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宇
(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目前,對于遼寧文化遺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從總體來看,大都片面追求對于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或偏重于經濟效益的關注,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和研究的思路還稍顯單一,沒有很好地將遼寧文化遺產現狀和旅游經濟開發與遺產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本文在闡述遼寧文化遺產現狀的同時,立意從歷史文化、社會經濟與環境生態等諸多角度出發,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積淀,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2004年7月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遼寧省有5處旅游區(點)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批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們是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墓文化遺產的擴展項目)、五女山山城(為“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化遺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2002年11月通過的九門口長城文化遺產項目(作為長城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到目前為止,遼寧的世界文化遺產共有4項,包括6處旅游區(點)。1961年、1982年、1996年和 2001年我國又先后公布了五批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寧有35處歷史文化遺產位列其中。
遼寧經濟較為發達,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設施建設相對完善。但仍有不少景區配套設施不足,規劃不合理,沒有很好地進行市場調查和游客心理分析,盲目跟風。例如一些旅游景點城市看到其他地方豪華酒店利潤豐厚,就跟風建設,但當淡季客源不足時,酒店間為了爭搶客源又進行惡性競爭,造成不良后果。還有的景區在住宿設施的管理上也有待于加強和規范。絕大多數的經營單位未達到國家星級標準,嚴重影響了遼寧省旅游資源的統一整合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地區交通便利,海空港溝通世界。桃仙機場、鞍山機場、大連機場、鲅魚圈港、金州港等縮短了與世界各地的距離。遼寧還有密集的鐵路、公路網,沈大、沈本、沈撫高速公路及修建中的沈錦、沈長、沈丹高速公路連接省內外很多中心城市。全省鄉鄉有公路,村村通汽車,便利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為本區域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文化遺產景區大多位于城市之中及周邊地區,交通條件良好,各類交通工具使用便利。
遼寧旅游紀念品開發較晚,但發展很快,呈現出整體多元化特點,得天獨厚的山、林、海、礦產及手工制品迅速走向市場。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景區的開發,相關旅游紀念品的出現迅速填補市場空白,并且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品種日益增多,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有力帶動和促進了本區旅游經濟的發展。
一些景區在開發伊始規劃不夠科學,沒有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盲目跟風而建,這樣既造成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又因盲目競爭造成景區資源設施的閑置浪費。一些景區存在的“重開發,輕保護”或“只保護,不開發”問題尤為嚴重。
遼寧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多樣性差的問題,其主要體現在經營目標單一、產品類型不夠豐富、涉足領域相對單調等三個方面。要發展遼寧文化遺產旅游,走合理經營永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從這三方面入手,多元化開發旅游資源,打造品牌旅游項目,從根本上加強遼寧文化遺產旅游的市場競爭力。
遼寧的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一直存在著經營管理粗放的問題,大大制約了地區旅游發展的速度,損害了遼寧旅游的整體形象。極具代表性的問題有:(1)景區門票定價不合理。一些遺產旅游景區景點“門檻”較高,門票定價不合理,未達到經濟價值與旅游價值的統一。以興城古城為例,2006年初,興城古城登城票價由原來的10元/人上調至15元/人,由于沒有準確地將門票定價與景區旅游價值統一起來,使一些游客產生“登城難,不登城”的心理而放棄登城,既減少了收益,也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浪費。(2)對一些珍貴文物保護力度不夠。隨著近年來遼寧游客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游客對文化遺產的破壞也日益嚴重。眾多的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水分,使文化遺產受到侵蝕,許多洞窟、宮殿、古跡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更是加速了文化遺產的損壞。(3)盲目追求游客數量的增加。旅游單位只看重經濟利益盲目追求游客數量的做法對文化遺產地造成開放性的破壞。
目前遼寧的一些旅游景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充斥著一些低俗的旅游項目,對于景區的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也沒有加強其文化蘊涵,不能很好地體現出文化遺產景區所具有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淀與文化內涵。
1.應正視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既不能否定旅游開發對于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也不能將開發置于保護的對立面上,要走出保護與開發“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怪圈,保護可以是為了開發而保護,開發也可以是為了保護而開發。
2.實現多元化發展,開辟文化傳承的新思路;加強宣傳力度與管理力度,結合創新思維,打造品牌旅游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在利用文化遺產開發當代文化產品的同時要注意與文化遺產加以區分,以開發出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當代旅游產品。
3.開發要與保護同時進行,在開發中注意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這樣就能很好地實現文化遺產資源的永續開發,走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4.明確責權,“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加強文化遺產景區保護力度以實現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
首先合理規劃,加強科學管理。合理規劃先行是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提供涵蓋保護與開發思路、總體目標、階段進展、保障措施、成果價值評估等方面,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動指南。科學的管理方法則是景區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其次開發與保護兩者要有機地相結合。根據建筑部發布《中國風景名勝區形勢與展望》綠皮書中對風景名勝區工作的基本方針的規定: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這是國家對文化遺產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態度。
1.正視門票問題。門票是景區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門票收入在景區經濟收入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科學研究表明遺產旅游者的價格彈性相對較小,因此門票價格只是調節高峰時期游客量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還應當采取其它手段輔助調控。例如建立旅游預警系統,提前限量預售門票等。單憑門票價格調節,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經濟效益,但是卻不能有效地控制客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涸澤而漁的做法將危及歷史文物景區的資源保護和旅游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其保護成本也不應全部由旅游者來承擔,只有通過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實現對歷史文物資源的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
2.提高遺產景區員工素質,改善服務質量。一方面,嚴格按照人員從業標準,吸收更多有文化,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員從事文化遺產景區的服務和管理工作,從而更好地服務顧客,打造高質量旅游產品;另一方面,加強員工知識技能的培訓力度,使員工的知識技能能在崗位上得到提高,從而從整體上提高遺產景區的文化水平,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3.加強文化遺產景區設施的保護力度。一方面,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負荷接待。任何一個國家的旅游區都是由核心區和旅游區構成,在文化遺產地面臨強大游客數量壓力的情況下,可運用分流核心區的游客人流等方法,達到優勢互補、合作雙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來限制游客接觸歷史文物。如使用繩索和鎖鏈防止游客進入那些容易因游客過多而受到損害的文物區域。另外,還可采取塑料或玻璃罩子罩住文物以防止游客觸摸,損壞文物表面。同時對于一些名人故居和宮殿、古跡、歷史博物館等,可以采用讓游客穿鞋套的方法加以保護。
1.實現產品類型多樣化,創新和開發文化遺產旅游產品,豐富產品類型,實施多元化開發戰略,可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大連、葫蘆島等海濱城市重點要以海濱為中心開發旅游產品,與當地文化遺產景點相呼應。沈陽、遼陽、撫順等城市要發揮地區優勢重點開發和創新“清文化”和“滿文化”旅游產品。
2.經營目標多元化,將由單純的以利潤為導向逐漸向兼顧社會責任轉移,挖掘文化遺產景點自身歷史文化價值和科教文化價值。對一些文化遺產景點實行免費開放,如增加故宮、三陵等景點的免費開放日,以增強人們對于滿清文化的了解,起到帶動文化傳承的作用。
[1]何勇.旅游業:遼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
[2]余魯.關注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發展研究,2006(5).
[3]王帆,趙振斌.新開發旅游地市場分析研究[J].旅游學刊,2008(4).
[4]劉俊,保繼剛.三亞亞龍灣度假區開發管理模式研究及啟示[J].旅游學刊,2008(1).
[5]徐嵩齡,張曉明,章建剛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中國實踐與理論進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