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劉曉鳴
教材研究教法探討
——談談中小學教師的教研文章寫作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劉曉鳴
教師要搞好教學,離不開教學研究。研有所得,往往“發”而為文,這便有了通常提到的“教研文章”。教育教學類期刊設置的“小學教學研究”“中學教學研究”之類的專欄,就是專門刊載這類文章的。
“所謂教學研究,主要是研究兩個問題,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王敏勤《課標和教材很重要》)教材研究,教法探討,做的就是這兩件事。當然,課改至今,“教材”為何,“教法”為何,已遠非傳統的提法可比。無論布魯納“知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布盧姆“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還是建構主義,認知教學,交往教學,發現教學,暗示教學……都已是“教材研究,教法探討”的當下詮釋。
顯然,無論“教材研究”,還是“教法探討”,最終都通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學生的“學”。所謂“分而言之,實為一體”,可作為兩者終極實質的一個較好揭示。因此無論是實地教學研究還是摶思撰文,都不可能在兩者之間有絕對的割裂,而只會有相對的側重。兩者互為參研,相因相成可能是內中的“常道”。以“學”為歸宿,“教材研究,教法探討”是必經的實行路徑,而以此八字粗定一個“教研文章”的寫作范圍,與教研的要義庶幾可符。
一、教研文章的選題。選題涉及到研究什么然后寫什么,或者什么值得寫需要再深入研究一番。從宏觀上說,“研”與“寫”當然得把握方向,“大”的方面要有一個清楚的觀照。如課改有年,時下大家普遍關注怎樣教才是“有效”的,怎樣證明教得“有效”,怎樣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這就是些“大”的問題。從具體可操作上來說,通常在回答教師們電詢面詢“寫什么”時,我們還是多以“凡教材研究、教法探討類文章均可”相對。以實例看,下列“寫什么”可資借鑒:《解讀語文教材的“三讀”》《“長文短教”的教學策略》《詩詞中景物描寫鑒賞探微》《淺談小學數學教材情境圖的分類與教學》《對小說教學的一點思考》《對高中化學比較類問題的分析與教學》《淺談鞏固識字效果的幾種方法》《略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導”》《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方法與技巧》《培養有效聽力是提高學習力的前提》《落實課前預習,提高課堂實效》《用多媒體營造詩意課堂》《創設數學課堂情境應注意的問題》《如何上好高三探究式復習課》《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藝術》《引導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從以上文例我們可以琢磨出教研文章的大致特點:一實,實實在在,有實用講實效,針對實際問題,探尋切實方法,是實經驗,實體會,實嘗試,實建議,實見地;二真,真實的問題,真實的研究與解決;三新,有點新意,有點特色,有點時效,有點價值;四精,不虛泛,不作長篇大論,不搞高頭講章,精實緊扎,集中力量解決問題。
二、教研文章的寫法。從以上舉例及簡析可知,教研文章在寫法上“無技巧”,只要研究有得,有真材實料,思路梳理清晰,有序成文即可。古人有“有物有序”之說,放在寫教研文章上正得要領。“物”指內容充實,“序”即為條理性、邏輯性。有了這兩條,只管放手撰文。就具體的成文程序來說,先敲定一個準確、實在、有特點的標題,是頗關大局的一著。標題忌含含糊糊、語焉不詳,不要文學色彩太濃、太虛泛,要錘文煉字,避免標題過長。教研文章的標題當然也講“吸引眼球”,但那是靠標題的特點:好選題、巧角度、小切口、有新意、含智慧等等。標題既定,再為正文安排一個合理的“序”,有了“序”,順“序”行文。一般的文序,是“一總幾分”,即總起一段,提出問題,拋出論題,然后列出序號,擬定小標題,分幾部分展開具體內容。如《解讀語文教材的“三讀”》一文,總起一段提出“要讀懂一篇文章,并非易事”“語文教師要解讀教材要讀薄、讀厚、讀透文本”,然后分三大部分展開“三讀”內容:(一)讀薄教材,取其精要;(二)讀厚教材,豐厚血肉;(三)讀透教材,得其致用。每個部分都有具體的闡述(包括引文支撐)及相應的課例印證,全文兩千余字,而內容豐贍。《引導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一文從課內轉到課外,寫法上也完全是“一總幾分”式:總起一段先談“語言積累”重要,順勢推出“怎樣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呢?”然后分列三個小標題回答“怎樣”:(一)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二)指導學生掌握積累語言的方法;(三)鼓勵學生運用所積累的語言。而《淺談鞏固識字效果的幾種方法》一文在寫法上則更為“撇脫”:總起寥寥數語引出“介紹方法”,然后以阿拉伯數字為序,列述數種鞏固識字效果的好方法。總分成文,差不多是教研文章安排文序的不約而同的選擇。至于文尾是否要“總之”一下,完全看需要而定,有話未完則“總”,文完意完則戛然而止無妨。教研文章的其他寫法,限于篇幅無從提及,如前所言,只要有價值有條理,“寫”無忌禁,唯文是衡。順便要強調的是,中小學教師寫教研文章不宜太長,提倡寫短小精煉、結實有用、新鮮真切的“一頁文”,期刊用一個頁碼即可排一篇文章,作者、編者、讀者“皆大歡喜”。“一頁文”即1500字左右,倘還需長點方能盡意,最好控制在3000字內。至于字數更多的“大塊頭”,宜轉而打造成通常所說的“教科研論文”,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了。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如:在梯形中位線(拓廣探索)教學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進行分層教學,學生先回憶三角形中位線定理,進而提出梯形中位線的概念。學生回答出來以后,我提出問題:梯形中位線有沒有三角形中位線定理類似的性質呢?(要求學生畫圖探討和討論,然后講出答案或猜想答案)學生講出答案后,我把學生講出的答案作為命題板書在黑板上,再要求學生就這命題畫圖寫已知求證。學生作答,老師糾正學生所寫的已知求證。
