模式是工業社會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特征。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城市是開放的網絡化城市,城市的辦公、商業、居住、醫療、休閑娛樂、教育等功能以網絡方式組織起來,傳統城市集中的功能分區模式走向知識城市分散的功能融合的網絡模式,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向網絡化結構演進。同時,由于知識經濟的智能特征和聚集效應,在城市內部空間網絡化結構中,空間的分散和集中兩種力量是并存的。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城市空間一方面因聚集經濟向外擴展,總體上呈現分散化擴大,另一方面大都市區正向分散的結構收斂,城市空間結構將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環形樹狀網絡結構,這種城市內部空間網絡結構表現為一個中心、多個亞中心、分散化的工業和更為集中的知識產業。
3.城市外部空間結構的融合加速
一是知識紐帶突破城鄉屏障。工業經濟社會形成的都市區空間結構表現為單中心集中的功能分化的城市空間結構向郊區“攤大餅”式的蔓延,中心城市對郊區和鄉村土地和資源的掠奪導致城鄉間的對立。尤其是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都市區空間結構。知識城市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戰略,它強調城鄉的一體化,重視城鄉間的協調與合作。因此在知識城市下,都市區空間結構向多中心、復合式、網絡化結構發展,城鄉由對立走向融合,城市空間形態上形成具有復合土地利用的緊湊城市,并在城區范圍內形成多中心分散型網絡結構。在知識城市下的都市區空間中,一些中心城市的外圍或郊區可能會形成知識創新區。
二是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新重組。城市群空間結構是一個中心城市輻射區域內,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共同構成的空間結構,包括城鎮空間與區域基質空間在內的一個地域系統,它所反映的是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之間更為宏觀的關系。城市群是伴隨工業化而出現的,其空間結構特點首先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其次,具有中樞的支配地位,即體現在城市的哪些職能方面;再次,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級體系,即大中小城市布局合理;第四,空間體系結構形態大多沿長軸呈帶狀拓展;最后,具有發達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網絡(吳傳清,2004)。重要的是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城市間的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它所推動的全球化浪潮要求城市提升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為共同參與國際競爭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城市群的區域化和一體化趨勢加強。城市群內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城鄉之間的界線也日趨模糊,城市與郊區、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城市與城市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城市成為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知識城市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一些原有的城市群在知識經濟時代和知識城市理念下,向知識城市群發展。知識城市群除了上述這些城市群的基本特點外,當然最重要的是城市群組成個體的內涵:①城市具有以知識為基礎的主導性產業;②高密度的人才優勢;③發達的資本市場;④有利于吸引和留住知識工作者的生活品質;⑤完善發達的教育體系;⑥與全球城市的連接性等。
城市是人類發展的真實寫照,是一部厚重的“石刻史書”。不同的歷史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文精神等賦予城市不同的規模和特質。根據城市的特點,用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可以將城市劃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別。例如從規模上城市可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從性質上城市又可分為工業城市、商業城市、港口城市、風景游覽城市、工業資源型城市、生產消費型城市等。無論是規模上的還是性質上的城市,這些都是知識城市的原型城市或是母體城市。世界知識城市的成功經驗證明,并非所有的原型城市都可以轉化為知識城市。依據衡量知識城市的標準來看,僅有下列幾種原型城市可以轉型為知識城市。
1.政治經濟之都(Political-economic capitals)
