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嵐
(1.哈爾濱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6;2.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2000年以來,我國銅產量和消費量快速增加,目前已躍居銅消費世界第一大國,同時也是全球銅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2005年我國總計進口含銅量已經在400萬噸以上,2007年中國銅消費量達到477萬噸,約占世界25%,是第二位美國的兩倍多。進口價格都要按照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價格進行交易和結算,如果每噸價格上漲10美元,我國企業的成本就會增加4000萬美元,價格波動對我國企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有必要對影響國際銅價的基本因素進行分析,以應對日益上漲的銅價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當某一商品出現供大于求時,其價格下跌,反之則上揚。同時價格反過來又會影響供求,即當價格上漲時,供應會增加而需求減少,反之就會出現需求上升而供給減少,因此價格和供求相互影響。體現供求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庫存,企業為保證生產,要保證一定原料的庫存量。庫存的增加,代表銅用量的減少和銅供給的增加;庫存的減少,代表銅用量的增加和供給的減少。銅的庫存分報告庫存和非報告庫存,報告庫存又稱“顯性庫存”,是指交易所庫存,目前世界上比較有影響的進行銅期貨交易的有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的COMEX分支和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三個交易所均定期公布指定倉庫庫存。非報告庫存,又稱“隱性庫存”,指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商、貿易商和消費商手中持有的庫存。由于這些庫存不會定期對外公布,因此難以統計,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庫存來衡量。一般而言,當庫存減少時,全球銅價就會上升;當庫存增加時,全球銅價就會下降。
銅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其需求量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經濟增長時,銅需求增加從而帶動銅價上升,經濟蕭條時,銅需求萎縮從而促使銅價下跌。在分析宏觀經濟時,有兩個指標是很重要的,一是經濟增長率,或者說是GDP增長率,另一個是工業生產增長率。世界銅消費需求增長主要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資料顯示當西方國家GDP增長率超過2.4%時,銅消費量才會增長,GDP每變化1%,銅的消費量變化3.24%。具體而言,當經濟增長率和工業生產增長率上升時,全球銅價則上升;反之,銅價則下降。
消費是影響銅價的直接因素,而用銅行業的發展則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例如,20世紀90年代后,發達國家在建筑行業中管道用銅增幅巨大,建筑業成為銅消費最大的行業,從而促進了90年代中期國際銅價的上升,美國的住房開工率也成了影響銅價的因素之一。2003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電力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銅消費的增長,從而成為支撐銅價的因素之一。在汽車行業,制造商正在倡導用鋁代替銅以降低車重從而減少該行業的用銅量。此外,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銅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拓寬,銅在醫學、生物、超導及環保等領域已開始發揮作用。IBM公司已采用銅代替硅芯片中的鋁,這標志著銅在半導體技術應用方面的最新突破。這些變化將不同程度地影響銅的消費。
生產成本是衡量商品價格水平的基礎。銅的生產成本包括冶煉成本和精練成本。不同礦山測算銅生產成本有所不同,最普遍的經濟學分析是采用“現金流量保本成本”,該成本隨副產品價值的提高而降低。20世紀90年代后生產成本呈下降趨勢。目前西方國家火法煉銅平均綜合現金成本約為70~75美分/磅,濕法煉銅平均成本約為45美分/磅,濕法煉銅的產量目前約占總產量的20%。現階段全球精煉銅的平均生產成本不超過1500美元/噸,遠遠低于目前6000美元/噸左右的銷售價格。濕法冶煉技術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但其適用范圍卻有局限性,并不是所有銅礦的冶煉都可采用該種工藝。不過通過技術改良,這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美國、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及秘魯等,將該工藝應用于更多的銅礦冶煉上。濕法冶煉技術的提高及應用的推廣,降低了銅的生產成本,提高了銅礦產能。應該說目前銅生產成本在存量方面對精銅價的影響比較小,更多的表現在變量方面。
