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青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是嚴重心肌缺血所致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斑塊的破裂引起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而產生的一組進展性臨時綜合癥。包括不穩定心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與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三大類。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與病死率高等特點,對護理、搶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我科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的急救與護理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下面就我科自2006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的259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進行分析。
本組病例259例,其中不穩定心絞痛16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57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40例,其中男性169例、女性90例;年齡30~91歲,平均年齡55歲。本組病例中有的多次住院,其中由5例入住后搶救無效死亡,2例冠脈多支病變轉外院行冠脈搭橋手術,其余病例住院期間治療與護理均獲階段性成功。
2.1 一般護理
2.1.1 配合醫生快速識別胸痛 爭取病人入院后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及簡單的體檢,以便在心肌梗死診斷后30分鐘內得到再灌注治療。排除非心臟原因導致的胸部不是病人,避免誤診或不適當的治療。
2.1.2 氧氣吸入 一旦發生心絞痛,臥床休息,減輕心肌耗氧量,氧氣以2~4升每分吸入。
2.1.3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靜滴硝酸甘油,或輸液泵勻速泵入,注意血壓變化,同時遵醫囑擴冠、抗凝,最好開通兩條靜脈通道。
2.1.4 持續心電監護 護士識別各種心律失常,為除顫及抗心律失常提供信息,防治心力衰竭或心臟猝停。
2.1.5 動態觀察心電圖變化,并與以往心電圖對照,掌握心梗演變過程。
2.1.6 鎮靜、止痛,解除疼痛與焦慮 一般給予嗎啡5~10毫克靜推或皮下注射。
2.1.7 心理護理 病人大多緊張焦慮,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可加重心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病人的心理狀況對疾病預后有主要影響,良好的護患關系是緩解或消除疼痛的基礎,通過與病人交流,安慰患者使病人情緒穩定放松,減輕焦慮,緩解疼痛,因此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護士進行各項操作時要沉著冷靜,忙而不亂,給病人以安全感。
2.2 發生心律失常的急救護理
2.2.1 發生室速與室顫的護理 心肺復蘇急救: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病人發生室顫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持續心電監護,發生室速、室顫要爭分奪秒地進行除顫,恢復自主循環,發生室顫后1~4分鐘內完成除顫,行有效心肺復蘇,越快越好。急救要求:迅速拉鈴呼救,及時準確迅速地進行心肺復蘇,心前區拳擊、人工呼吸、心臟擠壓,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急救藥物。
2.2.2 發生緩慢心律失常或心臟猝停的急救護理 應立即給予阿托品或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注滴,提升心率,嚴密心電監護,有條件盡快實施臨時性人工心臟起搏保護,最終決定是否進行人工心臟起搏。
2.3 溶栓治療的護理
2.3.1 溶栓治療時機 要求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6小時之內、心電圖ST段抬高未出現病理性Q波時開始溶栓。
2.3.2 溶栓治療原則:遵醫囑要求輸注溶栓劑,大劑量短程治療。常用藥物為尿激酶100萬~150萬單位30分鐘內靜脈注射。
2.3.3 觀察過敏反應 表現為低血壓、發熱、尋麻疹、皮膚潮紅、關節疼痛及脈管炎。
2.3.4 觀察出血傾向 在溶栓治療過程中常可合并其它部位出血,故應4小時查一次血常規、血小板、血凝等。
2.3.5 觀察低血壓狀態 溶栓治療出現低血壓時無論其原因如何,都應暫停溶栓治療,輕病人可采用休克體位,頭低足高,加快輸液速度。
2.3.6 觀察再灌注心律失常 護士應注意病人在胸痛明顯緩解卻突然出現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疑為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時通知醫生電復律準備。
2.3.7 判斷溶栓成功的指標:胸痛2小時內基本消失;心電圖抬高的ST段于2小時內回降大于50%,2小時內出現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現。
2.4 介入治療護理
2.4.1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與注意事項,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術前完善各種常規檢查,行碘過敏試驗、備皮,術前禁食水,訓練床上排便,訓練有效咳嗽、吸氣、屏氣動作,以利于術后造影劑盡快排除。
2.4.2 術后護理 持續心電監護24~28小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穿刺側肢體制動12小時,穿刺處沙袋壓迫6小時,臥床24小時,嚴密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滲血、血腫等,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皮膚顏色。
2.4.3 遵醫囑用藥 特別是要嚴格抗凝治療,支架植入4~6小時鞘管拔除半小時后給予低分子肝素5000單位皮下注射12小時一次,持續5~7天,同時指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波力維藥物,抗血小板凝集,同時注意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預防,保證術后順利康復。
目前冠心病治療技術發展較快,心血管疾病治療護理范圍日益擴大,對心血管科護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專業護士必須集心血管疾病多種知識為一體,具備扎實理論知識、精湛的業務技術方可滿足日益復雜的治療護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