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焱玲
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指冠心病中除了穩定型之外的心肌缺血性胸痛。由于其具有不穩定性和進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必須引起足夠重視[1]。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共收治不穩定性心絞痛128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本組128例,男70例,女58例;年齡40~79歲,平均58.6歲;病史1個月至5年,平均8個月。臨床表現:胸骨后呈壓榨樣痛,伴有頻死感;其中68例為一個月內新發心絞痛,原有60例穩定型心絞痛,近一個月內胸痛發作頻度增加,程度加重,時限延長,誘發原因改變,硝酸類藥物緩解作用減弱。
吸氧、皮下注射嗎啡5~10mg止痛。每隔5分鐘含化硝酸甘油1次,連用3次.繼之給予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注意調節速度,直到癥狀緩解或血壓下降。及早給予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樂爾等??顾ㄖ委熑绨⑺蛊チ?、肝素等。
1.3.1 心理護理
不穩定心絞痛病人,心理負擔極重,擔心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往往表現煩躁、焦慮,恐懼等。這樣會加重心肌的缺氧,甚至誘發心肌梗死,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心理護理,以解除緊張心理,避免過度興奮,過于悲傷,保持情緒穩定,防止不良刺激,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
1.3.2 生活護理
囑病人臥床休息,對臥床時間較長者應作適當的肢體被動運動以防發生下肢靜脈血栓,飲食宜少量多餐,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忌刺激性食物及煙酒,避免寒冷刺激,少食動物脂肪及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1.3.3 臨床護理
①患者取頭高30o半臥位,高流量吸氧(3~5L/min)1~2d,以后改為低流量吸氧(1~2L/min),病情穩定后改為間斷吸氧。持續吸氧時,每日更換鼻塞1~2次,并由另一鼻孔插入,以減少鼻黏膜刺激[2]。②不穩定心絞痛具有很高的心肌梗死風險,疼痛發作時應臥床休息,吸氧。嚴密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給于心電監護,描記疼痛發作時的心電圖,監測心率、心律、血壓變化,觀察有無面色蒼白、大汗,惡心和嘔吐等。預防急性心梗發生。③用藥護理:心絞痛發作時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5min不緩解可以重復應用。靜滴硝酸甘油,嚴格調整滴速,以防低血壓發生。由于部分病人會出現面部潮紅、頭暈頭痛、心肌和心動過速等不適,應告訴病人藥物的擴血管作用所致,不必擔心。對于使用肝素者,注意觀察有無出血點,和瘀斑。及時檢測出凝血檢查。④防治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進展為心肌梗死的風險性很大,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心肌梗死前兆,持續性胸痛不緩解,發熱,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是否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一旦發現確診,及時按心肌梗死治療與護理。
1.3.3 健康指導
改變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戒煙戒酒,避免誘發因素,病情自我監測,知道合理用藥。減輕精神壓力,保持樂觀心態。
①顯效:同等勞累情況下,與治療前比較胸悶、氣短、胸痛發作次數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藥次數減少80%以上,或靜息心電圖正常。②有效:胸悶、氣短、胸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藥次數減少50%~80%,或靜息心電圖ST段回升≥0.075mV,倒置的T波變淺>50%,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早搏消失,傳導阻滯改善。③無效:胸悶、氣短、心絞痛發作次數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藥次數減少<50%,或靜息心電圖改善但達不到有效標準。
本組128例,顯效93例,有效28例,無效1例;6例病情進展為心肌梗死,其中2例轉院治療,4例好轉出院。
與穩定性心絞痛的差別主要在于冠脈內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繼發病理改變,是局部血流量明顯下降,如斑塊內出血,版塊纖維帽出現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或刺激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缺血性心絞痛[4],雖然也可因勞力負荷誘發,但負荷終止后胸痛并不緩解。
不穩定心絞痛誘發因素不明顯,對于新發胸痛,特別是伴有向左肩,左肩內側達無名指或小指及頸、煙或下頜者,首先要想到不穩定心絞痛的存在,甚至考慮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一旦確診,止痛、吸氧、含化硝酸甘油等是具體治療和護理的必要措施。心理護理可以解除患者的精神負擔,降低心肌耗氧量。病情觀察和用藥護理,能夠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為治療提供第一手資料,降低誤診率,本組6例患者,由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心電圖改變及心肌壞死標記物增高,立即改變診斷,是患者達到正確治療。做好健康教育指導,對預防和治療不穩定心絞痛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科學的護理可以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可以及時發現和防治心肌梗死。
[1]郭振美.心理護理在心身疾病中的重要性[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4,11(5):20.
[2]劉曉燕,郝保安.中國基層醫療實踐[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3.
[3]李文,范潔,燈盞花素對急性心肌梗死在灌注治療后左心功能影響[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0,16(1):46.
[4]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