越來越多的實證表明,在全球經濟中,政治力與經濟力緊密相連。在經濟力方面,主要表現資本的聚集和產生高回報的能力。根據Harvey 和Sassen的分析,包括媒體巨頭在內的絕大多數跨國公司一般都把總部設在少數全球經濟之都,因為他們能夠有與政治權力親密接觸的便利機會,甚至影響外交政策的選擇、貿易協定和信息曝光率②。而對于經濟之都來說,由于它們具有關鍵的群體來進行創新,檢驗產品的新線路或是進行新的組合等條件,它們在生產過程中通常具有創新性,同時還具有多維度的特點,如決定地方市場的規模和人力資源的基礎等,以及最佳的交通便捷系統,如決定全球市場的規模和它們的吸引能力等。例如,Sassen在分析日本首都東京之后指出,由于東京是國家經濟的指揮中心,國際服務功能發達,形成了作為全球城市的能力,在嵌入世界城市體系的能力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這些因素,日本的國民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集中到了東京。
2.金融中心城市(Financial Centers)
金融中心城市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的,它既需要良好的軟件環境,更需要政府機構和組織支持的硬件條件的支撐,如銀行間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和黃金市場以及高素質的專業化從業隊伍和管理團隊等。由于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中具有精細的專業化操作,它們的動向直接可以左右全球經濟。另外,這些城市可以緊密依托于強大的知識基礎實力,如通過城市內權威的研究機構、高等專業學校等,迅速獲取全球各種經濟信息,儲存和精細分析信息,發揮中心區的導向和輻射職能。
3.時尚潮流城市(Trend-setting cities)
古往今來,人們對美的追求絲毫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新技術正在使生產者和消費者融合成“生產消費者”(prosumer)③,他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引領著世界的時尚潮流,使那些以往形成的潮流城市匯聚了更多具有創造天賦的人才,創造出新的潮流形態,表現在新文化的再現、服飾、設計、建筑、飲食等方面領域。這些元素訴求決定著獨特的城市文化,鮮明的多樣性,有時具有誘惑力,有時具有威脅性。它們常常處在全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切割的邊沿。這類時尚潮流城市有如紐約、巴黎、米蘭、東京和我國的香港、上海等。
4.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Culture,tourist & educational stars)
當今世界包括經濟全球化、個人主義盛行和來自欠發達國家移民人數在內的新的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文化與社會問題,文化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④而處在這個競爭中心的應該是每個國家包括軟實力和硬實力在內的城市文化,這是因為城市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正是城市文化資源,成就了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包括商務、投資、旅游、求學等境外客人,促進了信息交流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一批旅游明星城市的成長,它們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個性吸引國際游客,在全球市場傳播文化價值觀,使旅游業在知識經濟時代發展成為了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時,大學也在日益全球化,學生的流動比例有了顯著的增加。在這股浪潮中,擁有豐富高等教育資源的國家和城市不僅成為人才聚寶盆,而且還成為知識的催化港。在這種急劇變化中,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求學的人數更是增長迅速。例如,現在美國授予的博士學位有30%被外國學生獲得,英國這個比例更高,達到38%。⑤因此,具有國際教育視野的城市很容易轉型為知識城市。
5.環境樂園城市(Environment paradises)
全球生產消費主義時代的特點使人們更加重視生活的品質,追求一種“炫耀式”消費的時尚。因此,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城市有無“磁力”和“活力”。環境樂園城市的標志是空氣的凈化、水資源的清潔、綠地的充盈、城市結構布局合理、休閑娛樂設施完備、市民分享知識和藝術的渠道暢通,文化多樣性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和開放性特色突出,市民社會發達等。從硬件上講,首先就是全球產業發展最快之一的環保工業,這是保持城市的興旺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可持續追求的目的就是創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區。⑥其次,由于城市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用于日常管理,大量使用常規技術于日常生活之中,使環保工業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環保工業的好壞直接對城市的生活品質產生決定性影響。另外,由于在健康和環保品質領域大量投資的原因,這些城市通常可以為居民和從事商業活動的公司提供理想的場所,如安全、干凈、舒適和開放輕松的氛圍等。
