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榮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臨床多發病、常見病,是由于胃酸與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形成的慢性潰瘍,常發生在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腸。其致病因素復雜,常見主要病因及發病機制有幽門螺桿菌、十二指腸液反流、常用抗風濕類止疼藥物、胃酸分泌過多、胃十二指腸功能異常,其他因素如急慢性胃炎、大量吸煙、不合理飲食及不良情緒等均可引起。
祖國醫學屬“胃痛”、“胃脘痛”等范疇,常見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反胃、脾胃虛弱等幾方面。因本病病因復雜,缺乏特效治療,故具有療程長、易復發等特點。近幾年來我院運用中西醫結合法治療本病,取得特效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86例,男54例,女32例,男女比例5:3;年齡18~54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半年~2年28例,2~4年38例,4年以上者20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食欲不振、上腹脹悶疼痛、噯氣、反酸。胃鏡檢查胃潰瘍28例,十二指腸潰瘍39例,復合型潰瘍19例,潰瘍長徑均在5~18mm,基部較淺,潰瘍邊緣光滑。其中十二直腸潰瘍幽門螺桿菌陽性33例,占84.6%;胃潰瘍21例,占75%;復合型潰瘍14例,占73.7%。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給予奧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空腹;阿莫西林膠囊0.5g,一日3次;嗎丁啉2片,一日3次,每餐前半小時、睡前服用,中藥香砂養胃丸,左金丸,失笑散,自擬方組成:潰瘍一號方藥,黨參10g、白術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0g、砂仁10g、厚樸10g、枳殼10g、陳皮10g、木香6g、九香蟲6g、海蛸15g、瓦楞子15g、貝母10g、黃連3g、吳芋6g、山楂10g、神曲10g、麥芽10g、甘草6g,疼痛明顯加失笑散10g,每日一劑,分兩次服,4周為一療程,共服3~4療程,服藥期間忌辛冷刺激性食物。
1.3 療效標準 治愈:3~5個療程在胃鏡下潰瘍愈合,病人飲食隨意而不再出現上腹脹悶、疼痛、噯氣、反酸等癥狀,且一年內無復發;有效:胃鏡下潰瘍水腫消失,潰瘍面縮小,一般少量多餐,進食腹悶、疼痛、燒灼、噯氣、反酸等癥狀不明顯,但不能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未減輕,胃鏡下潰瘍面無好轉。
治愈51例,治愈率59.3%;有效32例,有效率為37.2%;無效3例,占3.5%。
消化性潰瘍祖國醫學屬“胃痛”、“胃脘痛”等范疇,常見病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反胃、瘀血阻絡等幾方面。診斷重點:本病辨證要點分清在氣、在血和寒熱虛實,很多病例多氣血虛寒熱夾雜。在氣者多既脹且痛,以脹為主,時作時止;在血者,多為刺痛,痛有定處,安之痛甚;寒者,以脾胃虛弱,遇寒加重,隱隱作痛,喜噯,怕冷;熱者,多見肝火胃熱,常見胃脘灼痛、口干而苦、煩躁易怒、便秘溲赤;虛者,多見體弱痛而不脹,喜溫喜按,飲則痛甚,實則多見新病,體壯胃痛而脹,大便閉結,喜涼拒按,食后痛甚。中醫治擬散寒止痛,消食導滯,疏肝理氣,溫中健脾,通絡定痛。臨床常見多類癥型互相摻雜,故用黨參、白術補氣健脾,砂仁、厚樸、茯苓燥濕和中;木香、枳殼、陳皮理氣,桂枝、白芍溫中,黃連、吳芋傾瀉肝火,降逆止嘔;海蛸、瓦楞子收澀止斂,焦三仙健胃消食,浦黃、五靈脂活血止痛。本方具有補氣健脾,活胃降膩,止酸消脹,止痛功能。對于上腹脹滿、痞悶吶呆、燒心、疼痛具有良好功效。西醫目前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消化性潰瘍主要病因有以下幾點:①幽門螺桿菌已被確定為慢性活動性胃炎的病原菌,而消化性潰瘍特別是胃潰瘍常發生在慢性胃炎的基礎上。②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使胃液中的氫離子向黏膜內逆彌散,胃黏膜表面的黏液量減少,導致胃黏膜屏障受損。③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異常,延緩了胃排空時間。④其他因素如遺傳、吸煙、飲酒、精神刺激等。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幾乎是所有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先決條件,根除螺桿菌的治療有可能使消化性潰瘍得到徹底治愈,因此潰瘍病除抗酸治療外,應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阿莫西林抗菌譜廣,胃腸道反應輕,使用于口服,直接作用于胃腸道,對幽門螺桿菌有很好的療效。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是最強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幾乎能完全抑制胃酸分泌,且作用持久,既能抑制HP生長,又能促進潰瘍愈合。用法:每晨空服20mg,十二指腸潰瘍用藥4周后愈合率達約90%以上,胃潰瘍用藥6周后愈合率為86%。嗎叮啉為增強胃動力藥,系外周多巴胺受體阻斷劑,直接作用于胃腸壁,對于改善胃部脹滿不適、疼痛,作用迅速而顯著,一次10mg,每日3次口服。諸藥合用,針對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各種病因,故而收到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