全世界專門從事商品投機的對沖基金規模高達1830億美元,考慮到期貨交易的杠桿效應,它們的實際能量超過1.8萬億美元。再加上可以投資商品期貨的“多策略對沖基金”(Multi Strategy Hedge Fund),投機者對重要商品價格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生產者和消費者。2007年,多種重要商品的價格達到或接近了歷史最高點:石油突破每桶100美元,黃金突破每盎司800美元,銅價一度超過每噸10000美元,燃料油、天然氣、鋁、鉛和其他工業金屬的價格也出現劇烈波動。雖然商品價格上升受到了美元貶值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過熱的影響,投機者的熱情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2008年智利圣地亞哥CESCO銅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英國商品研究局(CRU)曾表示,基本面因素對此輪銅價走強的影響占到了75%,而投資基金尤其是對沖基金的影響則占到了25%。
原油和銅都是國際性的重要工業原材料,它們需求的旺盛與否最能反映經濟的好壞,所以從長期看,油價和銅價的高低與經濟發展的快慢有較好的相關性。正因為原油和銅都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因此就出現了銅價與油價一定程度上的正相關性。但這只是趨勢上的一致,短期看,原油價格與銅價的正相關性并不十分突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相關性是從中長期意義上而言,應該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去理解,宏觀經濟的好壞才是銅價變化的核心原因之一。
國際上銅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標價,而目前國際上幾種主要貨幣均實行浮動匯率制。隨著1999年1月1日歐元的正式啟動,國際外匯市場形成美元、歐元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勢。由于這三種主要貨幣之間的比價經常發生較大變動,以美元標價的國際銅價也會受到匯率的影響,這一點可以從1994—1995年美元兌日元的暴跌和1999—2000年歐元的持續疲軟及2002—2004年美元的貶值中反映出來。根據以往的經驗,日元和歐元匯率的變化會影響銅價短期內的一些波動,但不會改變銅市場的大趨勢。有關分析指出,自1971年以來,美元出現了四次幅度超過20%的貶值,而在每次貶值的過程中,LME銅價都走出了一波大規模牛市行情。根據對2001年以來美元指數與倫敦銅期貨價格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美元指數升降與銅價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2001—2004年美元對各主要國際貨幣匯率普遍下跌了25%~40%,與此同時,LME銅價上漲了約80%。
匯率對銅價有一些影響,但決定銅價走勢的根本因素是銅的供求關系,匯率因素不能改變銅市場的基本格局,而只是在漲跌幅度上可能產生影響。
進出口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是通過調整商品的進出口成本從而控制某一商品的進出口量來平衡國內供求狀況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國2007年1月1日起實施《2007年關稅實施方案》,涉及銅相關產品的關稅調整主要包括:未精煉銅、電解精煉用銅陽極從2%調整至0%;銅廢碎料從1.5%下調至0%;覆銅板及印刷線路板用銅箔從4%下調至1%。這些政策的調整降低了銅相關產品的進口成本,從而抑制銅價上漲。在信息通信中,銅一直是主要傳送材料,但由于光導纖維技術的推廣應用,對銅的需要也有所降低。同樣,由于鋁有著與銅相似的屬性,在一些方面也開始大規模替代銅的使用,替代品對銅材需求的有效增長形成制約。繼以銅管為主要代表的銅材先后在火電、汽車、建筑等行業的需求逐漸被不銹鋼、鋁、塑料等材料替代的同時,持續走高的銅價正令銅管材在空調行業的應用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在銅鋁復合管作為連接管應用于空調領域被越來越認可的同時,空調兩器中用薄壁不銹鋼管替代銅管的步伐也離我們越來越近。
我國作為第一消費大國和純進口大國,銅價大幅上漲,我國受到的傷害最重。國內市場的價格不能成為我國企業與國際貿易伙伴進行交易的基準價格,我們依然要按照別人的壟斷價格進行交易。因此,形成由我國主要生產、消費、貿易企業,投資機構和礦山、參股銀行參與制定的銅價,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我國銅的產銷、供求關系,得到國際同行認可、并作為國際貿易結算基準的權威銅價,已經成為我國銅工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2]梁妍.國際利(匯)率市場變動對銅價格的影響研究[N].期貨日報,2005-08-24.
[3]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銅行業的影響[N].世華財訊.2005-07-22.
[4]黃嶸.零關稅新稅政策鼓勵廢銅進口,期銅走勢雪上加霜[N].上海證券報,200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