6.技術樞紐城市(Technical hubs)
技術樞紐是技術相聯系的中心環節,是技術、知識擴散的紐帶,城市的規模不在于大而在于知識的密度和“信息高速公路”。在知識經濟時代,這類城市在從事研究、開發新技術和使用新方法中具有專業化的特質。它們是知識經濟的“智力庫”,代表著城市的創新引擎,而且最終將會輸入到政治經濟之都和其他城市。有的人認為,盡管技術樞紐可能不是知識經濟中最顯著和最具活力的中心,但它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數情況下,由于樞紐城市隨時可以將實用知識用于地方環境的改善,技術樞紐便成為最適合人們居住和工作的理想之地,從而也可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技術樞紐城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它擁有強大的知識基礎:專業化的研究機構、國內和國際研究中心以及與居民高度分享技術成果的網絡等。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論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1962年在其《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中提出并系統闡述的。⑦盡管其首要含義在哲學方面,但其創見和獨到之處則在于范式的社會學含義和構造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范式的含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實際上已經泛指一種“模型”,是研究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則的總稱。知識城市范式是原型城市基于自身客觀現實在轉型過程中探索出來的一套科學的方法或路徑。
1.巴塞羅那:政府主導下的知識城市
巴塞羅那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港口優勢,但在1929年舉辦世博會之前,巴塞羅那一直是一個落后封閉的小城鎮,其優勢沒能充分發揮。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后,針對城市越來越頹勢的窘境,市政當局選擇了知識城市作為其新的發展戰略,充分抓住知識經濟興起的有利時機和利用業已存在的文化資源優勢,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使城市很快轉型為知識城市。在2007年10月墨西哥舉行的“第一屆世界知識城市峰會”上,該市榮獲“首屆最受世界尊重的知識城市獎”第三名。作為歐洲最早實施知識城市理念的城市,巴塞羅那制定了具體目標,成立專門的辦事機構負責實施;優先將文化視為“知識城市創新引擎”;在市政機構中增加一位新議員,以加強與城市行政機構的橫向聯系和直接負責“知識城市”的項目;最后是強化文化與社會和諧 (social cohesion),從知識創新入手推動巴塞羅那知識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尤其是增加知識工作者的就業機會。⑧
2.倫敦:用知識基礎設施+文化資本鑄就城市創新引擎
倫敦(London)既是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知識城市”典范。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倫敦市政當局把知識城市戰略當作其重要的發展目標,強化“城市創新引擎”(urban innovation engine)的作用,明確提出文化戰略要維護和增強倫敦作為“卓越的國際創意和文化中心”的聲譽。為此在確定的文化目標上主要體現出四個特點:一是卓越性(excellence),即增強倫敦作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地位;二是創新性(creativity),即把創新作為推動倫敦成功的核心;三是可參與性(access),即確保所有的倫敦人都有機會參與到城市文化中;四是效益性(value),即確保倫敦從它的文化資源中獲得最大的利益。⑩除此之外,倫敦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還十分重視把城市邊緣地區的開發納入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并于1996年成立了“城市邊緣合作伙伴”(The City Fringe Partnership,CFP)組織,以加強城市邊緣地區的戰略開發,提升其商業群體、戰略區位、人力資源和地方市場需求四個方面的競爭優勢。
3.曼徹斯特:文化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軸心
