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芬 陳曉麗
不同病理階段的腎結核聲像圖表現各異,極易與某些病變混淆。現將我院2003~2009年間具有完整資料的34例腎結核患者的聲像圖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認識腎結核的聲像圖特征,以提高對本病的診斷水平。
本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23~65歲,平均38歲,均為我院住院及門診患者。27例有肺結核病史(結核性胸膜炎3例),其中伴發生殖系結核男3例,女1例,脊柱結核1例,病變累及雙側腎臟3例。主要臨床表現為結核中毒癥狀伴尿路刺激癥,血尿、膿尿及腰痛不適。所有病例均行超聲檢查及靜脈腎盂造影、尿抗酸桿菌檢查、尿結核桿菌培養、尿結核桿菌PCR檢查、血沉測定,部分病例行逆行腎盂造影及CT、組織病理學檢查。
采用SIEMENSG6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MHZ,常規采用仰臥、側臥及俯臥位,對雙腎作多切面、多角度掃查。常規檢測腎的大小,觀察腎的形態,腎皮質與髓質的回聲強度及均勻程度,有無異常回聲,腎竇有無分離擴張等情況。
本組超聲檢出符合率79.4%(27/34)。其中8例經手術或取組織活檢病理證實,1例因并發膀胱病變,行膀胱鏡檢查經活檢提示膀胱結核,抗結核治療有效。18例經尿檢、尿培養或經X線腎盂造影、CT檢查證實,且抗結核治療有效。7例誤診,為單純性腎積水2例,腎囊腫2例,腎腫瘤1例,多發性腎結石1例,腎炎癥性改變1例。
腎結核是全身結核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繼發于肺結核,多見于男性[1]。早期,結核桿菌經血行播散至腎,在腎皮質層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叢形成結節。由于腎皮質血液循環豐富,修復力強,大部分能自愈而不出現臨床癥狀,稱為病理型腎結核。如機體免疫力差,或結核桿菌數量多、毒力強時,感染從腎皮質累及腎髓質,引起腎盞、腎盂、腎乳頭的破壞,發生結核性腎盂腎炎引起臨床癥狀,即為臨床型腎結核[2]。
腎結核病變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基本病理改變是結核性肉芽腫伴干酪樣壞死,其對腎臟的破壞程度不同,聲像圖表現各異[3]。早期腎結核病變局限于腎實質,病灶小,腎臟無明顯破壞,超聲檢查難以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范圍逐漸增大,結節彼此融合,中心發生壞死,甚至形成干酪樣空洞時,超聲表現為腎實質內數目、大小不等的弱回聲或無回聲區,無回聲區內透聲差,可見點狀回聲,聲像圖表現為囊腫樣改變。本組5例,占14.7%。此膿腫多不能自行愈合,并逐漸擴大,當病變累及腎盂、腎盞及腎小管時,可引起相應部位的狹窄、梗阻,導致腎積水和輸尿管擴張。超聲表現為腎盂、腎盞擴張,內呈無回聲區,無回聲區內可見點狀、云霧狀回聲,壁粗糙,邊緣回聲增強,多伴有輸尿管壁粗糙增厚,回聲增強,管腔狹窄,這就是積水型腎結核。本組10例,占29.4%。晚期,病變區有大量鈣鹽沉積,聲像圖上表現為腎臟彌漫性回聲增強,內見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團塊狀與斑片狀強回聲伴聲影,鈣化是嚴重腎結核的標志。本組6例,占17.6%。高度纖維化是腎結核的另一病理特點。纖維化病變可使腎實質與腎竇分隔開,導致腎實質缺血、萎縮。超聲表現為腎臟明顯縮小,包膜不光整,表面高低不平,實質與腎竇分界不清,可見不均勻的強回聲區,此為炎癥萎縮型腎結核。本組5例,占14.7%。但實際上幾種病理變化常同時存在于同一腎臟中,既有干酪樣空洞和腎盂、腎盞積水,同時存在鈣化,超聲表現為腎實質回聲雜亂,可見數個無回聲區及團塊狀或斑片狀強回聲伴聲影,腎盂、腎盞擴張,內為無回聲區,可伴輸尿管擴張,此為混合型腎結核。本組8例,占23.5%。絕大部分中晚期腎結核可根據其不同的病理發展階段做出正確診斷,但由于聲像圖的不典型及復雜多變,工作中容易出現漏誤診。為了提高診斷正確率,應注意與下列病變相鑒別。
(1) 囊腫型腎結核與腎囊腫及多囊腎:單純性腎囊腫及多囊腎聲像圖上可見邊界清晰的薄壁無回聲區,囊腔內壁光滑,后方回聲有增強效應,側壁可見內收聲影,且囊腔與集合系統不相通。多囊腎可見腎外形增大,表面高低不平,皮質區可見無數大小不等的類圓形無回聲區,壁薄,兩側腎臟同時受累,常伴多囊肝、多囊脾。囊腫型腎結核,囊腫形態多不規則,囊壁增厚粗糙、厚薄不均,甚至呈鋸齒狀,囊內見點狀、云霧狀回聲。冷膿腫合并鈣化時,暗區內有強光團伴聲影,囊內壁常見不規則的斑片狀強回聲。
(2)積水型腎結核與腎積水:兩者均可見腎盂、腎盞擴張。但腎積水時腎盂、腎盞壁光滑,無回聲區透聲好。而積水型腎結核腎盂、腎盞可分界不清,壁粗糙、增厚,腎竇間分離,形態不規則,張力不均,無回聲區內透聲差,合并鈣化時顯示不規則斑片狀強回聲。
(3)腎結核與腎結石:腎結石好發于腎盂腎盞內,多位于腎竇內或腎竇邊緣區,強回聲光團具確切形態,所致積水呈平滑狀分離。而結核鈣化則位于腎皮質,呈點狀、條索狀或斑片狀,形態不規則,強回聲密度多不均勻。腎結石多有腎絞痛、排出過結石病史,而腎結核患者沒有。
(4)腎結核與腎腫瘤:混合型腎結核可出現團塊樣回聲,腎外形增大,易誤診為腎腫瘤。腎腫瘤具有球體感,多切面觀察可見實質性腫塊圖像,常有包膜,邊界清晰,腫瘤壞死液化后中央可見無回聲區,較大腫瘤的后方回聲有衰減征象。混合型腎結核的團塊缺乏明顯的腫塊效應,即多切面觀察差別較大,無立體感,形態多不規則,邊界模糊,無包膜回聲。內部多呈不均勻強回聲,常出現鈣化灶而無壞死液化區。腎結核的其他常見表現,如輸尿管壁增厚、管腔擴大、鈣化灶、腎積水等,在腫瘤中則很少見。
(5)炎癥萎縮型腎結核與慢性腎病:兩者均可見腎臟縮小,表面高低不平,包膜不規則,腎皮、髓質分界不清,內部回聲雜亂。但前者多為單側腎臟病變,內部可見不均勻的強回聲區,膀胱刺激癥明顯,尿沉渣涂片或尿培養可找到抗酸桿菌。
鑒于腎結核聲像圖表現的多樣性及復雜性,因此超聲診斷時,當發現腎內有異常回聲且“五不象”時[4],應想到腎結核的可能。在作出診斷時還應密切結合病史、癥狀、實驗室和其他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避免漏誤診。
[1]李治安.臨床超聲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88.
[2]張宗美.腎結核的超聲診斷與分型的臨床價值[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5,6(2):106-107.
[3]王純正,徐智章.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13.
[4]鄒榮莉,沈亞梅,劉莉.腎結核的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J].醫學影像雜志,2006,16(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