責任編輯 向保秀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線為MN求證:MN∥BC,MN=(AD+BC)。接著,我要求學生寫證明過程或思考證明過程(優等生用兩種以上方法來證,中等生寫出一種證明方法的全過程,有困難的學生思考并盡量寫出一種證法的部分或全部證明過程)我作引導。1.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來證明?檢查學生完成情況。2.如何把你畫的梯形轉化成以梯形中位線作為它的中位線的三角形?讓學生討論后再去證明。我再檢查又有多少學生能寫出證明過程。3.如圖:在梯形ABCD中,過D、M作射線交BC的反向延長線于點E得△DEC。引導后,然后檢查又有多少學生能寫出證明過程。4.如圖,能不能證明線段MN是△DEC的中位線?點N已是DC邊的中點,要證MN是△DEC的中位線先要證明什么?學生答出:要證明點M是DE邊的中點即DM=EM。我再問:要證明DM=EM,先要證明什么?學生答:要證明△ADM≌△BEM.夠條件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抽一位中等生板書他對這命題的證明過程。學生板書后,我請優等生糾正。要求學習困難不能寫出證明過程的學生認真看黑板上正確的證明過程,鼓勵他們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接著我再講解一次這命題的證明思路和證明過程。最后檢查學生對這個命題的另外的證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學生講解他們的證明思路。我板書出學生所講的證明思路,并作評價和糾正。這節內容通過分層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其意義在于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矯正,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把所理解的知識通過分層練習轉化成技能,反饋教學信息,達到逐層落實目標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編排課堂練習。如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訓練題: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x2+4x+4;(2)25a2+10ab+b2;(3)(x+y)2+10 (x+y)+25;(4)(a+b)4-18(a+b)2+81。學生練習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練習要求,基礎差的學生做(1)、(2)題,嘗試著做第(3)題,基礎好的學生全做,老師及時點撥。
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作業應該多層次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從而調動各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等腰三角形后,布置了以下作業:
1.如圖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D⊥BC于點D,DE⊥AB于點E,DF⊥AC于點F,試寫出圖中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本題主要檢查等腰直角三角形概念和相關的性質,要求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要掌握。
2.(1)畫一個底邊長為3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2)求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積;(3)將底邊BC向兩端分別延長至點E、點F,使BE=1cm,CF=1cm,試說明△AEF是等腰三角形。
本題(1)中主要檢查學生的畫圖能力,要求三個層次的學生都必須掌握;題(2)中主要檢查學生能否靈活應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關性質解決問題,要求優等、中等生必須能自主解決;題(3)主要檢查等腰三角形中“三線合一”性質的應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要求中等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要能解決,而要求優等生能自主解決。
分層教學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武漢市黃陂區六指中學)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