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風敏
醫務人員在診療病人的過程中,有可能意外地感染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自身破損皮膚或者是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導致感染,造成醫務人員的職業損傷[1]。國內外的研究[2]結果均表明,醫院急診科護士是遭受職業傷害的高危人群,醫院急診護士所接診的都是急、危、重及突發事件的病人,病人就診時間沒有規律,親屬陪護人員及病人求醫心切,急診護理工作量大常處于被動狀態,病人病情變化復雜,易產生護理糾紛,造成護士精神壓力增大[3]。由于急診工作的特殊性、搶救設備繁雜,且實施介入性檢查治療多,有創監測和護理操作頻繁,護士在工作中有較高的職業損傷率[4-5],主要為銳器傷和黏膜暴露,最常見的是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狂犬病、破傷風等。護士的防護意識不強、防護知識欠缺和防護措施落實不嚴,可使護士發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大。因此,要充分認識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加強綜合管理,積極有效地進行防護[1],將職業性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1.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細菌性和病毒性因素[5]。急診科收治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人感染的病原菌復雜,且診室相對封閉,室內氣體流通性差,易通過口鼻腔感染呼吸道疾病。2003年爆發的SARS,一線工作人員感染率明顯高于非一線工作人員[5,7]。由于病人介入性導管放置多,有創監測操作頻繁,急診護士需經常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尤其是在治療急診創傷病人時,因爭分奪秒搶救,特別是實施搶救開始的前15min,一些預防措施(如戴手套、面罩、口罩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存在較高的職業性暴露[5],接觸病人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的病原體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研究結果顯示,含病毒濃度較高的血液和體液依次是血液成分、傷口分泌物、精液、陰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體液時HIV的感染率為0.1%[8]。
1.2 物理因素 急診護士執行治療和護理操作(如各項穿刺檢查、標本留驗),隨時有可能被污染的針具和銳利器械刺傷或是被煩躁不安的病人抓傷。有研究表明,0.004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傳染HBV,針刺傷可傳播20多種血源性傳染病[9],HIV的傳染源是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工作中被HIV血液污染的針頭或利器刺傷皮膚會有0.3%感染的危險[10]。病人進行床邊攝片檢查或護送危重病人做CT及核磁共振檢查時,因病人需要不間斷的人工呼吸支持,護士不可避免地要接觸X線,如不能有效地進行防護,易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誘發腫瘤[1]。
1.3 化學因素 因急診搶救室環境相對封閉,一些藥物和消毒劑的揮發氣體可引起呼吸困難、眼睛和呼吸道炎癥、接觸性皮炎、頭痛、關節疼痛、記憶障礙、注意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異常[11]。搶救室因消毒要求嚴格、消毒物品多,護士需頻繁接觸各種消毒滅菌劑,常用的消毒劑有戊二醛、過氧乙酸、84消毒液以及紫外線與空氣消毒機等,對人體皮膚、黏膜、呼吸道、神經系統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4],可引起變態反應、哮喘和胎兒流產。搶救各類化學藥物中毒時(如有機磷、百草枯等農藥),操作人員可能產生潛在的職業危害,護士可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和經口吞食三種途徑受到低劑量藥物的影響。此類藥物有很強的心臟毒性和神經毒性,對長期低水平接觸者有潛在的危險。
1.4 心理因素 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工作環境、工作風險、工作壓力有關,高風險科室的護士心理問題尤為突出[4,12]。急診工作隨機性強、工作量大、病種繁多、病情兇險,需與各科室協調周轉,人際關系紛雜,病人及家屬有時情緒不穩,言辭激烈,護士常處于暴力之中,自我成就感差。而護理人員普遍編制不足,護士常常超負荷工作,尤其是晚夜班時間,護士人員相對較少,大腦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易導致護士身心疲憊、記憶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生物鐘紊亂導致失眠、焦慮、抑郁等疾病[12]。
2.1 安全教育 樹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強急診護士的職業防護培訓和教育,增強護理人員自身的防護意識,推行標準預防措施,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體內物質都有潛在傳染性,接觸時均應采取防護[4],制定安全有效的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消毒技術規范》,執行醫療護理操作常規和醫療垃圾分類管理等醫療制度,提高防護的依從性、提高執行率[1]。
2.2 改善病區環境及設施 層流潔凈病房可以保證環境空氣質量[1]。由于急診的特殊性,人員流動大,無條件采用層流通風,在設計上應考慮空氣的流通性好,并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要求安置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1]。各診室及處置間物品配備齊全,防止交叉感染。對轉出科及死亡病人的一切用物,應及時地、徹底地進行終未消毒。病區管理上應限制陪護,每天定時對空氣進行交換,并隨時消毒,每月定時進行空氣檢測,定期對科室環境進行全面消毒。
2.3 生物性因素防護
2.3.1 實施屏障保護 對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和黏膜暴露等危險時,應實施屏障保護措施,做介入性檢查和治療,如氣管插管、吸痰、動靜脈穿刺等,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處理被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物體表面和醫療器具時,均應佩戴乳膠手套和口罩,遇特殊感染病人穿隔離衣,戴防護罩眼。如病人的血液或體液不慎飛濺到臉上或眼中,應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顏面部,并用抗菌滴眼液做好眼的清洗和保護,工作服或各種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或體液時,應及時用3%過氧化氫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漬[1]。
