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脛腓骨骨折在骨科中是常見病、多發病,多由車禍、重物砸傷、扭傷等引起,且并發癥多,臨床上要嚴密觀察,細心護理減少并發癥,并加強功能鍛煉,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現從脛腓骨骨折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及主要并發癥等幾方面介紹一下。
小腿腫脹,青紫,疼痛,有骨擦音或骨擦感,患肢畸形。
根據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固定,切開復位鋼板或髓內針固定,跟骨牽引,外固定架等。
骨筋膜室綜合癥,缺血性肌痙攣,針眼感染,腓總神經損傷,骨延遲愈合和不愈合。其中骨筋膜室綜合癥是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
4.1 心理護理 患者猝然受傷,遭受意外打擊。內心十分緊張恐懼,心理活動復雜,精神刺激過強,可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合,氣體受阻,從而不利于機體恢復。
4.1.1 熱心接待患者,耐心解釋告知骨折愈合的轉歸過程,現身說教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其積極的配合治療。
4.1.2 在交談過程中,首先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的與患者交談,減輕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產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與患者講明骨折愈合與情緒心理的關系,鼓勵患者怡情悅志,安心養傷。
4.2 飲食護理 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如面條、米粥、蔬菜之類,忌食辛辣肥膩之品;骨折中期,瘀未盡去,筋骨未連,飲食宜進調和氣血、接骨續筋之類,如牛奶、豆類、瘦肉、排骨湯及魚類等;骨折后期,體虛未完全恢復,骨折還未堅固,需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可進食營養豐富的滋補之品,如動物肝腎、紅棗、桂圓等,加速骨折愈合。
一般膳食原則:對于單純的骨折,患者初期除伴有輕微的全身癥狀外,其余時間僅有局部的腫脹、疼痛、活動不利等表現,所以,普通的骨折病人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
考慮到患者的心理與胃腸功能可能受到抑制,這就要求食物應易于消化和吸收,要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慎用辛辣刺激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
對于老年人或受傷前就有疾病的骨折患者,飲食的攝取要注意骨折對原有疾病的影響。
多處骨折伴有內臟損傷較嚴重者,因人體應激性反應較大,消化功能受到明顯抑制,飲食就應以清淡為主。可以用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特別不宜食用肥膩飲食,如骨頭湯等。
4.3 腹脹與便秘的護理 骨折后靜脈受阻,臟腑之氣不利,腑氣不通,清氣不七,濁氣不降而致腹脹,氣血受損,血瘀化熱,熱郁結腸,灼傷陰津,腸道失于潤滑,而出現腸燥便秘。腹脹便秘的護理,關鍵在于預防。
4.3.1 患者入院當日晚幫助患者做順時針方向腹部按摩,并指導陪人,每日按摩2次,每次100~200圈。
4.3.2 口服木香順氣丸行氣調中,或少量蕃瀉葉代茶飲,指導患者多吃蔬菜。
4.3.3 取開塞露納肛,或口服果導片,或肥皂條肛入。
4.4 泌尿系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患者不習慣床上大小便,以致泌尿系感染。護士應做好飲食指導,鼓勵患者多飲水,排尿時手壓下腹部使膀胱殘余尿下降至最低水平。有留置尿管患者,每日消毒尿道口,定期更換尿袋和尿管,發現尿液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留取尿常規,給予膀胱沖洗或早期拔尿管。
4.5 骨筋膜室綜合癥的預防及護理 對腫脹嚴重的患者,應注意觀察血運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預防骨筋膜室綜合癥。嚴密觀察患肢情況,防止發生缺血性肌攣縮和骨筋膜室綜合癥。患肢持續性劇痛,嚴重腫脹、發紺、發涼、麻木,動脈摸不清時,應及時處理,否則因局部血管痙攣,遠端缺血,可造成缺血性肌攣縮。患肢持續性疼痛,并進行性加重患側足趾被動牽引時劇痛,皮膚色澤變紅,肢體遠端動脈搏動仍存在,應考慮發生了骨筋膜室綜合癥。一旦確診為脛腓骨骨折合并有骨筋膜室綜合癥,立即通知醫師,建立靜脈通道,靜脈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補液用抗生素,但禁用止血藥,以防筋膜室內動脈栓塞,同時做好切開減壓的準備工作。
4.6 圍手術期的護理