建市于1893年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作為英國傳統制造業中心,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經歷了痛苦的磨難,在1975~1985年之間,城市失去60%的就業機會,留下了大量閑置的空地、工廠,貧窮、犯罪和罪惡的威脅、糟糕的健康狀況、惡劣的工作環境,使整個城市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之中。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市政當局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調整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業已存在的城市文化資源優勢,大膽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發展。經過15年的努力,曼徹斯特已經轉型為國際公認的“知識城市”。在實踐過程中,曼徹斯特市政府出臺了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提出把“文化變成城市發展戰略的軸心(axis),經濟、社會、技術和教育的戰略都必須服務于這個文化軸心”的理念,并規劃了“發展可持續文化經濟”等5大主題:(1)文化之都,即建設可持續發展文化基礎設施,保護文化投入的利益;(2)文化與學習,即確立文化在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3)文化大同,即鼓勵市民參與文化活動;(4)文化經濟,即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經濟;(5)文化營銷,即協調開展各種營銷活動,整合城市文化資本,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4.匹茲堡:用多元教育打造的“地球學習村”
美國鋼鐵中心匹茲堡是典型的工業城市,其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市政當局從教育入手,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城市各級學校的積極性,實施教育強市、教育立市戰略,著力把匹茲堡打造成一個“地球學習村”,以吸引全球學生。目前,該市每年吸引的國際學生高達30萬,連續多年位居全美前列。匹茲堡“地球學習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一是十分重視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用不同層次開放性的學校向市民和外國學生提供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加強語言融合,從而增強學生的認同感。二是通過舉辦少數民族裔藝術節來營造多元的文化氛圍,讓那些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能夠在異國他鄉感受到祖(籍)國文化的存在。三是創造條件,鼓勵那些國際學生學成后能夠自愿留在匹茲堡創業。正是因為有來自世界各地人才的推動,匹茲堡創造力和創新力大大提高,其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生物技術已經超過了硅谷,成為該市的支柱產業。四是特別重視在無形資產如藝術、創造力、人力資本等領域的風險投資(Gurid,2002)。如今匹茲堡已經由一個重工業城市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和典型的知識城市。
5.休謨:全民享受終身教育的樂園
澳大利亞休謨市毗鄰墨爾本國際機場,人口僅有20萬,這里居民由132個民族組成,講101種語言,其中外國出生的居民高達35%。盡管毗鄰大都市墨爾本,但其在就業、教育和培訓、人力資本等方面表現極為遜色。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2003年起,市政當局從創辦“休謨地球學習村”(Hume Global Learning Village)入手,通過打造市民享受終身教育樂園,從此走上了知識城市之路。休謨地球學習村首先高度重視發揮民主資本的作用,為此,市政當局和普通市民建立起暢通的渠道,讓市民充分獻計獻策,以構建其切合實際的學習機制;其次通過建立起各種合作伙伴關系,向市民提供各種正規的或非正規的實用課程,讓市民擁有廣泛的學習平臺,以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用學習、創新來促進休謨市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市政當局還通過頒布“休謨社會主義憲章2005”來保障市民的權利,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休謨地球學習村的突出特點在于,通過地球學習村的形式來實現知識城市發展的目標。最后在實施知識城市戰略中,休謨市還頒布了知識城市評價框架和“未來瞭望塔監控系統”,以便隨時檢查實施進展,調整策略。
6.斯德哥爾摩:著力做好城市新定位促進全面發展
斯德哥爾摩既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也是典雅而繁華的城市。它一直保持著古香古色的傳統文化風格,但產業結構單一,城市缺乏活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斯德哥爾摩明確提出綠色城市、知識城市、國際節慶城市、設計創意城市和IT城市的戰略定位。如今,斯德哥爾摩已經成為全球眾多高科技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和“歐洲IT之都”,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領域處在歐洲前列,實現了知識城市的目標。
