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梅
老年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進入老年期后,會面臨許多問題,如退休、喪偶、子女婚嫁、配偶生病等,加上生理、心理的變化,老年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減退,很容易發生失眠。輕者入睡困難、中途易醒,甚者整夜不眠,以致正常的人體生物節律被打亂。整天昏昏欲睡,心煩意亂,精神不振,并伴心慌氣短、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中醫把這種生物鐘紊亂的現象稱為“陰陽失調”。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壓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來越多,長期失眠會導致多種疾病。因此,做好老年病人的睡眠調護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體現。
生理、病理、心理因素及環境的變化等都可能引起失眠,加上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衰,對外界適應能力趨弱,大多數伴有慢性或潛在的疾病,因而容易引發失眠。中醫認為失眠多由七情所傷,思慮太過或飽受驚恐而導致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以至心神被擾,神不守舍而不寐。
1.1 生理、病理因素 人到老年各臟器功能逐漸衰退, 疾病不斷增多,如前列腺肥大、糖尿病、泌尿系統疾病引起的夜尿增多可擾亂睡眠;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等使腦部血流量減少,引起腦代謝失調而產生失眠;慢性肺部疾病造成的肺功能降低,通氣換氣不足,咳嗽、氣喘易引起失眠;另外,關節炎疼痛、皮膚瘙癢、吐瀉等也會影響睡眠。
1.2 社會、心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年歲增長,心理承受能力減弱,遇事不能調整好心態就會產生焦慮、抑郁、恐懼、多疑,人際關系敏感,并伴有軀體不適感而致失眠。
1.2.1 由于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工作競爭激烈,雙職工家庭的許多老年人成了孤獨的家庭“守望者”,看到子女忙于工作,就會不顧“歲月不饒人”的現實,過多地操心子孫的事情,當力不從心時無價值感和孤獨感便油然而生,大腦處于緊張和過度疲勞狀態,久而久之,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就導致失眠。還有的老年人不能“量體裁衣”的過量運動會引發潛在的疾病。
1.2.2 某些病的急性期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如:心肌梗塞患者會因持續性劇痛而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加上住院期間生活單調,與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在飲食、休息等方面難以適應而產生恐懼和焦慮也會導致失眠。
1.2.3 受長期疾病折磨易敏感多疑而產生揣測心理。一旦病情反復、治療效果不明顯,會猜想自己的病情很嚴重,加上長期服藥,飽嘗病痛折磨和藥物不良反應的刺激,會產生沮喪和抗藥心理;當出現與不治之癥患者某一相似癥狀時會懷疑醫護人員甚至家人都在對他有意隱瞞病情,周圍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可能引起猜疑,使心理負擔加重而致性格、行為改變。如暗自傷心落淚、沉默少語,或無端的大發脾氣,對治療及疾病的轉歸表現漠然,不愿配合,消極等待“最后的歸宿”。
1.3 環境因素 老年人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往往更差,常見的噪音、強光、寒冷、炎熱、床鋪不舒適以及蚊蟲、老鼠等外界因素,或處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環境下,如守護病人,身處危險場所,或習慣于在固定的環境中睡眠,如換房間、換床等,均可導致不安或緊張焦慮,并由此產生失眠。
2.1 自身調節 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睡眠有六不宜[1],即不宜俯臥,不宜憂慮,不宜睡前思慮,不宜睡前進食,不宜睡臥言語,不宜臥對燈火。但現實生活紛紜復雜,諸如友人失和、親朋永逝、家庭糾紛、經濟拮據等等,皆可令人心煩意亂,或憂或悲,或急或惱,面對這些惡性刺激,應當開導患者泰然處之,將不良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通過自我調節,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2.1.1 保持寧靜的心境是輕松入睡的訣竅 中醫《內經》曾規勸“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主張睡前精神放松,情緒安寧,避免大喜大悲。老年人一旦出現睡眠障礙,應該平靜、客觀地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否則易形成惡性循環、變成頑固性失眠。
