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吉,蔣志強,黎 俊,魯 力,周 堅,史佳鑫,顧 群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浙江 寧波,315201)
PEALT三元共聚酯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
劉 吉,蔣志強,黎 俊,魯 力,周 堅,史佳鑫,顧 群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浙江 寧波,315201)
通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聚L-乳酸(PLLA)3種低聚物熔融縮聚反應制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己二酸乙二醇酯-乳酸)(PEALT)共聚酯。采用核磁共振儀(1H-NMR)、差示掃描量熱儀(DSC)、熱重分析儀(TGA)和廣角X射線衍射儀(WAXD)等測試技術對共聚酯進行了表征。
共聚酯;結構與性能;熱穩定性;結晶性能
近年來,由于塑料廢棄物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問題,生態循環型高分子的研發已成為當前一個高分子科學的研究熱點。為了減少廢舊塑料給環境帶來的難以根除的污染,同時擺脫對石油資源的極度依賴性[1~2],從有限的石油資源向可循環可再生資源轉換,研究可生物降解材料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開發最早的線型飽和聚酯產品,因其優良的耐熱性、力學強度、耐化學腐蝕性、電絕緣性、低成本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纖維與工程塑料等領域。但是PET對大氣和微生物試劑的抵抗性很強,隨著PET產業的快速發展,PET廢棄物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污染有機物[3]。聚乳酸(PLA)合成原料乳酸可取自自然界,以玉米、小麥、木薯等一些植物中提取的淀粉為最初原料,經過酶分解得到葡萄糖,再經過乳酸菌發酵后變成乳酸,然后經過化學合成得到聚乳酸,是一種可以完全降解、對環境友好的脂肪族聚酯類高分子材料,降解產物對環境不會產生污染[1]。
筆者在芳香族聚酯PET主鏈中引入脂肪族聚酯PLA,合成了系列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己二酸乙二醇酯-乳酸)的共聚酯(PEALT),并且研究了其聚合物的結構和性能。
1.1 試劑
乙二醇(化學純),己二酸(化學純),對苯二甲酸(化學純),揚子石化;乳酸,(工業純),荷蘭Purac公司。
1.2 主要設備
核磁共振儀(Bruker AVIII400),烏氏粘度計(AV370 Ubbelohde),DSC/TGA分析儀(METTLER TELEDO-TGA/DSCΙ),XRD衍射儀(Bruker D8)。
1.3 PEALT共聚酯的合成
PET、PEA、PLLA低聚物分別按照文獻中所述的步驟制備[4~6]。在1 L聚酯反應釜中按10/1(w/w)加入PET和PEA低聚物混合物,按照PET和PEA低聚物混合物質量的10%、30%、50%、80%和100%加入聚乳酸低聚物,命名為PEALT-1、PEALT-3、PEALT-5、PEALT-8、PEALT-10。整個聚合過程分兩步,將PET/PEA低聚物混合物加入反應釜,體系升溫至230℃時開始抽真空,保證反應釜內壓力在100 Pa以內。如圖1所示,反應1 h后加入特定配比的聚乳酸低聚物,反應開始計時,相同的條件下反應特定時間后,在氮氣保護下出料,切粒。
制備出的樣品在氯仿/三氟乙酸(10/1,v/v)混合溶劑中充分溶解后,加入過量甲醇沉淀,沉淀物經過過濾、甲醇洗滌后于真空烘箱中60℃干燥24 h。
1.4 分析測試
采用烏氏粘度劑測定共聚酯的特性粘數,選用苯酚/四氯乙烷(3/2,v/v)混合溶劑,溫度(25± 0.05)℃,濃度為5 mg/mL。
采用核磁共振儀測定共聚酯1H-NMR譜圖,溶劑選用氘代三氟乙酸/氘代氯仿(3/1,v/v),四甲基硅烷為內標。
采用DSC測定樣品的結晶溫度和熔點,5~10 mg樣品先經過40°C/min的升溫速率升至240℃,在240℃恒溫3 min后,以10℃/min的降溫速率降至-50℃,最后再從-50℃以10℃/min的升溫速率升至240℃。
采用TGA測定樣品的熱穩定性,5~10 mg的樣品以10℃/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700℃。
采用WAXD測定樣品的晶型,將共聚酯于250℃熔融,壓成1.5 mm薄片,經等溫(DSC測定的結晶溫度)處理后,WAXD測定,40 kV,30 mA,Ni濾波,掃描速度4°/min。

圖1 PEALT共聚酯的合成路線
2.1 PEALT共聚酯化學結構與組成
圖2(a)、2(b)分別為PEAT二元共聚酯和PEALT三元共聚酯的核磁共振譜圖。圖2(a)中,PEAT對應的吸收峰對應的歸屬8.15 ppm(s,H1)、4.82 ppm(s,H2)、4.66 ppm(s,H3)、4.56 ppm(s,H4)、4.39 ppm(s,H5)、4.16 ppm(s,乙二醇端基)、2.49 ppm(s,H6)、1.70-1.65(d,H7)。PEAT二元共聚酯中存在TET、TEA、AEA 3種序列結構,各個吸收峰對應的質子歸屬如圖2所示。

圖2 PEAT二元共聚酯和PEALT三元共聚酯的核磁共振譜圖
圖2(b)中,5.47 ppm(d,H8)、1.56 ppm(d,H9)分別為PEALT三元共聚酯中的乳酸鏈段次甲基和甲基的質子吸收峰,證明了乳酸在共聚酯鏈段中的存在。同時4.16 ppm處端基吸收峰的消失,表明端基參與縮聚反應,而且產物相對分子質量相對較高。
通過各個吸收峰的積分面積可以計算共聚酯的組成比,計算式如下:

其中,mET、mEA、mLA分別為ET、EA、LA鏈段的質量含量;I1、I6、I8分別為8.15 ppm、2.49 ppm、5.46 ppm處的吸收峰面積;192、172、72分別為ET、EA、LA重復鏈段單元的分子質量,4、4、1分別為3處吸收峰所對應的質子數。
表1列出了PEAT和PEALT共聚酯(反應時間4 h)的組成。可以看出,隨著聚乳酸添加量的增加,共聚酯中乳酸鏈段的含量不斷增加,由于反應過程中存在熱降解,乳酸鏈段無法實現完全轉化。

表1 PEAT和PEALT共聚酯的組成
2.2 反應時間對共聚酯性能的影響
表2為PEALT-1在相同反應條件不同反應時間下的性能參數。可以看出,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特性粘數由0.49 dL/g上升到0.80 dL/g。然而,對乳酸鏈段的含量而言,反應至3 h后乳酸含量不再變化,說明乳酸已經進入共聚酯鏈段中,未反應的部分因熱降解成小分子,通過真空系統排出反應體系。熔點隨著反應時間的進行而先升高后降低。變化趨勢表明,反應初期縮聚反應占主導,分子質量不斷升高,共聚酯熔點升高;而反應后期,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酯交換反應占主導,共聚酯分子鏈段的無規度不斷升高,鏈段規整性下降,熔點和結晶溫度降低。

表2 反應時間對PEALT-1共聚酯的性能影響
2.3 熱性能
圖3(a)、3(b)分別為PEAT、PEALT共聚酯的升溫和降溫DSC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乳酸鏈段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熔點和結晶溫度都在不斷下降,而且當乳酸含量高于某一定值的時候(PEALT-8、PEALT-10),PEALT共聚酯在冷卻結晶之后的升溫過程中出現一個明顯的冷結晶峰,可以證明乳酸鏈段的嵌入,破壞了聚酯共聚酯主鏈段的規整性,使得其結晶性能大大降低,結晶速度也明顯變慢,因而才導致冷結晶峰的出現。

圖3 PEAT和PELAT共聚酯的升降溫DSC曲線
圖4為PEAT和PEALT共聚酯的TGA曲線。可以看出,PEAT和PEALT共聚酯的T5%均在反應溫度230℃以上,而對聚乳酸而言,T5%明顯低于230℃,可以推斷反應過程中乳酸鏈段在高溫下不斷地發生熱降解,也再次驗證了酯交換反應的發生。而且,共聚酯的T5%均遠高于聚乳酸鏈段,說明共聚酯中乳酸鏈段的穩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隨著乳酸含量的不斷升高,T5%不斷降低,共聚酯的熱穩定性在不斷降低。

圖4 PEAT和PEALT共聚酯的TGA曲線
2.4 結晶行為
圖5為共聚酯的WAXD譜圖。可以看出,PEAT在16.5°、17.8°、21.7°、22.9°和26.4°有明顯的衍射峰,分別對應為PET的(0ī1)、(010)、(ī11)、(ī10)和(100)晶面[7],表明PEAT中只存在著PET鏈段的結晶。而PEALT共聚酯除了在上述衍射角度外并沒有明顯的結晶衍射峰,盡管EA和LA鏈段在自身均聚物中均有良好的結晶性能,但是在PEALT共聚酯中并沒有形成規整的晶區。同時,隨著乳酸鏈段在共聚酯中含量的不斷增加,共聚酯結晶峰對應的峰強度和峰面積都在不斷降低,可以推斷乳酸鏈段的加入,破壞了PEALT共聚酯主鏈的規整性,使得三元共聚酯結晶性變差,繼而導致其結晶度降低,這一點與DSC結果相一致。

圖5 PEAT和PEALT共聚酯的WAXD譜圖
實驗研究表明,乳酸鏈段通過酯交換和縮聚反應共聚到大分子鏈段中,反應時間的延長有利于共聚酯分子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乳酸鏈段的存在進一步破壞了共聚酯鏈段的規整性,降低了共聚酯的熔點,結晶溫度及其相應的結晶性能和熱降解溫度T5%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WAXD結果表明,由于其含量較低,乳酸和己二酸乙二醇酯鏈段在共聚酯中并未形成有序的結晶區域。
1 Okada M.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02,27(1):87~133
2 Matsuda H,Nagasaka B,Asakura T.Polymer,2003,44(16):4681~4687
3 Kenny ST,Runic JN,Kaminsky W,et al.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8,42(20):7696~7701
4 Deng LM,Wang YZ,Yang KK,et al.Acta Materialia,2004,52(20):5871~5878
5 Boztug A,Basan S.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2007,830(1-3):126~130
6 Zhao YM,Wang ZY,Wang J,et al.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4,91(4):2143~2150
7 Ko CY,Chen M,Wang HC,Tseng IM.Polymer,2005,46(20):8752~8762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ethylene adipate-co-ethylene terephthalate-co-L-lactic acid)(PEALT)copolymers
Liu Ji,Jiang Zhiqiang,Li Jun,Lu Li,Zhou Jian,Shi Jiaxin,Gu Qun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ingbo Zhejiang,315201,China)
Abstract poly(ethylene adipate-co-ethylene terephthalate-co-L-lactic acid)(PEALT)copolymers were synthesized via melting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from oligomers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eate)(PET),poly(ethylene adipate)(PEA),and poly(L-lactic acid)(PLLA).1H-NMR,DSC,TGA and WAXD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PEALT copolymers.
TQ316.61
:A
:1006-334X(2010)01-0007-04
2009-11-11
劉吉(1985-),男,湖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分子合成和生物高分子方向研究。