4.6.1 術前護理 一般護理傷后腫脹的患肢抬高10°~20°,并給予50%的硫酸鎂濕敷患處,每日2次。注意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有傷口的患者以無菌敷料包扎,以防感染。手術區準備:手術前應重視皮膚準備,以防術后發生感染。對擇期手術的患者,手術前3天即開始每天2次清洗患肢,除去皮上積垢,手術前1天剪短趾甲,剔除患肢毛發,并徹底刷洗患肢。心理護理:手術前向患者解釋行外固定架治療的理由及特點,以及如何配合。因外固定架暴露在肢體外,給患者生活上帶來諸多不便,患者精神壓力較大,心理負擔較重。應耐心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4.6.2 術后護理 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周。根據損傷情況,酌情使用甘露注射液3~5天,脫水消腫,切口常規換藥拆線,更換外固定支架針孔敷料,1~2次/周。術后體位的護理:術后將患肢置于功能位,抬高30°~40°,以利于靜脈、淋巴的回流,減輕腫脹。嚴密觀察血液循環及創口情況,注意觀察手術切口的滲血情況及分泌物顏色,氣味,定時做分泌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更換敷料,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傷肢外固定器覆蓋棉墊,以阻擋灰塵和保溫,紫外線空氣消毒每日2次,每天2次75%酒精滴于針眼處,或用凡士林紗布包裹針眼處,每2~3天更換1次,防止針道感染。早期膝踝關節功能鍛煉,1周后根據患者情況可考慮扶拐行走。隨時檢查堅固各鎖釘,確保骨折固定牢靠。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有引流管者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及引流管是否通暢。患者抬高患肢長時間臥床后,身體重心集中在骶尾部及背部骨突部位,受壓部位皮膚容易發生摩擦而導致皮膚缺血壞死。每1~2小時協助病人翻身1次,并按摩受壓部位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要經常保持床單整潔,保持皮膚干燥,及時做好生活護理,預防褥瘡的發生。
4.7 功能鍛煉 早期功能鍛煉(半個月內),主要以肌肉收縮鍛煉為主,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減少局部腫脹,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周圍黏連等。下肢可做一些踝關節的背伸、股四頭肌的收縮活動及足趾關節屈伸運動。功能鍛煉在骨折患者治療與恢復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病人受傷后肢體暫時失去基本功能,隨著骨折的逐漸愈合,患肢的基本功能必須通過患者主動鍛煉才能恢復,任何治療都無法代替。反之由于患者心理懼怕和對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負重及功能鍛煉,結果導致骨折延遲愈合,肢體關節僵硬或強直。可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健康狀態,骨折部位,骨折類型以及手術完成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指導患者術后第2天即開始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主動收縮活動及膝、踝關節的被動活動,每日2次,每次15分鐘,以促進血液回流,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并告知患者早期活動對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性,使之能自覺、自主地進行功能鍛煉。對于老年人及嬰幼兒不能做主動活動者,適當給予每日數次被動活動(踝關節的背伸、股四頭肌的收縮活動及足趾關節屈伸運動),每2小時一次,每次5~10分鐘。主動和被動活動,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活動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疼痛為宜,負重應根據骨折愈合的進展恢復情況逐漸從部分負重過度到完全負重。在臨床和X線都證實骨折愈合時才能完全負重,一般3個月后扶拐下地可以行走。
4.8 石膏固定術病人的護理
4.8.1 促進石膏的干燥 石膏固定完成以后,需2日左右才能完全干固。石膏完全干固前,容易發生斷裂或受壓引起凹陷變形。為了促使石膏迅速干固,夏天或暴露在空氣中,不加覆蓋,冬天可使用電燈烘烤。
4.8.2 保持石膏完整 不要按壓石膏或將用石膏固定的患肢放置在硬物上,防止產生凹陷壓迫皮膚。抬高患肢時,應托住主要關節,以防關節活動引起石膏斷裂。
4.8.3 抬高患肢 石膏固定后,應讓患肢高于心臟水平,這樣有利于靜脈及淋巴液回流,減輕肢體的腫脹。
4.8.4 觀察肢端循環及神經功能 若病人主訴固定肢端疼痛或跳痛、麻木,檢查時發現肢端出現紫紺、溫度降低、腫脹,可能預示著血液循環障礙。應及時檢查,必要時做減壓處理或拆除石膏。石膏內有局限性疼痛時,也應及時開窗觀察。并應經常檢查石膏邊緣及骨突處,防止壓傷。
4.8.5 石膏干后,應防止石膏折斷,石膏完全干固后,應按其凹凸的形狀墊好軟枕頭。
4.8.6 保持石膏清潔,防止被水、尿及糞便浸漬和污染。
4.8.7 注意功能鍛煉,沒有被石膏固定的關節在加強活動。即使是包裹在石膏里的肢體,也要遵照醫囑練習肌肉的收縮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