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侯 莉
《電視技術》:廣電的“三網融合”在貴公司展臺上有很好的展現,德力對“三網融合”是怎樣理解的?
劉連軍:今年展臺的設計,根據“三網融合”的概念,由前端設備到傳輸,也就是寬帶網絡監測系統,實現網絡智能化的檢測管理。終端的設備可與前端實現智能互聯互通,實現網絡建設、網絡查驗、網絡維護的“本地化”處理。“三網融合”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看到機會的同時,也要做好面對挑戰的準備。
近幾年,網絡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網絡是基礎,基礎打好了,在上面實現任何業務都可以實現。所以,必須要保障網絡質量。有基礎,才有業務,進而才有效益,才有發展。
《電視技術》:這次展出的數字設備有哪些具體特點?
劉連軍:廣電運營得較好的產業包括地面數字電視、手持移動終端、有線電視等。現在規模比較大的還是有線電視。CMMB有一個很好的基礎,會有很大的發展。數字電視的平移速度非常快,數字整合力度很大;全國一張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互聯互通性越來越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網融合”。關于針對數字電視的產品,2005年開始有相關產品推出。隨著廣電的發展進程,德力不斷更新技術,現在的產品更能適合廣電的發展需求,尤其體現在數字化上。比如,廣電的工程維護人員,對數值的概念更多還是理解成一個數字。所以,在產品中統一設置合格門限后,產品不僅能顯示具體數值,還能顯示是否合格,這為操作人員提供一個有利的判據,方便工程維護人員運用。
適合“三網融合”,適合于數字業務開展的測試設備,要適合開展雙網業務,實現智能聯調。這部分產品應用得很好,在很多開展數據業務的地方都有應用,國內用戶的反饋很好。而且,現在已開始為韓國、美國等地供貨。
《電視技術》:出口過程中,產品質量的認證上,與國內有哪些不同之處?
劉連軍:德力已有十多年出口美國的經驗。1999年剛開始時,遇到了很多困難,主要還是雙方的標準不統一。其實,整個系統差0.3 dB,屬于系統誤差;但這是不允許的,所以必須要克服。同時,認證過程也很嚴格。德力第一批產品的認證時間長達1年。在硬性指標測完后,還要測軟件指標,主要是在功能運用上。其實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嚴格要求,也促使我們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產品。在隨后的過程中,在美國的認證周期逐步縮短,德力的數字頻譜分析儀用了9個月的時間,再后面就用了6個月的時間。但是,認證的程序沒有減少。
韓國對于品質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在有出口美國產品經驗的基礎上,在功能上添加適合韓國人使用習慣的相關功能。德力公司始終認為,測量儀器的性能要好,一致性要好,可靠性要高,尤其是在惡劣環境下工作。
《電視技術》:德力在產品研發和推廣上,與行業發展動態的契合度很高,這是怎么做到的?
劉連軍:德力推出的產品確實是廣電的步伐結合得比較好。舉例來說,2005年有線電視數字整體平移。德力的相關產品研發從2000年開始,到2005年正好有產品推出,剛好趕上全國廣電的數字大發展,為國內用戶提供了很好的設備和服務。
2005年,德力進行技術整合,進行系統性建設。德力認為,廣電的發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但目前還是空白。德力的技術已具備,包括視頻測量、光纜測量、各種時域測量,現在需要得就是將所有技術整合成一個檢測的網絡。目前已有相關產品推出。
2005年投入該項的研發,2007年和深圳天威進行深入合作,為其提供網絡的雙向管理和詳細的指標檢測,現已在天威實現全網鋪開。國家已將 “三網融合”的時間節點明確地列出來,德力的產品動作正好與此契合。在發展過程中,德力在行業中的時間比較久,對整個廣電行業比較了解,了解廣電的目前發展狀態,并在接觸過程中發現他們的需求,并進行實時的調整。
測量儀器是一個綜合性技術,不同于民用產品。需要將各方面了解透徹,保證產品性能。德力200多名員工中,研發人員比例超過1/3。在很多方面,德力的技術都具備,現在就是要形成產品。公司采用“在產一代,在研一代,預研一代”的機制,實現技術優勢產業化,實現產品的有序接力,緊跟廣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