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秋 楊銘 馬玉祥
建立師生型科研團隊創新解剖學實踐教學
胡金秋 楊銘 馬玉祥
從早期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改革解剖學實踐教學手段的目的出發,選拔部分優秀學生,與指導教師共同建立解剖學科研小組,參與解剖學科研活動,這種方式是對傳統課堂教育的補充,是一舉多得的實踐教學改革。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選擇參加合適的科研項目,讓學生掌握解剖學科研的基本方法的同時,切身體驗科學研究的嚴謹性與創新性,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創新型、團隊型、素質型人才,適應未來工作需要。
解剖學;創新教育;實踐教學
培養醫學生要與時代相適應,培養創新式應用型人才[1]。醫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學習過程中都要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既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同時又是科研工作者。現在的醫學本科生及專科生的科研工作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論教學,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教師將學科知識的傳授與科學研究的方法相糅合并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能指導學生圍繞一些專題進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能力的綜合能力訓練[2],切實提高學生科研動手能力。
我們在解剖學實踐教學中,著眼于對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建立了“師生型”解剖學科研小組,由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科學研究,用過實踐鍛煉學生的能力素質,并有以下幾點體會。
1.1 模范的人格魅力 高校教師要完成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任務,在教學工作就應具有敬業奉獻、愛與責任的境界,具有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境界,具有勤勉致和、嚴謹治學的境界[3]。教師通過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科研教學中言傳身教,使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知識,還具備履行社會職責所需要的修養、寬容的性格以及著眼于大局的成熟的品質。
1.2 淵博的專業知識 教師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了解國內及國際研究水平,對本專業知識在宏觀上能廣泛地涉獵,在研究領域內能精煉地掌握,科學、合理安排科研小組的研究方向及實驗方法,確保科研小組的科學研究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前沿性。
1.3 更新的教育理念 教師采用“疑問-假設-探索-解決”的研究性教學作為科研小組的主要教學模式,關注每個學生主體價值的實現,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既要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更要關注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影響的隱性素質和能力,如對學生的探索精神、協作意識、科學態度、創新能力以及思想品質的培育,挖掘學生的智力潛力和科學探索途徑,把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能力素質培養作為第一目標。
科研小組的建立目的不是傳統意義的的教與學,而是對部分優秀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挖掘和科研能力的培訓。因此學生要加入該小組有一定的條件:學習成績優異,有基礎知識,吃苦耐勞,不畏懼艱苦的科研環境,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顧全大局。
科研小組實踐活動就是具體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小組的工作過程中,首先要創設一個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育平臺,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其次還要對學生有個準確的評價,它是激勵創新的導向標。
該小組的建立是解剖學實踐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開拓了實踐教學的多樣化道路。學生獲得了難得的實踐機會,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認識,培養了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人的心理活動在最高水平上實現的綜合能力,是保證創造活動得以實現的諸種能力和各種積極個性的心理特征的有機結合[4]。熟練掌握了標本制作的操作技術,增強了動手能力,實現了向科研領域邁入了第一步。
學生在校期間如果能較早接觸科研工作,可以獲得教師詳細規范的指導,學以致用,把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通過一定的科研手段進行升華,變成科研成果,這樣成功的喜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自主學習,即主動地、有主見地學習[5]。
解剖學科研小組的實踐鍛煉又是從學生向醫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的雙重角色轉變的良好緩沖,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在校期間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大幅度開拓學生思維空間,全面挖掘學生創新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為工作后的科研工作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1] 阮湘元.教學型大學培養創新式應用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64-66.
[2] 劉偉忠.研究性教學中的難點與實施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6,(24):36-37.
[3] 柳禮泉,謝自芳.高校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職責與境界論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7,(9):13-15.
[4] 謝軍軍,章志量,華春珍.開放實驗室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6):85-86.
[5] 林毓.學生自主學習與相關教學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6,21(12):71-75.
book=164,ebook=1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5.127
130031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胡金秋 楊銘 馬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