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軍
1.1 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醫方市場向患方市場發展的必然產物,向法制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各種中介組織的發展也推動了糾紛的快速發展;輿論關注對醫方的負面社會影響嚴重;社會階層進一步分化,社會上各種不穩定因素及復雜矛盾在醫療行業上的綜合反映。
1.2 醫方因素
1.2.1 醫方人員素質不平衡,少數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問題造成醫方信譽度、公信度下降,在管理、醫療服務作風、人性化服務上存在差距。
1.2.2 工作任務繁重,本身職業要求和特點決定的壓力,執業環境和氛圍日益艱難惡化要及時處理日趨復雜的情況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往往無法用常規的觀點理解傷害的結果,管理部門支持不夠;對醫療支配權越來越小,而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
1.2.3 對醫療水平能力,在認識上有差距,在診斷、護理和治療措施三處多一些,如誤診誤治、問診不全、術中檢查不當、并發癥、植入物問題、護理監護觀測不力和邊緣性行為等。
1.2.4 尊重、滿足患方的知情權存在差距,醫患雙方缺乏有效溝通。
1.2.5 醫療賠償在制度及費用上未得到解決,法醫鑒定多,判決多,調解少,醫院敗訴率高,索賠數額攀高,處理的法律措施缺失,不明細。
1.3 患方維權意識
1.3.1 患方不適應醫療改革制度的發展,產生社會心理扭曲,醫患雙方權益保護意識的反差在加大,醫方也難以兩全其美。
1.3.2 對自身或親人醫療狀況極為負責和關注。
1.3.3 主動記錄動手找證據。
1.3.4 對醫務人員建立的醫療記錄懷疑和不信任維權意識特征。
1.3.5 已初步把握自己的權利范疇。
1.3.6 把經濟賠償作為自身權利被侵的主要維權方式。
1.3.7 維權時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2.1 尊重患者的基本權利,構建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信任和約束、公正及和諧的醫患關系,提高“人性化”醫療服務的綜合質量,合理的告知義務,合理的治療義務,按正常診療程序、操作規程積極勤勉認真做事,不以損害對方利益為目的,以合理的度為限,尊重患者義務。
2.2 承擔專家責任,良好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是基石。認真履行各種法定義務、約定義務、默示義務和附隨義務。
2.3 醫療管理的職能發揮總監作用實現監管職能,開展持續的教育培訓;制定并落實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理預案;所以更重要的是防勝于治,管理的好不讓危機過早發生,科室主任勿容置疑的是科室醫療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科室護士長也同樣負有重要的責任,要積極發揮科主任和護士長共同的領導作用,共同增強對醫療質量、安全和風險管理的認識,共同負責。應隨時掌握科內疑難、危重搶救病例的真實情況。
2.4 合理收費義務
2.5 重點強化管理易出現醫療安全、風險隱患,易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時間、科室部門、診療項目、崗位、人員、關鍵環節、疑難危重患者、特殊背景患者或近親屬群體。嚴格的制度規范是醫療質量、安全和風險管理的基石。如對臨床科的考核要檢查規章制度、醫療安全和病歷質量。
2.6 要證明醫療行為沒有過錯,醫療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最直接、方便、有效的證據資料就是醫療機構在醫療行為過程中形成的病歷等醫療文件。
2.6.1 在書寫過程中注入法律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是息紛止爭的正確途徑。規范寫好病歷是醫生個人素質的體現,是對患者合法權益尊重的表現,是對行風不正的自律與自省,
2.6.2 嚴禁涂改、偽造、隱匿、銷毀或搶奪病歷。“涂改”是指在病歷書寫完成以后,為掩蓋原病歷的真實性而違背客觀事實刷進行的涂改,其目的就是為了逃避責任或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對“偽造、藏匿、銷毀”病歷,法院只能推定責任方有過錯,承擔敗訴及偽證的法律后果。對患方“搶奪”病歷,法院認為由此造成醫療機構舉證困難,本著公平與誠信原則,應重新調整被告承擔的舉證責任,該部分責任應由患方承擔;而醫方未盡完善保管義務,亦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問題病歷”是作繭自縛。
2.6.3 醫師在記錄之前務必做到“四看”:查看患者、看醫囑、看檢查結果、看護理記錄。記錄要“緊密圍繞醫囑”,作出相應的交代,反映客觀存在的情況,記錄特殊檢查、治療之前的告知說明。護理記錄做到“四性”:及時性、準確性、體征性、客觀性。
2.7 重在告知,避免缺陷,告知記錄到位,強調過程的記錄。只寫“后果自負”等于沒有告知。醫生應寫明:“因為懷疑患者有可能是某某病變,建議采用某某檢查或治療,因患方拒絕,可能會影響疾病的明確診斷,延誤治療,由此而引起病情發展惡化甚至死亡及無法詳盡的其他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患方已獲知并清楚所作決定有可能帶來的風險和結果。”
2.8 加強醫療安全、風險信息的及時報告和反饋可以使各種事件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不至于釀成更大的事端。除了自上而下和四周到中央的信息溝通外,對來自于患者、社會多方面的外部有關信息和來自于部門科室、科室之間、人員的內部有關信息進行分析,給出校正或預警的反饋。確認發生的事實,重在分析引發風險的原因,發現體制機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如何處理以及成本,解決問題,以保證今后的醫療質量和安全,不在急于譴責或追究當事人的過失、責任。雖然在醫療過程和安全、風險防范中完全杜絕錯失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應該致力于了解、掌握可能出現的醫療風險,防范工作要置前。
2.9 普及醫療風險教育,盡力減低和合理控制可能存在的風險,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和避免醫療事故爭議的發生。
2.10 盡量提高治療效益,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醫生不可能把所有的病人治好,但應該把能治好的病治好”。
醫療安全是醫療質量的保障,是醫療質量的前提和最基本的要求,是醫療質量的集中體現,也是醫療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的集中體現。現階段抓醫療質量管理要從人的素質、技術水平、服務、費用、內外環境五個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抓人的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醫療安全要從法制建設、道德建設、機構和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多方面入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沒有醫療安全就談不上醫療服務與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