在實施知識城市戰略中,斯德哥爾摩一是牢牢依托底蘊厚實的文化、完備的公共文化設施,為創新活動和年輕企業家的成長營造優質服務的良好環境;二是增加在知識產業領域的投入,戰略制定之初,市政當局就投資20億歐元用于整合全市信息資源,改造知識基礎設施,為全體市民提供分享知識的良好條件;三是舉全市之智慧,開發出“知識城市創新模型”,將科技園的功能與城市的功能融于一體;四是強化高新產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如將全市所有高科技產業整合到同一園區內,確保知識城市的功能與全球商務和科技社區網絡相連接;五是注重將城市公共空間打造成全體市民的創新引擎;六是通過提供便捷的交通條件,營造出吸引全球科學家和商人的優良環境等。經過不懈努力,到2004年,斯德哥爾摩憑借自身的優勢和魅力,贏得舉辦世界議會和其他重要活動的資格,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城市之一。
7.慕尼黑:依托知識資源加速城市轉型升級
慕尼黑文化底蘊厚實,尤其是建筑文化頗具特色。該市當局認為,打造知識城市不僅能保持其傳統產業和文化優勢,也能加速知識升級和推廣應用。該市在轉型為知識城市中,一是緊密依托研究和開發機構組成的不同群體,高度重視信息整理、知識轉化,用知識資源提升城市創造力和生產力;二是緊密依托各種公共行政組織、服務和供應商等組織知識、傳遞知識和儲存知識;三是依托大學、工商業會所等技術中心加速知識的轉換,構架起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價值鏈;四是積極發揮城市顧問咨詢機構的作用,讓他們及時向市民提供使用知識,建立合作,開展咨詢,回答提問和進行項目管理等便捷的社會服務;五是市政部門和服務中心高度注重在人口和公司密集區及時搜集有關商業、文化、衛生、學校系統、社會服務、運輸和環境等信息,并對此進行加工,將其轉化為知識經濟的動力和城市創新引擎。
8.里斯本:以知識為基礎加速城市轉型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是歐洲大陸最西端的城市,現有人口90多萬。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期,它不僅曾是全世界最繁榮的經貿中心,也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航海中心。可到了19世紀,里斯本走向沒落,直到20世紀90年代近乎“重生”,成為令人向往的城市。?里斯本的“重生”源于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轉型,其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變城市發展的模型,把人力資本作為頭等大事,強化港口城市、資本城市和商業城市的功能定位;二是金融的便捷服務加速了技術資本的流動、初創公司的建立和技術集群的形成;三是政府決策部門清晰的戰略定位;四是充分發揮科技園區的引導作用;五是為知識相關產業的發展營造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環境;六是注重初創公司孵化器基礎設施建設和風險資本的融資手段。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服務經濟部門的地位加強,到2002年,服務部門的總收入就已經占整個城市總增加值(GVA)的85%。
9.波士頓:充盈人力資源強勢知識產業
波士頓(Boston)是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最大港口城市,也是17世紀歐洲清教徒移民在美國建立的第一座主要城市(1625年)。市區面積121.7平方公里,人口60萬左右。市內擁有哈佛大學、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等16所大學以及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NASA)電子研究中心、美國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等重要科研機構。可就是這樣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一直處于低迷。1958年起實施大規模城市更新規劃,但發展受到城西山丘地帶的限制,并缺乏像紐約附近的哈得孫-莫霍克谷地(The Hudson-River-Mohawk Valley)那樣進入內地的通道,在全國的地位仍相對下降。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極為蕭條。到了80年代后,隨著科技產業(128號公路科技園區)的興起,給城市轉型帶來了機遇。經濟收入從低于全國的20%一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失業率也由過去的15%下降到3.5%。進入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波士頓的經濟再次繁榮,尤其是以知識為基礎的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此再也沒有下滑,并開始引導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波士頓也成為充滿活力的知識城市。在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中,波士頓一是充分發揮位于城內的8所研究性大學的作用,二是發揮大型、多樣性的技術部門的優勢,三是注意培植生物技術“超級集群”(super clusters)。研究表明,波士頓是全美三個具有大型高科集成的城市之一。?
