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銘春 林玉藤 李玉萍
驚厥是指全身性或身體某一局部肌肉運動性抽搐,是由骨骼肌不自主地強烈收縮而引起的;發作時的腦電圖可以正常或異常[1]。小兒驚厥是兒科較常見的急癥,發生率很高,約為成人的5~10倍,尤以嬰幼兒多見[2];也是急診室常見急癥之一,重者可致遠期智能障礙甚至死亡。為提高對本病癥的認識,重視其防治措施,防止并發癥,必須加強臨床觀察和護理。
1.1 一般資料 2009年8月~2010年1月,我院急診科收治小兒驚厥患兒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齡<3歲58例,3~7歲14例,>7歲3例。
1.2 驚厥發生病因 高熱驚厥48例,癲癇發作11例,顱內感染5例,電解質紊亂(低鈣血癥,低鈉血癥等)5例,顱腦外傷4例,中毒1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1例。
1.3 驚厥持續時間 一般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呈持續狀態者4例,經急救,3例驚厥及時控制,無并發癥發生,1例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臟器損傷死亡。
1.4 驚厥史 在75例驚厥患兒中,既往有過驚厥抽搐史的17例,占22.67%。
2.1 急救護理 應立即就地搶救。
2.1.1 保持呼吸道通暢 患兒平臥,將頭偏向一側,解開衣領,口腔內置入壓舌板,以防舌咬傷,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異物。
2.1.2 給予氧氣 驚厥患兒因呼吸不利,加之耗氧增加,導致組織缺氧,腦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腦組織水腫,致使驚厥加重,造成惡性循環,適當提高氧流量(可提高0.5~1L/min),以迅速改善組織缺氧情況,有窒息者應予人工呼吸。
2.1.3 止驚 強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止痙。備好急救藥品,遵醫囑選擇作用快、毒性小,對呼吸和循環功能影響較小的抗驚厥藥物,如果一種藥物不能達到止驚時,可聯合或交替使用,聯合應用劑量較單用稍減。用藥后記錄用藥時間和劑量,為重復用藥時參考。常用止驚藥:地西泮0.3~0.5mg/(kg·次),小嬰兒一次劑量不超過5mg,兒童不超過10mg,緩慢靜脈推注;苯巴比妥鈉5~8mg/kg肌內注射;10%水合氯醛0.5ml/(kg·次),一次劑量不超過10ml,加等量生理鹽水保留灌腸,并保持1h以上。
2.1.4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 對驚厥頻繁、全身情況差的患兒,在搶救中要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保證液體入量,維持血糖、水電解質平衡是搶救成功的重要環節。
2.1.5 對癥處理 高熱驚厥患兒予泰諾林或美林口服、賴氨匹林針劑15~25mg/kg靜脈推注、酒精擦浴、頭部冰枕等降溫。低鈣抽搐患兒予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10ml(新生兒2ml/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中緩慢靜滴。反復驚厥患兒用20%甘露醇0.5~1.0g/kg迅速靜滴,地塞米松0.2~0.5mg/kg靜滴,降低顱內壓,速尿利尿以防腦水腫。對誤服藥物或食物中毒患兒,若6h內應立即洗胃、灌腸、導瀉,配合防疫站工作人員送檢標本。
2.2 病情觀察 在觀察患兒時,應著重詢問病史,驚厥突然發生的誘因,發作的癥狀、次數及持續時間,是否伴有高熱、嘔吐、黃疸、腹瀉、皮疹等現象,有無頭部外傷,毒物接觸史。注意患兒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及瞳孔、意識情況;注意有無膀胱充盈,以免發生尿潴留,加重患兒抽搐;注意尿量,末梢循環等組織灌注情況,避免腦疝、休克、誤吸致肺不張等嚴重并發癥。同時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及時協助醫師搶救。
2.3 安全護理 保持安靜,光線不要過強,診療護理患兒動作要輕柔敏捷,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減少驚厥發作。加強保護性措施,尤其驚厥持續狀態患兒較易發生猝死,應專人守護。床旁加護欄避免墜床。不要用力按壓患兒肢體,以免造成骨折。測體溫不宜用口溫表。
2.4 加強基礎護理 驚厥緩解后,要注意口腔及皮膚護理。大量出汗、嘔吐及大小便失禁后應及時更換衣服、床單。對伴有昏迷、眼瞼不能自行閉合者,可用凡士林紗布保護角膜避免發生結膜炎。輸液速度根據病情而定,在快速輸液時應預防發生心衰及急性肺水腫。
2.5 心理護理 因小兒突如其來的抽搐發作,家長存在緊張、焦慮、驚恐不安甚至煩躁、暴怒等負面情緒,醫護人員應有的放矢地解除患兒家屬的心理障礙,穩定其情緒,調節其心理狀態,以取得信任和理解,使之積極配合,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小兒尤其嬰幼兒大腦皮層發育與神經細胞分化尚未完善,神經髓鞘尚未完全成熟時較易發生驚厥,在最短時間內止驚是減少后遺癥的關鍵。急診護士在早期診斷和治療中起關鍵作用,專業的護理操作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能有效的縮短止驚所需時間。對不同病因所致的驚厥,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有效防止驚厥再度發生。重癥患兒抽搐緩解后專人護送入兒科病房進一步診治。對于中毒患兒還應配合防疫站工作人員留檢標本,以便指導下一步診治。
根據本研究結果,既往有過驚厥抽搐史的患兒僅占22.67%,絕大部分家長對小兒驚厥不具備相關的急救知識,這說明對家長進行健康宣教的重要性。隨著驚厥逐漸停止,家長不安情緒逐漸穩定,根據患兒及家屬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紹患兒病情及有關知識,做好必要的解釋及精神安慰[3]。
[1]胡亞英,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7.
[2]何國平,喻堅.實用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78.
[3]陳紅英.護士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交流技巧[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