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香
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中低血糖發生原因分析
陳建香
目的探討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的原因。方法對38例符合WHO診斷標準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占18.1%。以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后未進食為主要誘因,占36.8%。低血糖有效平穩控制時間為(4.04±1.73)天。經及時正確處理未留后遺癥。結論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的原因多樣。為了避免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要預防為主。
老年糖尿病;治療;低血糖反應;原因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老年2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有效控制血糖是減少對全身多器官損害的關鍵。但治療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可導致低血糖,這不僅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嚴重者可導致心、腦血管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甚至造成死亡[1]。我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09例,其中發生低血糖38例,占18.1%。本文對38例發生低血糖之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8例,診斷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齡60~71歲,平均(67.1±4.5)歲;病程3個月~22年,平均(10.1±2.9)年。合并高血壓病18例、冠心病13例、心衰3例、肝硬化5例,腎功能不全8例、帕金森病1例。治療單用胰島素治療11例,單用磺脲類6例,單用雙胍類4例,單用中藥合成降糖藥2例,聯合用藥者21例。合用-受體阻滯劑11例,水楊酸類3例,二甲雙胍2例。
1.2 臨床表現 表現為饑餓感、緊張、心悸、出汗、軟弱無力、蒼白、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思維混亂、頭痛、意識不清、昏迷等。低血糖診斷標準:靜脈葡萄糖濃度<2.8mmol/L。
1.3 誘因 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后未進食發生最多,為14例,占36.8%;3例進食過少;5例服藥劑量有誤和胰島素劑量注射過量有關;2例發生在飲白酒后;運動過度2例;發熱2例;呼吸道感染1例;腹瀉1例;其他8例誘因不明確。
30例患者發現低血糖癥狀,立即測血糖,血糖值0.6~2.8mmol/L,平均(1.9±0.6)mmol/L。意識清楚者, 立即進食(食物、干糖、水果)緩解;8例患者意識不清、昏迷患者, 立即給予地塞米松5~10mg靜脈推注,并給予50%的葡萄糖靜脈注射,此后給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點滴,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維持血糖5~8mmol/L。低血糖得以有效平穩控制時間為(4.04±1.73)天。所有患者經及時正確處理均完全恢復,未留后遺癥。
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血糖可以減少高糖毒性對人體損害,并延緩視網膜等微血管并發癥,取得糖尿病Ⅲ級預防的效果[2],然而老年人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況下,由于疾病、醫源性、病人等因素影響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引起低血糖。有研究表明,大于65歲患者低血糖的發病率達20%。本文低血糖發送率占18.1%,與文獻相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狀的不典型,與老年特有的病理生理特點有關[3]。首先,老年患者各種器官功能衰退,激素調節能力下降,對應激的反應下降,腎上腺能作用及交感神經興奮作用減弱;其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時間長,常合并有自主神經系統受損;再者老年患者常合并腦動脈硬化及腦血管意外病史,腦細胞功能下降,低血糖發生時,腦細胞功能進一步下降,從而出現低血糖腦病,臨床表現為中樞神經功能障礙。
綜合分析38例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①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各種器官功能衰退,糖尿病強化治療期間,患者同時服用其他降糖藥物。降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 腎小球濾過又下降,造成降糖藥物在體內蓄積發生低血糖;同時,老年人應激反應的功能減弱,胰高血糖素釋放減少,不能及時有效地調節血糖而易發生低血糖。②藥物因素:文獻報道使用中、長效降糖藥是老年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的危險因素。用磺脲類藥物治療引起的低血糖發生率可達20%[3]。胰島素治療期間,患者治病心切,使用劑量過大;對藥物所含成分不熟悉,誤認為有些為純中藥制劑(如消渴丸),隨意加大藥物劑量,以增強降糖效果,使短期內血糖下降過快,導致低血糖反應。老年人在治療其他伴隨病時,藥物配伍不合理,藥物的相互作用,增強了降糖效果造成低血糖;在有發熱、增加活動量、情緒激動等應急反應存在時,糖消耗增多和利用減少,胰島素用量沒有減少,出現了低血糖反應。③患者因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性較差。在治療中常出現飲食不當、用藥后未按時就餐現象。甚至飲白酒,因為乙醇能抑制肝糖原異生致低血糖。病情減輕后不監測血糖,常根據自己的主觀感覺或“經驗”用藥,擅自增加降糖藥物種類或劑量。
本文患者低血糖有效平穩控制時間為(4.04±1.73)天。與中青年低血糖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低血糖反應持續時間長、恢復慢,其原因在于:降糖藥物主要是經過肝腎代謝,老年患者常合并有肝腎功能不良,因而藥物的半衰期相對延長,同時在生理上老年患者腎小球濾過率也下降,胰島素清除減慢;老年患者的激素調節能力差,低血糖時升血糖激素不能及時分泌;老年患者糖原儲備低,肝糖異生功能降低,低血糖發生時沒有足夠的糖原轉化為血糖。
為了避免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反應,除了用藥過程中要嚴密觀察和血糖監測外,還應“預防”為主:①遵循以人為本,個性化治療方案,從小劑量聯合開始,及時監測血糖調整藥物和劑量。②在降糖藥物的選擇上應避免應用易在體內蓄積的藥物,如優降糖等;在應用長效的磺脲類降糖藥物要加強血糖的監測;聯合應用其它藥物應熟悉其藥物特性。③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低血糖發生的原因、表現、危害及處理方法,指導患者應定期檢測血糖,及時評估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飲食要規律,要定時、定量,飲食不規律是誘發低血糖最重要的誘因。保持每天日常活動量及運動量相對固定。
[1]王春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病因素及其防治[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4(5):560.
[2]趙志剛.糖尿病防治若干研究進展[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4,18(3):157.
[3]徐延平,劉偉.低血糖40例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8):1350-13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077
512600 廣東省翁源縣人民醫院內三科 (陳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