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梅 曹茹梅
新生兒顱內出血多是由于分娩時胎兒缺氧或產傷所致,是新生兒期嚴重的腦損傷疾病,病情變化快,后遺癥高,死亡率亦高,多見于早產兒,近年來,隨著產科技術的發展和早產兒存活率提高,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護理亦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求護士觀察病情要認真,及時,準確,護理要細心,周到,全面。2006~2008年我院收治新生兒顱內出血122例,現將觀察和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近幾年來,我病區收住新生兒顱內出血122例,其中男83例,占68.03,女39例,占31.96;1天內發病的70例,占57.37%;早產兒47例,占38.52;足月兒75例,占61.47;治愈81例,占66.39%;好轉32例,占26.22;自動出院2例,占0.16;放棄治療4例,占0.33;死亡3例,占0.25;恢復期有癥狀40例,占32.3%。
52例臨床表現:哭鬧,煩躁不安,拒乳,其中18例有突然高聲尖叫,四肢抽搐,意識改變,有3例有呼吸減慢、呼吸暫停和呼吸不規則。
2.1 意識和精神狀態 密切觀察意識改變在顱內出血患兒治療中起主要作用。如患兒有無呼吸暫停,嗜睡,煩躁不安,腦性尖叫(類似貓叫)或抽搐提示有顱內出血,主要在小腦部,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鎮靜,止血對癥治療,同時要對抽搐的部位、次數、時間、發作形式做詳細記錄,為醫生判斷顱內出血位置,出血量及預后等提供判斷的依據,患兒有顱內出血時其意識是興奮、擬制交替出現,故密切觀察病情是不容忽視的。
2.2 前囟的觀察 正常新生兒前囟2×2平軟,應觀察患兒前囟有無凸凹或緊張,如前囟飽滿及緊張提示顱內壓升高,顱內出血量大,此時要及時報告醫師,使用降顱壓藥物,避免腦疝的發生,減少顱內出血死亡率及致殘率。
2.3 生命體征 因新生兒全身血容量少,喪失的比例大,小兒神經系統功能不穩定,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大,易出現生命體征的變化,所以觀察是極為重要的,觀察的內容如下:心率、呼吸節律、頻率;皮膚的色澤變化;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圓;對光的反應情況;定時測體溫及血壓。如有一項異常應及時報告醫師[1]。
2.4 其他 患兒有無惡心、嘔吐,如有上述癥狀,即提示有顱內壓升高,應及時通知醫生使用脫水劑,應根據出血急、慢分別選用不同脫水劑,在急性出血期應用呋塞米脫水。應注意患兒精神狀況,前囟,皮膚彈性,尿量變化,以及電解質平衡,以防止脫水過度,同時靜脈補充其生理需要量,應嚴格控制液體進入的速度,一般為每分鐘5~6滴,肌注止血劑維生素K1時應注意經常更換部位,觀察有無硬結。
應用脫水劑:應注意心、腎功能及尿量,防止腎衰及電解質紊亂。
使用鎮靜劑:注意呼吸和精神狀況,謹防呼吸抑制。
3.1 體征護理 保證患兒絕對安靜,有計劃地集中完成各種護理操作,避免和減少患兒頭部的搬動和刺激,以免加重出血。抬高患兒頭肩部20~30cm,以減輕顱內壓,患兒以右側臥位為宜,防止嘔吐物誤吸。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2]。
3.2 呼吸道護理 因患兒不宜搬動,長時間采取一種體位易并發吸入性肺炎,故呼吸道護理是救治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應時常更換體位,避免頭部活動,注意保暖,抽搐重者,其分泌物多者,應隨時吸痰,注意暖箱溫度22℃~24℃,濕度55%~65%,氧濃度0.5~1L/min提高肺泡氧分壓和氧濃度。
3.3 喂養 出血早期禁食,病情穩定后喂糖水,用滴管法,后轉為奶瓶,盡早直接哺乳,應少量多次,對于危重兒應加用脂肪乳、蛋白、氨基酸靜脈營養。
3.4 皮膚的護理 新生兒皮膚柔軟,皮下脂肪少,加之患兒長期臥床或翻身少,如果護理不當會增加感染機會,因此,要有嚴格的無菌操作。
3.4.1 執行任何操作時,都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3.4.2 注意皮膚皺褶處,身穿寬大易吸汗,柔軟的棉織衣服。
3.4.4 臀部 勤換尿布,用溫水清洗,尿布要足夠,柔軟,尿布不能包裹過緊,保持干燥,尿布需清洗干凈,陽光下暴曬或用消毒液消毒后烤干[3]。
出院后向家長講解顱內出血的嚴重性,可能有后遺癥,給予安慰,鼓勵堅持治療,給予護理指導及隨訪,如發現有異常癥狀者,盡早帶患兒進行功能訓練和智能開發,以減少其他損傷后遺癥[4]。
通過對122例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的觀察及護理,我們體會到密切觀察病情及精心的護理是協助醫生診斷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也是使患兒度過危險期的重要措施。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有高度責任心、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嫻熟的護理技術,才能及時發現患兒的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給予及時的搶救,這對減少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減輕后遺癥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1]崔焱.兒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4):121-124.
[2]張萍.32例新生兒顱內出血臨床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2005,6(4):46-47.
[3]李良榮,趙云戰.新生兒顱內出血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醫刊,2004,11(3):60-61.
[4]劉富英.新生兒顱內出血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中西醫學雜志,2001,18(6):1805-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