2.3.2 防止交叉感染 盡量使用一次性醫用產品,如氣管導管、鼻氧管、吸痰管、引流袋、吸引器、連接管等;凡病人應用呼吸機治療,應將病人呼出的氣體排除室外,遇特殊病人(如SARS病毒、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有人工氣道時,應采用人工鼻(熱濕交換過濾器),并采用密閉式吸痰管吸痰,以減少醫院感染機會[13];急診護士因工作繁忙或洗手不便比其他病房的工作人員洗手的依從性差[14]。因此,應嚴格執行接觸病人和操作后洗手的制度。為了提高急診護士洗手的依從性,最好在診室、搶救室及各處置室配備感應式流動水洗手液洗手設備,如無條件應及時用以乙醇為主的無水洗手液洗手[15]。手部接觸特殊感染的病人及高度危險器械后,應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進行手的浸泡和消毒。
2.4 物理性因素防護
2.4.1 防治銳器傷 安全使用銳器,用過的針頭和銳器應裝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內集中儲存,并及時焚燒或作無害化處理。禁止直接傳遞針頭及銳器物,應用金屬容器盛放后傳遞。在處理使用過的銳利器械時,應佩戴防護手套,工作要細心避免銳器傷。一旦發生銳器劃傷或刺傷,應立即從傷口近心端至遠心端擠壓出血液;用肥皂清洗傷口并用大量流動水沖洗傷口;再用碘酊、酒精消毒。并抽血做相關病原學檢查,確認是否存在感染,并進行隨訪觀察。疑有特異性感染上報院感染科,必要時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進行早期預防[16]。
2.4.2 應用安全醫療器具 安全器具是一種設有安全功能裝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銳器,被用來降低使用銳器時所造成的針頭扎傷或其他銳器傷的危險[17]。配備和完善防護用品和防護設施,提供可移動的鉛板用于床邊攝片檢查,當守護病人做CT和核磁共振檢查時,護士應穿鉛衣,用于預防X線對身體的傷害[1]。
2.5 化學性因素防護 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掌握其使用方法、濃度、時間,并嚴格按規范進行操作和使用,進行消毒操作時帶較厚的乳膠手套和口罩,將消毒液存放于有蓋的容器內,可以有效地避免皮膚與消毒液的接觸,減輕對呼吸道的刺激。熟練掌握各類中毒藥物的毒性特征,特效解救藥及救治方法。為病人洗胃前,護士戴口罩和乳膠手套操作,搶救室內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使揮發性毒物及時排出室外,操作時動作要輕柔,避免噴濺,洗出的藥液及時傾倒,避免在室內逸散。
2.6 心理性因素防護 在工作管理上,護理人員要配備充足,盡可能避免護士的超負荷工作,要注意人力資源合理安排,采用彈性排班,以保證護士的休息和體力。以醫療文書表格化、后勤工作服務化、各科工作協調制度化,來減少急診護士的非臨床護理工作時間、減輕工作的勞動強度。加強護士的業務學習,以減輕護士因知識更新所帶來的心理壓力[1],尤其要加強良好護患關系、方法與技巧的學習,良好的護患溝通可有效避免一系列護理糾紛。各類搶救記錄要規范并保存完好,以備不時之需,用以減輕產生醫療糾紛時的心理壓力。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18]。另外,還要注意合理的飲食營養和休息,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加強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并接種免疫性疫苗[19],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18]。
[1]呂曉玲,夏秋江.ICU護士的職業損傷及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7):650-651.
[2]張斌.對醫院工作場所暴力事件的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6,26(3):21-24.
[3]王培席,陳傳波,白琴,等.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的體驗[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5):437.
[4]陳瓊芳,王惠珍,廖玉聯.護理人員的職業健康問題與職業健康促進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4):151-153.
[5]徐榮貴.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和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6):717-718.
[6]鄒宇華,陳少賢,周舒東,等.醫護人員防護知識和防護意識與SARS感染的關系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6(4):663-665.
[7]張靜如,陳薺,童燕青,等.71名醫務人員在SARS病區個人防護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9):1031-1033.
[8]李映蘭.介紹美國護士的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633-634.
[9]Seeff LB.Hepatitis B from a needle stick injury[J]. Ann Inten Med,1991,115(5):411.
[10]張興友,范江.艾滋病毒感染與艾滋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35.
[11]羅洪,陳影波.醫院的環境污染及防護[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0,19(10):450-451.
[12]李映蘭,羅貞.護士職業安全存在的危險及防護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67-68.
[13]尹利華,王建榮,張利巖,等.密閉吸痰研究進展[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4):13-15.
[14]連冬梅,王丹華.收衛生狀況及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3):220-222.
[15]王宏柏.院內洗手新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6):719-720.
[16]戴琴,馮正直,謝剛梅.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488-490.
[17]劉燕玲,劉亮輝.英國銳器傷害醫護人員的現狀與對策[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4,23(4):150-153.
[18]林琳,吳軼西,何國平.急診科護士職業創傷后應激障礙與應對方式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9):3-5.
[19]戴青梅,王立英,劉素英,等.醫護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