2.1.2 創造適合的睡眠環境 調節臥室的光線和溫濕度,減少噪音,去除可能引起不安全感的因素。盡量做到臥室內光線柔和、暗淡,空氣新鮮而流暢,無異常氣味。被褥干凈、舒適,同時,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以右側臥位尤好,可有利于肌肉組織松弛,消除疲勞,幫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腸方向推動,還能避免心臟受壓。枕頭的高度及軟硬應適宜,不要蒙頭掩面或張口而睡。
2.1.3 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睡前20分鐘用溫熱水泡腳或做足穴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改善睡眠;晚餐不過飽或過饑;睡前2小時內不飲用濃茶、咖啡和酒等刺激性飲品,不做過量的腦力和體力活動。
2.1.4 適當用藥物輔助治療 老年失眠者可以服用鎮靜藥物輔助睡眠,原則是劑量宜小不宜大,時間宜短不宜長,宜多種藥物交替使用。
2.2 心理護理 健康的心理、樂觀的情緒是克服失眠、減少疾病的重要支柱。
2.2.1 轉變護理模式,重視心身調節 現代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學模式轉變,心理治療逐漸為大家所重視,失眠主要原因是心理社會因素,因此心理調護是關鍵。祖國醫學提出“以心醫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平均壽命日趨延長,老年患者也逐漸增多,因此,在護理失眠病人時一定要針對老年患者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重視心身調節,加強舒適護理,通過心理對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對疾病的能動作用,促進身心健康。
2.2.2 微笑服務患者,緩解心理障礙 良好的情緒,可以帶來安穩的睡眠,安穩的睡眠又可使患者情緒良好,這就是老年人應該自控的“良性循環”。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年患者不單純為治病而來,也為尋求尊重和關愛,得到最舒適的醫療護理服務。當患者從溫暖的家庭滿懷希望來到陌生的醫院,見到一張張關懷而給人安全感的笑臉,在心理上就能消除環境的陌生、對醫院的恐懼,當護士帶著親切真誠的微笑,輕巧而勤快地來往于病床旁,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生活起居上給予協助,鼓勵他們與周圍的病人多交友聊天,同時鼓勵家人、親友常探視、關懷,以排解老人的寂寞和失落感,這對病人的精神安慰可能勝過良藥,一個微笑,能使陌生人感到親切,使朋友感到安慰,使親人感到愉悅,用微笑來幫助患者排除那些導致失眠的不利因素,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和心理壓力,使其積極配合調治而早日康復。
2.2.3 做放松訓練,分散注意力 對失眠的恐懼才是強化失眠的禍首,失眠者往往把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睡眠上,且將白天疲倦、注意力下降及全身不適的所有罪過都歸咎于睡眠不好?!芭率撸肴胨钡乃枷氡旧硎悄X細胞的興奮過程,因為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終致惡性循環。因此,引導患者有規律的放松鍛煉是防治失眠的重要方法。暗示患者對失眠引起的癥狀不在乎,順其自然,躺在床上后閉目養神,以達到分散注意力,調節緊張情緒,消除孤獨寂寞心理;有時深呼吸幾次,也可以幫助全身肌肉松弛。通過放松訓練,減少精神和軀體的緊張,心境寧靜平和,有助于睡眠。
2.3 飲食護理 《素問·逆調論》稱“胃不和則臥不安”。說明飲食不節、消化不良、脾胃受損,也會導致失眠。故老年人飲食宜清淡富營養,可常食用海帶、空心菜、紫菜、水果、綠豆、玉米、動物肝臟等,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及不宜消化的食物,忌食油炸食品;避免生理性干擾夜眠的因素,如過饑、過飽,睡前飲水致夜尿增多等。另外,老年人應適量補鈣,同時適量攝取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F代醫學研究發現鈣質攝入不足的人容易出現肌肉痛和失眠問題,人體內鎂含量過低時,會失去抗壓能力。鈣和鎂并用,成為天然的放松劑和鎮靜劑。
2.4 服用藥物的護理 對有些已在睡眠和情緒間形成惡性循環的老人需要藥物治療,食物調養。在必須用藥的時候,應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如生活突遭變故,或壓力突然增加導致失眠時,可服用安眠藥和鎮靜劑,加用維生素B1或氨基酸,可改善腦代謝功能,有利于調整睡眠,但不能長期使用,否則會引起不良反應。
2.5 中醫調護 由于失眠病因的多樣性,以及安眠藥本身的副作用,中醫調護成了眾多患者擺脫失眠的一個重要手段。
2.5.1 穴位按摩 每天用手指按摩太陽穴,百會、勞宮、涌泉等穴位數次,可使病人自主神經安定,身心放松從而誘導入睡。按摩能消除疲勞,改善血循環,溝通表里,達到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心情舒暢,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可有效地防治失眠癥[2]。
