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本溪廣播電視大學( 本溪 117000 )
生態旅游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旅游形式。其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學者提出的,但截至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將生態學思想貫穿于整個旅游系統,并指導其有序發展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模式,其目標是實現旅游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效益的統一和綜合效益最優化。具體而言,生態旅游應是一種既能滿足顧客“親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賞自然”的需求,也能實現旅游地“可持續性”發展的一種雙贏旅游模式。近年來,本溪市政府將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和培育,是對正在蓬勃發展的本溪旅游業的一種全新定位。本溪山川秀麗,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旅游經濟強市的有效途徑,將對提高本溪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和促進本溪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生態旅游所秉持的可持續發展觀,使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可能。從架構上進行分析,大多數旅游資源都是有限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復原,具有不可逆性。生態旅游強調將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從而確保了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次生態旅游又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延續。當我們在西方文明的侵襲下慢慢失去民族傳統特點的時候,屬于我們的旅游資源也漸漸地消失,如果我們不能以生態旅游的理念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沒落了!歷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夢想的結晶,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將這些優秀的遺產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本溪地區有豐富的環境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只有發展生態旅游才能保持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從而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再向后工業社會的發展進化途中,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也先后形成了如下三種文化思潮,即超越自然、戰勝自然、回歸自然。當前回歸自然的文化思潮已席卷全球,“生態熱”、“休閑熱”日益成為都市人的追求與渴望。與都市環境對比鮮明的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是泥土氣息與瓜果花香,一望無垠的大地、純樸的民情、清新的綠色食品,這對大中城市的居民的確是一種強烈的誘惑,不必天南地北地觀光游覽,免除游客 “人車勞頓”之苦,這便構成了生態旅游的基礎。本溪市北靠沈陽、撫順,南接丹東,西鄰遼陽、鞍山,東傍吉林,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沈本一體化”發展戰略以及“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一體化”設想的提出為本溪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良機。本溪周邊有近千萬城市人口,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生態旅游需求群,滿足他們的需要是本溪地區旅游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溪轄四區兩縣,位處遼寧省中東部,東西長一百八十四公里,呈啞鈴狀。八千四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地面,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以上,水資源儲量達四十七點二七億立方米。所謂山不在高,有水則靈。本溪地區河流密布,有大小河流近200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9條。這些河流分屬于遼河流域的太子河和鴨綠江流域的渾江、草河三大水系。本溪的山也非常多,比較有名的有摩天嶺(海拔969米)、鐵剎山(海拔913米)、五女山(海拔814米)、花脖子山(海拔1336米)、老禿頂子山(海拔1325米)等。本溪的旅游資源也因這些名山和大川而豐富起來。目前本溪已開發的主要風景區有:世界文化遺產——五女山山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本溪水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禿頂子山;關門山、桓仁渾江水庫庫區和本溪環城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紅葉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北亞人類搖籃——廟后山;東北道教、佛教發祥地——鐵剎山;明遼東長城 ;太極八卦城;大雅河漂流風景區等。可以說本溪的旅游資源在“山、水、洞、泉、漂”這五方面均獨具特色,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為科學地做好生態旅游的系統規劃,可聘請考古、歷史、建筑、設計、旅游等各方面的專家,在掌握資源基本情況、環境現狀和主要問題的前提下,運用景觀生態學、系統工程學、生態旅游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制定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規劃。要在突出自然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現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進行規范化建設。要建立與資源景觀美學和民族文化相協調的基礎服務設施,提高服務的軟、硬件質量;合理布局生態旅游路線,分層次、分時段的開發生態旅游資源,逐步建立起科學的、興旺的生態旅游產業,保障生態旅游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本溪傳統的旅游形式是觀光旅游,現有旅游產品基本是圍繞觀光旅游設計的。但由于本溪的旅游景點較為分散,季節性過強,單靠觀光旅游是難以形成大氣候的。因此,只有改變傳統旅游觀念,實現旅游產品多樣化,才能彌補以上不足,使旅游業真正成為成本溪的支柱產業。具體而言,就是積極開發“休閑旅游”產品,努力形成以“休閑旅游”為主,“觀光旅游和特色旅游”為輔的旅游態勢,為本溪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休閑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應配合“大沈陽”的概念,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設計市場需要的產品。比如“休閑度假村落、老年鄉村生活體驗村落”等應該是適合休閑旅游的品種。開發這些品種的目的是滿足人們 “親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賞自然”的需求,其實質是一種體驗營銷。北京郊區有些度假村,弄一個四合院,或蓋一些鄉村茅草屋,一個小院一天可以收入四千元左右。趕上年節,如“春節”、“五一”、“十一”等,這些農家院提前一個月就被預訂一空了。事實上,幾個朋友湊在一起,一家掏個幾百塊錢住上一宿,晚上可以玩牌,白天可以到園子里拔蘿卜、挖青菜,這是一種親近自然的休閑度假方式,是一種回歸體驗。本溪的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應以這種“體驗”設計為主,開發出滿足顧客需要的有自己特色的休閑旅游產品。同時為滿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興趣與需要,可定向開發組織一些特色專題旅游活動。比如用“徒步、汽車或摩托車”等作為旅游手段或工具,進行野外生存體驗、本溪秋色賞析、冬季渾江垂釣等特色旅游,也將會有很好地市場前景。
基于本溪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旅游資源,個人認為將本溪旅游定位在“休閑自然之旅”上比較符合實際,并應以此為基礎打造出獨具本溪特色的休閑旅游品牌。旅游品牌建設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要進行精細化管理,提升旅游品質。旅游品牌的建設,服務質量是基礎,管理是保障。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要想搞好旅游品牌建設,在道路交通、旅店餐飲、景區服務、旅游產品設計上都要實現精細化管理,讓顧客體驗到高品質、全方位的旅游服務。(2)要進行品牌形象設計。品牌形象設計應在顧客價值最大化的營銷理念的指導下,突出旅游品牌的“休閑自然”定位,著力體現本溪山水風光的悠然、自然、人文之美;(3)努力塑造本溪旅游品牌的精神。品牌都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品牌精神也需要慢慢積淀,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溪旅游品牌建設應向消費者做出品牌的承諾:即向消費者提供符合他們需要的最好的產品,讓他們通過旅游能夠找回自然狀態下的自己,能夠在心理上、精神上獲得慰籍。這樣通過我們不間斷的努力,逐漸樹立起“自然、灑脫、浪漫”的本溪旅游品牌的精神。
生態旅游是在傳統旅游業的發展受到挑戰時應運而生的,它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非常好的模式。本溪旅游業堅持發展生態旅游前景很光明。同時生態旅游的發展也必將帶動本溪生態農業的發展,為本溪經濟發展提供了又一個前進的方向。
[1]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本溪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本溪市志.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劉繼旋,胡乃勤.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科技,2009 (3).
[4]劉明明.生態類旅游產品開發模式.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