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瑩
(哈爾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黑龍江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以對外貿易為基礎,以投資合作為重點,積極引進戰略投資,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提出,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而中小企業作為非公經濟的主體,尤應成為發展的重點。因此,要實現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新突破,必須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積極作用。
2009年黑龍江省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大幅下降。據海關統計,1—10月全省實現進出口總值129.9億美元,同比下降25.0%,其中出口84.7億美元,同比下降28.9%;進口45.2億美元,同比下降16.5%。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80.5億美元,同比下降23.2%,占全省進出口的61.9%;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28.9億美元,同比下降39.1%。從注冊企業類型看,中小企業實現進出口89.8億美元,同比下降 28.6%;國有企業進出口 32.8億美元,同比下降4.9%;三資企業進出口 6.4億美元,同比下降47.7%。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在全省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十五”以來,隨著對外貿易經營權的放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到外貿經營領域,從事自營進出口業務,中小企業進出口實現高速增長。黑龍江省中小企業雖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外貿出口的主力軍,但是中小企業在參與對外貿易過程中在企業自身、政策體制、社會服務體系、融資以及人才引進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問題。而黑龍江省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速度更是增加了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前進的困難。
1.政策體制。中小企業在外貿配額分配、外匯的使用、人員的進出境管理等方面往往受到諸多限制。宏觀上缺乏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有效引導和管理,缺乏國家對海外投資必要的協調、管理和監督。由于對海外投資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使政府無法對國際化經營的中小企業進行必要的管理和監督。
2.社會服務體系。中小企業自身力量較弱,需要社會提供服務,包括投資方向、發展戰略、融資、新產品開發、經營管理、技術進步、人才培訓、產品銷售、企業登記與經營變更等,都需要政府在資金上的援助及社會各界的幫助。而黑龍江省在這方面由于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中小企業還存在服務效率低下和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一些部門的審批事項過多,審批手續繁雜,工作人員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意識較差,推諉扯皮甚至刁難現象時有發生。
3.融資體系。企業缺乏發展資金,融資渠道不暢,是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黑龍江省中小企業大多是個體私營企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資產數量少,加之經營不規范,多數企業信用等級低,很難符合貸款要求,即使貸到款規模也很小,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組織形式的落后,限制了企業發展資金的來源,隨著企業的發展應當由私營獨資公司向有限責任公司及股份公司過渡,以便更好地改善公司組織結構,更好地利用社會資金,多方籌措企業發展資金。據了解,全省約有12家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除省財政廳所屬的擔保公司規模較大外,其他的都比較小,擔保能力弱。
4.產業國際化水平。產業國際化程度是以企業所處產業的產業國際銷售比例、產業對外投資比例及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指標來衡量。黑龍江省的中小企業產業構成檔次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餐飲業和制造業,這3個行業的中小企業占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總數的77.7%。在制造業中,產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食品加工行業,產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以及產業國際化較高的產業,如電子產品、信息產品、新型材料以及生物制藥等產品較少,沒有形成規模,影響了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的整體國際化發展。
1.技術與設備水平。黑龍江省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后勁。技術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術創新,其中除資金因素外,還有技術、人才、信息匱乏和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等因素。企業創新離不開具有開拓精神的人才,而這恰是中小企業的薄弱環節。
2.出口渠道與市場。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一般通過向外貿公司提供貨源或者是通過合資企業等渠道來開展出口業務,渠道比較單一,市場較為狹窄,多數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缺乏防范風險的能力和手段。缺少出口行業和出口發展公司等間接出口營銷渠道。中小企業大多技術設備落后,技術研究和開發能力弱,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更新換代速度比較慢,很難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潮流和變化。
3.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應圍繞著尋找市場縫隙而展開,利用自己企業規模小,市場進出成本低,經營靈活等優點服務于市場的某個細小部分,并通過專門化經營來參與市場分工,實現某一縫隙的有效供給。而黑龍江省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明顯能力不足或者不重視市場開拓能力的培養,在市場進入方面常常效仿大型跨國企業,一勞永逸地集中在較為成熟的市場,而無法找準國際市場中的市場縫隙。
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多方面的因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應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從改革制度、法律、政策、社會等方面著手解決。
要把促進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與發展民營經濟、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擴大招商引資等結合起來,進一步清理過時的地方性法規,整頓執法隊伍,加強法制宣傳,以形成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的良好的法制環境。
各級政府應將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規劃中,相關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覆蓋中小企業國際化投資領域,發揮政府宏觀導向作用。實施正確的產業組織政策,引導中小企業行業行為。著重培養一批高素質、有對外貿易經驗的企業家隊伍,要把培養一批優秀的中小企業家隊伍提到黑龍江省人才培養的長遠發展規劃中。
建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人才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現有培訓機構的力量,為中小企業提供工商管理等現代企業必備的人才培訓,同時還可以成立中小企業支援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服務。
黑龍江省應逐步加大中小企業風險貸款擔保投入。充分利用黑龍江省資源和科技優勢,對具有高附加值、高風險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提供支持,并逐步在流動資金貸款擔保的基礎上嘗試固定資產貸款擔保,加速培育新興國際化產業。運用金融政策來改善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創新融資方式,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綜合治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對于中小企業進行對外貿易,在貸款利率和財稅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優惠,支持中小企業開展產品和技術創新。
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咨詢體系,通過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站等形式,將政策信息、市場信息等傳遞給廣大中小企業,同時也將它們的需求信息傳遞給外界,從而改善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提高中小企業局網站的建設,為中小企業的經營提供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局應盡可能地完善和更新中小企業網站上的相關政策、服務及技術等信息,加入國際市場信息欄目,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幫助。加快黑龍江省各中小企業自身的網站建設,完善企業主頁的各項信息,并加強各企業之間及企業與各主管部門的網上信息交流,樹立良好的國際競爭形象。
[1]孟凡珍.中小企業國際化研究:全球視角及中國的選擇[J].科技信息,2008(3):130-175.
[2]孟麗.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探討[J].安徽科技,2006(4):30-31.
[3]王琳.中小企業國際化戰略的路徑選擇及其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6):17-19.
[4]王冬.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1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