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惟中
(北京市電力公司,北京 100031)
據統計,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間,北京電網35kV及以上輸變電設備共計發生設備質量故障367次。其中,制造質量不良239次、施工質量不良53次、檢修質量不良75次。
(1) 質量故障、制造質量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制造質量、材質、工藝和焊接不良,結構不合理、零部件不合格、尺寸超差、原理錯誤、錯裝錯接、遺留異物。
(2) 施工質量不良的主要原因是遺留尾工、未按設計施工、調試管理不當、尺寸超差、處理和維護不當、施工破壞、裕度不夠、工藝和施工質量不良、漏裝漏接。
(3) 檢修質量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封堵不嚴、漏裝漏接、錯裝錯接、錯用材料、調試錯誤,誤碰誤動、誤整定、誤操作、違章操作、裕度不夠,整定計算、調試管理、維護、處理不當,焊接、工藝質量不良。
(1) 設備制造質量監督和檢驗存在漏洞;產品采購質量把關不嚴,造成設備制造質量、材質、工藝和焊接不良;結構不合理、零部件不合格、尺寸超差等問題。
(2) 施工單位大量采用工程分包、勞務分包,大量雇用臨時工。施工作業人員安全意識和事故防范能力不強。
(3) 施工單位安全管理和技術管理存在不到位的現象,施工安全技術方案和采取措施的針對性不強或現場落實不到位。
(4) 施工作業人員不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或執行不到位。施工現場安全措施不落實、組織分工不合理、工作流程不清晰及施工標準化作業工作開展力度不夠等問題。
大力推進電網設計標準化工作,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認真貫徹質量體系標準的要求,組織開展質量控制關鍵環節和關鍵點識別活動,確保各項技術規范、標準、反事故措施在工程設計中有效落實。同時,在規劃、設計階段重點監督:規劃設計可行性論證中勞動安全與衛生部分內容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初步設計中《勞動安全和工業衛生》內容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以往同類工程的設計質量事故對策在本工程中的落實。
堅持設備質量事故通報制度,加強設備廠家資質審核、信譽評價,完善評標辦法,強化監造環節責任。在招標采購定貨中不僅要按指定的生產廠家選型,而且還要嚴格要求廠家對產品質量控制程序進行過程控制和出廠試驗,對一些生產廠家的產品進行必要的監督,避免由于制造、材質質量不良給設備的安全運行留下缺陷和隱患。同時,在設備制造階段重點監督:與所制造產品及配套防護裝置(包括引進技術和引進設備)有關的國標、部標(含其他部的相關標準)及合同的貫徹落實;同類設備已發生過的制造質量事故的反事故對策的落實。
建設單位要充分發揮監理的作用,確保“零缺陷”投產發電。實行完善的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質量管控機制,綜合考慮人的行為、物的狀態、環境因素對生產工序的影響,以電網建設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和工藝監督來提高工程施工質量;以施工和檢修作業現場的危險點分析、作業指導書等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把好安全質量關,減少因施工和檢修安全質量問題導致事故發生。
同時,在建筑、安裝及調試階段安全重點監督:勞動安全和工業衛生有關項目的“三同時”落實,以及上述項目設計變更的正確性和必要性;設備調試前調試方案和安全措施的制訂;分項承包基建工程的所有施工單位承包資格的審查監督和承包合同中有關安全、質量內容的正確性和完整性;擴建、改建工程中,保證生產單位安全運行的安全措施的制訂和落實。
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強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使工作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適合工作的要求;在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兩票三制”,工作前要認真分析危險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并且要加強“兩票三制”現場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發現違章要嚴格考核,使“兩票三制”真正落實在現場、落實在每個人的工作中。各運行管理單位應進一步提高設備質量驗收工作的管理,防止因質量不良導致故障的發生。
同時,在生產準備階段和設備移交生產后安全重點監督:提前配備生產人員和組織培訓等有關規定的落實;現場運行規程和其他管理制度與技術管理基礎資料的編制、審批工作的落實;試運行前各種安全工器具,起重工器具,以及安全設施的落實;有關生產人員參加新設備投產前安裝、調試規定的落實,并按規定培訓考試合格。
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保證電力生產的安全是電力規劃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生產等部門的共同任務,安全生產是檢驗電力建設和電力生產等部門工作成效的主要標準。每個部門都必須從電力建設到電力生產,依據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以及國家和行業有關規程、規范及反事故技術措施、安全措施實行全過程的設計、設備(材料)訂貨、施工、驗收以及生產運行維護等質量管理和監督,通過危險點分析、作業指導書等有效措施,前移安全質量關口,減少因安全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確保人身、電網、設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