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華
腦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殘率高,即使搶救成功的患者,往往留有多種運動、感覺和語言障礙等后遺癥,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壓力,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對腦出血的治療已經不僅限于挽救生命,而且延伸到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1],為此,本研究選擇了我校附屬醫院收治的26例腦出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5年4月~2009年1月我校附屬醫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2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齡64.5歲,病例均由CT或核磁共振確診,其中基底節出血14例,丘腦出血7例,腦葉出血3例,腦干出血的2例,出血量為15~80ml。
1.2.1 急救病人的護理干預
主要急救措施有: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吸痰。對于呼吸抑制或昏迷患者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通氣,并及時清除分泌物,加強氣道濕化,減少痰痂形成,快速輸入20%甘露醇、速尿等藥物,床邊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瞳孔、意識、尿量變化,觀察有無電解質紊亂,昏迷患者每天進行格拉斯哥評分。有高熱者予物理降溫,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減輕腦水腫的發生,及早行側腦室穿刺引流防止早期腦疝發生以及急性呼吸循環衰竭,對于病程超過72h患者,應防MDSF(中樞性高熱、應激性潰瘍、心肺功能不全等)、腦脊液循環通道的粘連梗阻等并發癥發生。
1.2.2 系統性健康教育
選取兩位責任心強、有工作經驗、善于溝通與交流的主管護師為責任護士分管觀察組患者。運用護理程序對每位患者進行評估、制訂計劃,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確定教育內容,包括腦出血基礎知識、飲食原則及并發癥、壓瘡、墜積性肺炎、再出血、尿路感染、關節僵硬、消化道出血等,發放健康教育卡片和系統的健康教育手冊,并隨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的有關問題。對照組采用隨機性健康教育,即護士按常規對腦出血不同時期可能出現的問題予以指導。
1.2.3 行為干預
根據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行為干預措施。病情較輕者選擇半流質或軟食,抬高床頭30°,健側進食。吞咽困難者針對不同的舌咽肌群分別進行訓練,30~40min/d;重度吞咽困難者鼻飼時盡量采取30°~35°臥位,時間控制在15~20min,鼻飼完畢后再保持該體位30~60min,以防食物逆流發生誤吸。
1.2.4 康復訓練
制定癱瘓肢體功能鍛煉、被動肢體鍛煉計劃,幫助患者完成功能鍛煉。前期,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是保證肢體功能順利康復的前提,如仰臥或側臥位時,頭抬高15°~30°,下肢膝關節略屈曲,足與小腿保持90°。中等強度的皮膚刺激、按摩、定期變換體位,每2h1次,每次15~30min。生命體征平穩后,要鼓勵病人自行功能鍛煉(如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轉運動)并及時離床活動,應嚴防跌倒踩空。同時配合針灸、理療、按摩加快康復。后期可幫助患者逐漸起坐、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繩、提物等運用,逐步提高肌力和關節功能,并進一步訓練手的精細動作如抓握、捻動、扣紐扣、用匙筷、翻書報等以提高生活技能。
1.2.5 語言訓練
通過口形由單音節字開始訓練患者,如“啊、呀”,有效后可采取簡單的提問方式,教導患者發音,促進口唇運動和聲門的閉鎖功能,2次/d,逐漸實現從單音—雙音—短語—句子的過渡。
1.2.6 心理護理
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遵循個體化護理的原則,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針對早期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心理疏導法,運用表情、手勢和體態語言來達到與患者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動員患者多與外界接觸,這對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很有作用。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尊重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因人制宜實施心理護理,解開患者心中郁結。
1.2.7 療效評估
采用腦卒中專門化生活質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對患者預后加以評估,獲得相應評分。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判定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干預,出院時,13例觀察組患者的精力、語言、活動能力、情緒、自理能力、下肢功能、視力等方面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僅1例患者出現再出血,2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1例患者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關節僵硬。對照組中,再出血4例,肺部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3例,尿路感染3例,關節僵硬1例。兩者并發癥經x2檢驗,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平均21d,對照組平均25.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干預又稱行為矯正,是指干預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可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通過學習調整或改變個體異常心理狀態和軀體癥狀,以建立健康行為[2]。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死亡率高。護士通過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護理干預,能幫助患者順利完成角色的轉變,使患者能接受患病的事實,積極配合治療,保持情緒穩定。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患者的活動能力、自理能力、上肢功能、視力、工作、語言方面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大大提高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理想的期望值還有一定的差距,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不高,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1]李珍珍,陳蓮好,韓偉英.便秘與蛛網膜下腔再出血的相關性及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11):1721-1722.
[2]黃東鋒,丁明輝,陳少貞,等.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功能特點與早期康復的干預的標準[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23(5):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