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在新起點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著不同方面挑戰,因此通過機制創新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成為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五年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實質進展。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要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會議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為此提出要聚焦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城鄉公共資源配置等重點問題,抓好土地和科技兩個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支撐,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資源合理配置,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
過去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制度框架不斷健全,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機制不斷完善,在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農村宜居宜業三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是農業供給安全更穩固,生產方式更現代。“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是新時代背景下糧食安全的最基礎目標,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2022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3731億斤,創歷史新高,在實現“十九連豐”的同時已經連續八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大豆種植面積1.54億畝,為1958年以來最高。中國的小麥、稻谷和玉米單位面積產量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約分別高63.7%、52.5%和7.9%。“十三五”時期,中國的水稻和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穩步實現。同時,牛羊禽肉、牛奶、水產品全面增產,蔬菜水果供應量保持充足。更為可喜的是,中國農產品產量的提升不再以過度開發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農業生產方式不斷向現代化轉型。一方面表現為農業科技裝備水平持續增強,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糧食機收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此外,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中國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5%以上。
另一方面表現為農業生產過程更加綠色,“十三五”時期,全國化肥施用量較“十二五”時期累計減少1322萬噸,全國農作物單位播種面積平均施肥強度為313.5公斤/公頃,比2015年下降了56.4公斤/公頃,降幅達15.2 %。2022年,中國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1%,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利用率分別超過78%、88%、80%,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顯著提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三品一標”深入推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產量占比達到11%,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7.6%。
二是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獲得感進一步提升。農民富裕富足不僅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過去五年,中國農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既表現在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也體現在農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2022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邁上2萬元臺階,較2017年增加50%;農村居民收入構成中,轉移性收入已經達到20.88%。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繼續縮小至2.45:1,相較于2017年的2.71:1有了明顯的改善。除著眼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外,中國也在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機制進一步健全,農民有了更大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21年底,全國農村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6%,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2.23%。農村社會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比2017年提高40多個百分點。有衛生院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超過90%,平均每個村擁有至少1個衛生室;農村敬老院超過1.7萬家,互助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達到13萬多個,基本實現了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三是農村環境不斷改善,建設不斷升級。202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良好的農村環境是現代生活條件最基礎的內容。過去五年,中國農村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2018年初,中辦、國辦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推開。到2022年,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8%左右。2018年底,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18個部門啟動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廣泛發動農民群眾自覺開展“三清一改”,即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集中整治村莊“臟亂差”問題。當前,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活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各地區立足實際打造了5萬多個美麗宜居典型示范村莊。過去五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不斷加強。從農村公路建設看,2017-2021年,中國農村公路總里程由396萬公里提升至446.6萬公里,等級公路比例由88.9%提升至95.6%,優良中等路率由80.4%提升至87.4%,全國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各地已累計創建了353個“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41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范縣,農村公路“路長制”縣級覆蓋率達89.26%。從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看,2022年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56%。從農村網絡建設看,截至2021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100%,通光纖、通4G比例均超過99%。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前提,繼續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進行部署。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將穩定糧食生產、建設農業強國和推進鄉村振興作為2023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政府工作的重點。從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看,仍然面臨著不同方面的挑戰。
一是國內外條件約束和糧食安全。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鎮化推進會繼續增加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總量需求,國內生產依然面臨需求壓力。由于地少水缺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客觀約束,資源稟賦上的短板成為制約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不利因素。盡管2022年中國已累計建設完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但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高標準農田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少地區農業靠天吃飯的問題尚未有效改善,農產品供給能力仍不牢固。此外,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增加了糧食貿易的不確定性,凸顯了增強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性。
二是盤活農村土地和農民增收。過去五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終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收入差距的絕對值甚至呈現擴大趨勢。2022年農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占比41.96%,是農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而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來自外部的沖擊增多,農民外出就業的機會和工資性收入增長空間受到擠壓。從財產性收入看,農民收入中只有2.53%的構成來源于此,且財產性收入占比多年來并沒有太大變化。與此同時,農村很多閑置資源缺乏有效的盤活利用方式,不少地區出現了較高的宅基地閑置率,未能轉化為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此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已在試點推進,但農民如何從中獲取更多收益仍需要探索。
三是農村人口外流與城鄉公共資源優化配置。2022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22%。隨著中國總人口即將到達峰值,以及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未來農村常住人口可能持續下降。根據相關預測,農村常住人口到2025年下降到4.5億,到2035年下降到3.3億。與此同時,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嚴重。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23.81%,比2010年提升了9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就面臨著既要改善提升,又要防止浪費的矛盾。如何優化城鄉公共資源布局是鄉村振興的一大挑戰。
創新機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挑戰。
一是抓好土地和科技兩個關鍵確保糧食安全。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貿易格局下,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要立足國內資源,采取經濟理性的方式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一方面要靠土地穩產能,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在保耕地數量的同時,也要提耕地質量,采取多種方式持續提升土壤肥力,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另一方面是要靠科技提產能,要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農業科技和裝備升級;同時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打好“種業翻身仗”。
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面要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等方式加快對閑置宅基地的盤活利用。另一方面要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探索建立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保障農民可以獲得更大的土地增值收益。
三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資源合理配置。要以城鄉融合的發展理念來指導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要根據農村人口流動特征依法引導農村居民適度集中居住,加強中心鎮和中心村建設,探索村莊合并的科學實現形式,提高鄉村建設效率。要以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均衡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標準,統籌布局城鄉公共資源,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根據農村居民的居住特征和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確保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養老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
杜志雄 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政府特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