2.5.2 針灸、足療 針刺、艾灸能不同程度的促進大腦皮質功能恢復生理平衡,主要穴位有神門、內關、三陰交,以睡前2h針灸為宜。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是經絡氣血運行的起點,用朱砂外敷涌泉穴,使心火下溫腎水,腎水上濟心火,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則其寐自安[3]。
2.5.3 耳穴貼壓 中醫認為“十二經通于耳”、“耳為宗脈之聚”,人體各臟腑器官在耳廓上皆有相應代表區,并有規律的分布在諸耳穴上,在兩耳輪換貼壓生王不留行子,通過刺激耳穴,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從而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交感、神門、皮質下耳穴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功能;心、肝、脾、胃、腎耳穴調整相應臟腑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復協調平衡,達到鎮靜安神寧心之效[4]。
任太太,71歲,平素體健,血壓正常。性情急躁,大半生以女強人度過,一次因上大學的孫子電話中說愛吃奶奶院中的榆黃,老人就讓兒子給樹松土施肥,兒子未顧上立即行動,老人就生氣自己動手,漸感體力不支時仍想掙著干完,不料失去知覺。結果以“高血壓,眼底出血”住院治療一周痊愈。時隔半年老人因反復感冒未及時治療,并發尿路感染,本想住院治療,和病友聊天排遣郁悶,當時正是住院病人高峰期,女兒只考慮到老人聽力差,住院會影響同病室病人休息,也擔心老人會因陌生環境休息不好,就自作主張在家治療,次日老人出現失眠癥狀,服用舒樂安定無明顯效果,且失眠逐漸加重,第三天原有病情明顯好轉,老人卻因失眠而大發脾氣,拒絕治療,女兒遂邀請鄰居陪老人聊天,結果當晚失眠自愈。
病因分析:由于“腎藏精生髓,通于腦”,腎精不足則致腦髓失養,生理功能紊亂而致失眠。由此可見,不僅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社會因素亦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任太太因思慮傷脾、抑郁傷肝、勞逸失調、久病體虛導致失眠。證屬肝腎陰虧,髓??仗?。治宜滋補肝腎,益腦安神,同時以心理疏導做輔助治療,達到健腦、降火、安神。實踐證明,對患情緒性失眠的老年人,運用心理學知識維護其最佳心理狀態,是預防或減輕疾病、促進痊愈的護理手段
失眠,常常困擾著老年人,也是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老年人最常見的失眠多是情緒引起的。作為老年人,他們為社會、為家庭辛勤工作、操勞了大半輩子,多數人積勞成疾,加上豐富的生活閱歷,生病或住院時容易滋生“樹老根枯”的傷感,有的身體出現某些異樣的感覺,便猜疑患了不治之癥等憂慮心理易致失眠;同樣,情緒過于興奮,也會影響睡眠。故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樣,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心,生病時需要照顧,經濟困難時需要救濟,公共汽車上要設“老弱病殘孕專座”,再婚時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臨終時需要親人在身邊。家庭和社會的關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因,老年人自身也要發揮內因的作用,學會自我調節,減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擾,避免情緒異常波動,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順應這一人生的轉折,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在退休前已有業余愛好者,退休后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無愛好者也應有意識地培養,用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但要按照自己身狀況“量體裁衣”。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情緒低落時,切忌諱疾忌醫,不要過多為自己的失眠擔心,隨其自然。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服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1]黃堅,何劍榮.中醫辨證施護在失眠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醫學,2005,11(5):470-472.
[2]陜海麗,李冬梅,劉萬芳,等.老年失眠癥的中醫辨證施護[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3):31-32.
[3]曹銀娥.針刺安眠穴治療失眠癥[J].山東中醫雜志,1997,17(6):337.
[4]羅志平,張曉冬,何一娜,等.運用耳穴治療不寐癥367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9,15(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