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王杰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直接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冠脈血流,改善缺血心肌,現已成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療的重要手段。有研究顯示,與單純理想+藥物治療相比,PCI+理想藥物治療能減少血運重建次數,活動耐量增加,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II(ATII)受體拮抗劑,能更好、更有效逆轉心室重構,減少AMI發生時神經體液因子釋放,本試驗通過對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前、術后聯合纈沙坦治療,觀察血壓、脈壓變化、心功能指標的變化,探討預后及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收集病例為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遼寧省人民醫院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患23例,女患12例,年齡39~83歲,病程2個月~30年,合并陣舊性心肌梗化3例,高血壓病20例,血脂異常8例,糖尿病9例。
1.2 AMI診斷指標 經病史、心電圖、心肌酶譜標記物檢查等確診為AMI,均符合1979年WHO制訂的AMI診斷,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PCI術。
1.3 治療方法 患者術前常規給予拜阿司匹林,泰嘉抗血小板聚集,調脂藥,抗缺血藥,加服纈沙坦8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入院1~7天內行冠狀動脈造影+PCI術,術后繼續口服上述藥物。
1.4 觀察指標 所有入選患者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凝血功能,D-二聚體,肝功,腎功,血糖,血脂,十二導心電圖、胸片、PCI術前、術后心臟彩色多普勒加心功能,入院前PCI術前、術后一周心電圖改變,PCI術前、術后一周收縮壓,舒張壓,脈壓。
2.1 PCI術前、術后心電圖變化 35例中,偶發房性早搏2例,PCI術后心電圖示正常;陣發性室顫1例,PCI術后心電圖恢復正常;II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PCI術后轉為I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為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22次/分,PR間期348ms,PCI術后心率68次/分,PR間期164ms;3例PCI術前心電圖正常,PCI術后出現偶發房早、室早。
2.2 PCI術前、術后收縮壓、舒張壓、脈壓變化 收縮壓:術前142.70mmHg,術后126.54mmHg;舒張壓:術前84.88mmHg,術后76.50mmHg;脈壓:術前57.82mmHg,術后50.04mmHg。
2.3 PCI術前、術后3個月LVESV(左室收縮末容積)LVEDV(左室舒張未容積)有逐漸下降趨勢,但同術前相比差異無顯著性,心功能指數(LVEF/E/A)治療后均有所改善,90%的患者舒張功能由減低到正常,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常伴有其他危險因素存在,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血脂紊亂及內皮功能失調,均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出現心室重構,LVH時,其危險性進一步增加,此時血液中去甲腎上脈素NE、血管緊張素II(ATII)、醛固酮、內皮素(ET)和炎癥細胞因子濃度均有升高。
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具有高度選擇性阻斷AT-II的I型受體而起作用,更好更有效地降低血漿中血管緊張素II水平,其在臨床中發揮良好作用體現在,(1)逆轉左心室肥厚,防止左心室重塑和血管重塑。(2)心肌梗死中保護心腎功能,改善患者預后。
上述實驗提示:(1)AMI行PCI術后收縮壓、舒張壓均下降,收縮壓下降較明顯,脈壓術前、術后比較有明顯下調趨勢。既往有研究資料統計:老年人PP與AMI發病顯著相關,PP每增加10mmHg,AMI危險增加29.8%;PP<40mmHg,AMI危險有增高趨勢,老年人PP 50mmHg,AMI危險性劇增。因此PCI術后+藥物治療脈壓的下調對預測再梗的發生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2)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PCI治療常規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調脂、抗缺血治療基礎上口服纈沙坦,觀察療效,術后心功能有較大改善,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行CAG+PCI術聯合纈沙坦治療,在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改善預后方面有一定的臨床意義。(3)PCI療效顯著在于其迅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改善血流再灌注,一方面糾正原有心律失常,在試驗中得到見證,另一方面亦顯示出與PCI相關的偶發房早、室早,分析其原因有(1)術前、術中患者神經緊張,迷走神緊興奮有關;(2)可能與術中造影劑負荷相關;(3)術后局部組織刺激,炎性因子分泌增多;(4)多支病變,缺血較重,可見,術前準備與術后用藥都應得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