10.東京:用智力資本打造全球城市
日本首都東京(Tokyo)位于關東地區(Kanto)南部,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26%。為了打造世界著名的知識城市,《東京構想2000——建設千客萬來的世界城市》和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東京新城市建設展望——走向都市再生的道路》明確提出,?一是要通過改善都市結構振興東京;二是要以培植新產業帶動經濟發展;三是要培養肩負東京未來重任的下一代;四是要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多樣的支助體系;五是要用安全構建安心社區;六是要注重環境保護,走綠色發展之路;七是依靠知識引導國家的未來。基于此,東京將促進變化而不必理會國家規定的行政結構,通過推行橫田軍事基地設施的民用、軍用雙重功能,努力分散權力,實行所謂的“三位一體”的改革,目的是使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職權,并使東京繼續為國內其他地區樹立積極的榜樣。
縱觀上述幾個全球知識城市的典型范式,盡管它們各有特色,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如知識基礎設施健全完善,文化資源作為創新引擎,知識經濟為主導,強調社會公平與包容,知識資本、環境資本、技術資本、文化資本、民主資本和金融資本發揮重要作用等。
1.充分考慮政治與社會因素,以戰略視野制定開發規劃。在許多知識城市最初階段,為了使城市在知識經濟時代重新定位,尤其是在傳統工業下降和社會資源稀缺的情況下(Montreal,2003),社會上有一種緊迫感和思變的需求。但這種社會變革的意愿只有在轉化為政治意愿之后,才能產生進一步采取行動的火花。無數事實證明,沒有來自高層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個城市要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為知識城市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充分考慮政治和社會因素是知識城市成功的關鍵。
有了各級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還必須有戰略規劃,而清晰的戰略視野是將城市轉換成知識城市的導航標。換句話說,沒有清晰的戰略視野,任何欲打造知識城市的努力只會以失敗告終。清晰的戰略視野必須建立在對整個城市的地位、知識含量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因此,由負責未來城市發展社區的領導和執行者們,如地方政府、專業機構和組織等,編制知識城市視野藍圖,明確特定目標,采取系列措施和行動等,是十分必要的。城市高層部門制定的是藍圖,但也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市政部門和社區,幫助他們確定宏偉目標,量化任務,制定具體措施和辦法。同時,城市的高層部門還可以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平衡這些部門在使用有限的資源和與大都市區的競爭中的利益。但最終目標旨在開發高等教育的質量系統、提高市民生活的品質和加快社會服務的質量等。
2.以強大的金融支持和投資為依托,組建專門機構具體實施。知識城市的開發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和參與,更需要強大的金融支持和投資,這是知識城市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也是城市轉型和升級的客觀需要。但在對戰略計劃采取任何行動和投資之前,政府可以通過市場行為籌集必要的初創基金,而不是一味地依靠銀行的投放和政府的投資。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也不利于知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只有保證了初創基金,城市的開發才有可能吸引外部的投資(Montreal,2003)。有了健全的金融介入和投資機制,還必須有專門的機構來實施。正如知識管理專家Engels教授2003年指出的那樣,組建專門機構是促進知識型地區的開發和成功知識城市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些專門機構不應該僅僅是政府部門,更應該是技術基金會、研究中心、技術園區、大學等。它們可以通過介入不同的活動(如設計與實施項目)來主導研究,加強科技合作及知識分享,營造環境吸引和留住知識工作者,創新經濟增長群,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知識概念市場等等。
3.堅持國際化、多種族的特質和開放的、包容性的城市個性。知識城市首先應該是國際化的城市,或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這是因為:首先,全球經濟的地域分布及構成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一種空間分散但全球經濟一體組織的經濟活動,從而賦予了主要城市一個新的戰略角色;其次是全球城市在其經濟基礎上有著特殊的構成要素,如投資國際化和金融證券化;再次,全球城市是從事某種特定工作的場所,既是專業化服務的供給基地,又是金融創新產品和市場要素的生產基地;第四,高度專業化的生產者服務是全球城市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五,全球城市具有特殊的空間、內部動力和社會結構。?所有這些正好構成了知識城市的基本特質。
知識城市建設還必須建立在多樣性的開放度之上。通常,知識工作者一般愿意居住在具有多樣性人口特質的社會,因為這種社會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而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社會氛圍更容易刺激觀念的交叉催化與付諸實踐,從而促進知識的快速流動(Florida,2002)。這是知識城市的基礎。另外,根據相關技術報告(SGS Economics,2002),許多知識城市成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們對移民的正面態度,例如在世界高科技的前沿美國硅谷,移民人數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包容性和開放性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環境,源源不斷創造出新的技術和社會財富。正如美國政府智囊機構布魯金斯學會的人口學家威廉·弗雷指出的那樣,“全美國都在經歷一場超乎尋常的多樣性大爆炸”,移民的涌入“成為經濟繁榮的標志之一。”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包容性也是知識城市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4.