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衍文
人們常說的職業心理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1]。護理人員的職業內容是與醫生共同協作救死扶傷、解人之痛。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的深化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當前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當前,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還有一部分護理人員存在職業心理素質缺失的現象,主要集中表現為:缺乏敬業精神、服務態度惡劣、工作敷衍搪塞、不尊重患者、侵犯患者權利等。
2.1 護士本身的原因
2.1.1 缺乏職業心理素質形成意識 護理人員只有了解和認識自身言行的意義,掌握職業心理素質的原則和規范,才能達到職業心理素質要求。
2.1.2 職業意志衰退 職業意志是職業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意志是與克服內心障礙相聯系的心理活動,表現在自覺的和有目的的行動中,自覺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和阻礙。培養護士堅強的職業意志,對提高護士群體職業水平,抵制行業不正之風有著重要的作用。少數護理人員由于缺乏革命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在疑難或危重患者面前,知難而退,不愿承擔風險。
2.1.3 缺乏交流和溝通能力 患者不僅僅是一個患者,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體,護士如果只關注患者的病情,而不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精神需求,就容易引起護患沖突。目前,由于護理隊伍年輕化,有些年輕護士責任心不強,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缺乏,處理問題能力較差,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不愿多解釋,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技巧未能很好地掌握,易引起護患關系沖突[2]。
2.2 醫院制度的原因
2.2.1 醫院內部缺乏獎懲機制 醫院內部沒有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比如,將職業心理素質列入考評的項目以及和職稱的晉升、獎金的發放掛鉤。
2.2.2 缺乏輿論監督 醫院缺乏輿論監督和導向,包括同行監督和患者監督,是職業心理素質無法提高的原因之一。
2.3 社會的原因 社會上一直有“醫生的嘴,護士的腿”的說法,甚至認為護士是“高級保姆”,導致護理人員缺乏工作成就感和責任感。
2.4 當前護理人員嚴重不足 醫療行業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在這一行業中,工作最繁忙、工作量最大、人員最欠缺的是護士。據統計,我國每千人口的護士數是0.92人,而我們卻承擔了287萬張病床的護理任務。可見,護士的勞動強度是較大的。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護理人員身體、心理都承擔著很大的壓力。因此,對工作失去了耐心[3]。
3.1 建立健全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檔案 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檔案,指運用心理測量等科學方法所獲得能夠全面地反映護理人員個體職業心理素質的各種客觀資料和測評數據。
3.1.1 護理人員心理素質是檔案的重要內容,包括可體現護理人員角色要素特質及相關的各種心理測評結果。如個體的一般狀況、成就動機水平、氣質類型、性格傾向、人格特質、應承能力、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身心健康水平、人際關系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個人資料數據。
3.1.2 建立護理人員心理檔案 護理管理者要合理使用人力資源,對每一位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水平、性格特征、能力、興趣愛好等應有所了解,做到“合理用人,有的用人,善于用人。”
3.1.3 組織學習,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開展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要從普及職業心理素質的基本知識入手,從職業心理素質基本規范抓起,通過學習、教育,使護士對職業心理素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形成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氛圍,夯實正確履行職業心理素質的思想基礎。
3.2 實施護理人員人才管理制度 廣義的人才管理包括對人才的發現、考查、培養、選拔、使用、管理和預測七個環節。這七個環節環環相扣、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構成了一個首尾銜接,有機結合的系統工程;狹義的人才管理,則是指這個系統工作中的“管理”環節,即對人才實行必要的管轄、統轄和治理。不管哪種意義上的人才管理,都離不開對人才的開發和使用。
3.2.1 人才管理的第一步是“識才”,只有“識才”才能“育才”和“用才”,但“識才”不易,“伯樂”難當。唐朝韓愈說得好“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護理工作是腦力、體力并用的一項繁重工作,具有一定科學性,管理者要想識別護理人才,就要了解護理人才的特點。護理人才主要有三大特點:自信理念,爭先信念,獨創信念。人才培養是人員管理的一大工程,醫院人才管理部門要根據醫院的要求、發展,預測出對人才的需要。管理者要熟悉人才培養的過程,人才培養的過程有以下三大特點:實踐性、晚熟性、群體性。任用人才是管理的關鍵,應做到“人崗匹配”,人才的分配要有科學性,根據個人不同特點,分配到相應的科室,每一科室的個體與個體之間有互補的作用,能夠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有利于整體的工作也使護理人員對自己更加自信,對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3.2.2 完善機制,強化監督考評 建立目標管理機制,將職業心理素質規范化并形成細化、量化考核標準。建立監督機制,包括群眾監督、患者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形成有效的內部和外部監督制約體系,確保職業心理素質建設落到實處。
3.3 強化護理人員的培訓 培訓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管理和教育的途徑,對特殊崗位或確有職業角色適應不良的護理人員,給予一些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讓她們做好適應崗位、勝任角色的心理準備。
醫療護理工作是一項特殊而神圣的工作,新上崗的護理人員,可能會出現角色適應不良的現象,容易造成工作不完善,影響總體工作質量。因此,護理人員的崗前培訓是非常必要的,管理者針對護士在醫院的具體工作,制定出可行性強的培訓計劃,使護理人員能夠較好地適應自己的崗位,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護理人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變得日趨重要,護理要緊跟醫療的發展,要培養合格優秀的護理人員,在強化新知識、新護理文化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其進行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塑造,使之能夠適應新的醫療體系對各崗位提出的新要求。
[1]唐能賦.職業素質論[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4.
[2]黃小云.護患關系沖突中的原因分析和防范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8):159-160.
[3]段付蓮.提高護士素質,減少護患糾紛[J].現代護理,2007,15(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