建立大都市網站暢通信息交流渠道,為市民提供價值創造的機會。當今世界,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娛樂生活、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網絡普及最高的地區是北美洲,正好也是國際化城市、知識城市最集中的地區。因此,知識城市建立起有個性、服務性強的大都市網站顯得十分重要。這樣有助于滿足市民對信息的需求和融入不同社區的需要。有了信息交流平臺,知識城市成功的另外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向每個市民提供價值創造的各種機會。這些實踐活動的例子包括:社會縮影創造力的再現,依托綜合的、高質量的網站建立社會對話的空間。根據Montreal 知識城市顧問委員會2003年的報告,知識城市也可以被同化的步伐和各種新知識的使用區別開來,還可以被知識的傳播、分享以及促進新的知識類型快速獲得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活動區別開來。
5.挖掘利用城市創新引擎,保障市民知識社會權利。國際著名的創新生態學專家Ron Dvir博士認為,“創新是將知識和想法轉變為價值的過程”。而“城市創新機器是一個引起(trigger)、再生(generate)、培育(foster)和催化(catalize)城市內部創新的系統。這個龐大的復合系統(complex system)包括人(people)、關系(relationships)、價值(values)、過程(processes)、工具(tools)和技術的(Technological)、物質的(Physical)和金融的(Financial)基礎設施。”。?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城市的圖書館、咖啡廳、證券交易所、市政大廳、大學、博物館等等。它們構成了城市創新的源泉。
實踐證明,一個知識城市最重要的是其在研究和非研究領域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可以說,一個成功的知識城市首先是以獲取的知識財富而著稱,因為知識本質上通常是在研究中心和學習型組織內循環,而知識的生產進程正是源于我們知曉的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例如研究機構和大學。除此之外,完善的公共圖書館網絡對知識城市的成功也很重要。正如1999年巴塞羅那市第三開發戰略規劃中所指出的那樣,一個知識城市的基本貢獻是公共圖書館網絡的存在。圖書館不僅僅是儲存歷史知識成果的檔案館,而且還是創新的引擎。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人們得以創造知識和交換知識,并通過談話交換想法,最終促進創新。
總之,建設“知識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整合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資源,需要科學可行的政策體系支撐,需要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需要動員全社會各種力量的參與,需要“城市創新引擎”復合系統的高效運轉。在21世紀,“知識城市”理論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路徑選擇。
注釋:
①顧朝林,甄峰,張京祥.集聚與擴散——城市空間結構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1-20.
②S.Sassen.Urban Impac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J.Bratchie et al (eds.),Cities in Competition.[M]Lo ngmann,Melbourne,36-57.
③托夫樂預言“生產消費者”創造新財富[N].參考消息,2006,8,22,第四版.
④Jordi Pascual I Ruiz.Culture, Connectedness, and Social cohesion in Spain.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 cation[Online],27(2).[EB/OL].
⑤Available at: News Weekly, August 21,2006.
⑥[英]大衛·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單燕華譯.營造21世紀的家園——可持續的城市鄰里社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第164-168頁.
⑦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⑧D.Amidon,Be Davis, Entovation(2004).Get in the Zone.,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8(2),26-28.
⑨Mitchell.J.K.,(ed)(1999) Crucibles of Hazards: Mega-Cities and Disasters in Transition[M].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Japan,P.29.
⑩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及其啟示[N].北京日報,2006年11月14日.
?Manchester’s Cultural Strategy[EB/OL].http://www.manchester.gov.uk/regen/.
?持平.里斯本[J].地理知識.1997,(4).
?Cortright,J and Mayer, Heike(2001) High Tech Speci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High Technology Centers[M].The Brookings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Available at: http://www.metro.tokyo.jp/CHINESE/index.htm.
?[美]絲奇雅·沙森著,周振華等譯.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7:譯者序第3-4頁.
?Ron Dvir.Innovation engines for KCs: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sanp shots,[EB/OL]Available at: www.knowledgeboa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